1.宗教知识问答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
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
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
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
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
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
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
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
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
","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
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
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
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教简释】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
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编辑本段]【道教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
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
《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
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
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
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
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
2.关于佛教知识的
佛说楼炭经卷第一阎浮利品第一 闻如是。
一时佛游于舍卫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众比丘饭已后。会于讲堂上。
坐共议言。可怪未曾有。
是天地云何破坏。云何成就。
佛彻听遥闻。诸比丘饭已后。
于讲堂共坐议此事。佛即起到讲堂坐。
问诸比丘。向者会议此何等。
诸比丘白佛言。饭已后。
于讲堂上共议。可怪未曾有。
是天地云何破坏。云何成就。
但共议是事耳。佛告诸比丘。
欲从如来闻知是天地成败时不。诸比丘白佛言。
唯天中天。今正是时。
应为诸比丘说。知天地成败时。
比丘从佛闻。即当持之。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念之。
今为汝说。诸比丘言。
唯然世尊。愿欲闻知。
佛言诸比丘如一日月。旋照四天下时。
尔所四千天下世界。有千日月。
有千须弥山王。有四千天下。
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龙宫。
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
四千大恶道。七千种种大树。
八千种种大山。万种种大泥梨。
是名为一小千世界。如一千小世界。
尔所小千千世界。是名为中千世界。
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
是名为三千世界。悉烧成败。
是为一佛刹。佛言。
比丘。是地深六百八十万由旬。
其边无限。其地立水上。
其水深四百六十万由旬。其边际无有限碍。
大风持水。其风深二百三十万由旬。
其边际无限。比丘其大海深八百四十万由旬。
其边际无崖底。比丘须弥山王入大海水。
深八万四千由旬。高亦八万四千由旬。
下狭上稍稍广。上正平。
种种合四类在上止。悉满无空缺处。
诸大尊神亦在上止。诸尊复尊大神。
悉在上居止。忉利天宫。
在须弥山上。过忉利天。
上有焰天。过炎天。
有兜率天。上过兜率天。
有尼摩罗天。过尼摩罗天。
上有波罗尼蜜和耶越致天。过是上有梵迦夷天。
过是天上有魔天。其宫广长二十四万里。
宫壁七重。栏楯七重。
刀分七重。行树七重。
周匝皆以七宝。画妙好。
金银水精琉璃马瑙赤真珠车磲。金壁银门。
银壁金门。琉璃壁水精门。
水精壁琉璃门。赤真珠壁马瑙门。
马瑙壁赤真珠门。车磲壁一切众宝门。
采画妙好。皆以七宝作之。
金栏楯金柱栿银桄。银栏楯银柱栿金桄。
琉璃栏楯琉璃柱栿。水精栏楯水精柱栿琉璃桄。
赤真珠栏楯赤真珠柱栿马瑙桄。马瑙栏楯马瑙柱栿赤真珠桄。
车磲栏楯车磲柱栿一切妙宝作之。金刀分者银垂。
银刀分者金垂。琉璃刀分者水精垂。
水精刀分者琉璃垂。赤真珠刀分者马瑙垂。
马瑙刀分者赤真珠垂。车磲刀分者一切宝垂。
金树金根金茎。银枝叶花实。
银树银根银茎。金枝叶华实。
琉璃树琉璃根茎。水精枝叶华实。
水精树水精根茎。琉璃枝叶华实。
赤真珠树赤真珠根。马瑙茎枝叶华实。
玛瑙树马瑙根茎。赤真珠枝叶华实。
车磲树车磲根茎。一切宝枝叶华实。
彩画殊好。皆以七宝。
金银琉璃水精赤真珠车磲马瑙。其门上有曲箱盖。
栏楯上有交露。楼观下有园观舍宅。
浴地生华种种树种种叶种种华种种实。出种种香。
种种飞鸟。各各悲鸣。
过魔天。上有梵迦夷天。
过梵迦夷天。上有阿卫货天。
过是上有首皮斤天。过是有比呼破天。
过是已有无人想天。过是已有阿和天。
