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常识大全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是散文集.是汉代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3.<<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4.<<秋水>>选自<<庄子/秋水>>.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2.几个文学常识
◆1.半对半错。
伏尼契《牛虻》的主人公:亚瑟(主人公英国人居住在意大利)=列瓦雷士(主人公装死后流浪的名称)=牛虻(主人公的笔名),所以主人公是亚瑟是对的。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资本主义生活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不是安娜,《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就是安娜。
◆2.对
(1)父子共写同题文章的现象十分罕见。宋代苏洵、苏辙父子各有《六国论》传世,两篇文章珠联璧合,各放异彩,可称得上是古代议论文的名篇佳作。然而对照起来看,两者的立论角度、论证方式、文字风格各不相同。品评两者的成败得失,或许对今人会有所裨益。
同一题目作文,父子两人都是借史论政,并和现实相联系,以起到借古鉴今的作用。不同的论证角度、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展现出父子两人不同的人格魅力。
【苏洵《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辙 《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2) 1923年仲夏之夜,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六朝金粉遗址秦淮河,相约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做文,各表心迹,这两篇同一题目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可谓白话美文之佳作,因此传为佳话。
3.文学常识有哪些
8.《战国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9.《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
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 10.《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总集名,宋郭茂倩编。
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
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11.二十四史 指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史书。其中中学课本涉及到的有:《史记》(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新唐书》(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明史》(清?张廷玉等)。
12.四史 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总称。《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
共辑录清代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61种,79309卷,分装为36000多册,按经(被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史(记述历史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书)、子(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集(历代作家诗文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 三、团体运动 1.初唐四杰 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2.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
3.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八人在散文创作上皆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为代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三苏 北宋文学家苏洵和其儿子苏轼、苏辙的合称。
父子三人以文著名于世,人称“三苏”。 5.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
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6.复社 明末文学社团,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本为切磋学问,砥砺品行而设,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7.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姚鼐等,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简明达意、条理清晰的文风,力求清真雅正。
四、文学体裁 1.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4.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6.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7.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
4.文学常识
屈原的《离骚》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B183]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々。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於今之人兮,原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於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儜。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絏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於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於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雁为媒兮,雁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
5.文学常识
1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观沧海 有必要分得这么细吗?不止细 有些还牵强 呵呵 像我这样经过高考洗礼的已经对这样的东西恨之入骨了 不管它
1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7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很奇怪哦,以我的经验,应该 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