过是已有答和天。过是已有名须达称天。
过是已有须陀尸天。过是已有阿迦尼吒天。
过是已有天。名阿竭禅天。
过是已有天。名识知。
过是已有天。名阿因。
过是已有天。名无有思想亦不无想。
乃至其上有人。生老病死。
往还不复过其上数。佛言。
比丘。须弥山王以四宝作城。
琉璃水精金银。须弥山王北有天下。
名郁单曰。广长各四十万里。
正方。须弥山王东有天下。
名弗于逮。广长各三十六万里。
周匝正圆。须弥山王西有天下。
名俱耶尼。广长各三十二万里。
如半月形。须弥山王南有天下。
名阎浮利。广长各二十八万里。
北广南狭。须弥山王北胁天金照北方天下。
须弥山王东胁天银照东方天下。须弥山王西胁天水精照西方天下。
须弥山王南胁天琉璃照南方天下。北方天下有树名银茎。
围二百八十里高四千里。枝叶分布二千里。
东方天下有大树名条茎。围二百八十里高四千里。
枝叶分布二千里。俱耶尼天下有树名斤茎。
围二百八十里高四千里。枝叶分布二千里。
其树上有石牛。高四十里。
阎浮利天下。有大树名阎。
高四千里。茎围二百八十里。
枝叶分布二千里。金翅鸟王及龙有树名驹利睒。
高四千里。茎围二百八十里。
枝叶分布二千里。阿须伦有大树名善昼过度。
高四千里茎围二百八十里。枝叶分布二千里。
忉利天有树名度昼。高四千里茎围二百八十里。
枝叶分布二千里。大海北有大树名阎。
高四千里茎围二百八十里。枝叶分布二千里。
北方地空中有丛树名庵。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阎破。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多。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那多。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男。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女。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小儿。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柏。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栴檀。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佉钵。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般奈。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比罗。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大利。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奈。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安石榴。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抄罗。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陂。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陂隆。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
3.想了解些佛教的知识,
《大悲咒》音乐,去除烦恼。
《金刚经》《心经》第一步:学习基础入门文章了解佛教,认识佛教。学习入门基础和佛理基础相信因果,看因果原理 和三世因果经第二步:看简单的经书般若文海 推荐《地藏菩萨本愿经》,《般若心经》,《金刚经》,《阿弥陀佛经》 和《无量寿经》 看《地藏经》能知道地狱的可怕而不敢做恶事,知道要孝顺父母。
《般若心经》是最短的经,容易背熟。看《金刚经》能开智慧,减少妄想。
看《阿弥陀佛经》和《无量寿经》能知道要老实念佛,往生到阿弥陀净土继续修行。第三步:念佛最简单的念佛订课——十念法印光大师著 净空法师著第四步:五戒十善修布施,方便的话就吃素五戒十善 就是做人的基础佛说十善道业视频五戒(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十善(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两舌 6不恶口 7不绮语 8不贪欲 9不嗔恚 10 不愚痴)第五步:一门深入学佛最忌杂念杂修,要一门深入,掌握基础之后选一门最合适自己的法门,只修一经只念一佛目前最普遍最简单的法门是净土法门——净土五经。
4.佛教知识
根据《佛光大辞典》其完整,且正确是这样写的 梵名Gandha -hastin 。
音译作乾陀诃提菩萨、乾陀呵昼菩萨、健陀诃娑底菩萨。又作香惠菩萨、赤色菩萨、不可息菩萨。
乃贤劫十六尊之一。列位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之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菩萨。
香,遍满无碍之义;象,行 足大力之义。二字合成,即诸行果满。
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坐莲华上,右拳在心前,手上持莲,莲上有香器,左拳置于腰上。密号大力金刚,或护戒金刚。
此菩萨于诸大乘经屡见其名,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无量寿经卷上、阿弥陀经等。〔道行般若经卷九、金刚界曼荼罗钞卷下〕又,查阅了很多法师的讲义,都没有看到诸大法师讲香象菩萨是“五百阿罗汉之109尊,没有这样讲的”既然说他是菩萨,怎么会又称他是阿罗汉呢?阿罗汉为小乘之四果位,菩萨则为大乘果位,其所证之境及愿力迥异。
又,从经典里看,香象菩萨乃是他方世界之菩萨,非出生于我们地球乾陀诃提:译为不休息。此菩萨,常修万行,广度众生,历恒沙劫,未尝暂停,《思益经》云:‘恒河沙劫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过百一十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故号乾陀诃提。
’“历恒沙劫”可见是久远劫来已经成就大菩萨果位啦,跟问你说是“五百罗汉第壹佰零玖尊”是何人所言?又何依据?我也抱着学习的心态来问您,如果您告诉我依据出处,我也可以学习下并且修改。
5.赵朴初的《佛教常识问答》
想明白这个问题,必需先把佛教放到一边(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放下),去了解佛法的真实义谛,要注意的是佛教和佛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佛法是证得佛陀果位的人,从大慈悲大智慧的心态中说出的真谛,是树根;佛教是为了能够把佛法常久的在人世间传播,以利益所有的人的一种佛弟子凝成一种势力团体,是树干。佛法的宗旨是自利利他,要达成自利利他的指导思想是心、佛、众生、器四无差别。楼主所述的没穿什么衣服的女雕塑像是古印度文化用来表述自然、纯洁、高尚的一样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不同于只要见到男女抱在一起,就去认定必有龌龊的现代文明标准。古印度的文明是借物喻心,服从客观性比较强;而现代文明则是借心喻物,服从自观性比较强!而心、佛、众生、器四无差别中的“心”指的就是自观,其他三方面指的是客观,主客平等是最终的宗旨!古印度佛教是以先尊重客观为切入点进行生活的,这样就能使自己不因犯过于主观而产生贪执的心态——起不平等心!古印度是等级观念最强的一个国家,就是到了现代还是留有以姓氏区分贵贱的习俗,更不要说男尊女卑了。那时候的古印度佛教就已经把女性形象拿出来供奉以示尊重,可见是没有脱离佛法的宗旨的。至于是先尊重观客好,还是先尊重主观好,禅宗有一句话:“法无定法!”自己的病适合哪味药说选哪味药,这就是平等不执着的心态!
佛教不是禁淫的宗教,佛教中有戒律,如果一个人选择出家的形式学修佛法,就必需禁淫!但这是要自愿选择,而不是强制选择的,因为禁淫的生活团体也是必需尊重其生活习惯的!
尊重自己、尊重佛陀、尊重所有的生命、尊重生存的环境!
6.佛教基础知识有哪些
原发布者:小沙弥见舍
一、佛教常见名词二、佛教发展简史三、佛教派系与佛法之传播四、佛教基本教义五、佛教修学步骤佛教:佛教就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佛教是一种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为令一切众生都能达到佛陀那样至善圆满的境界。佛陀与一切众生之关系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善恶业报规律上是平等的,众生若能依教修行也可以成为像佛陀那样的老师。众生,是指众缘所生的生命体,这里“众缘”是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因有情识活动,所以也叫做“有情”。因每一众生的身、语、意行为不同,感召的果报体也不一样,也就是生命层次有高低之别。主要概括为十种,叫做十法界。十法界——佛教的生命观:佛教中把生命层次划分为十个等级,称为十法界。其中又分为四种圣人与六种凡夫。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天道人道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十法界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二、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三、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四、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七、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
7.佛教常识答问的内容简介
佛教大护法赵朴初 “小题大做”成就的佛学经典,国内印行迄今已达数十万册,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等多国文字,畅销海内外。学习佛教知识的最通俗读本,了解佛教文化的首选入门书。
赵朴初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一生著有大量的诗、词、曲作品,但同时他也是佛教大护法、享誉海内外的佛学大师。作者最初写这本书只是为人们了解佛教知识提供方便,并非想写一本佛学专著。但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却证明了作者是一位佛学大家。本书自1988年初版以来,在国内已印行数十万册,并拥有日文、英文、韩文等多个版本。《佛教常识答问》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
正如赵朴初本人所说,这是本“小题大做”而成的书。在书中,作者将佛教的深刻学说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加以阐释,深入浅出,是初通佛学和佛教文化者的超级入门书。此外,书中还加载有140余幅精美插图,与文字部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值得用心体悟,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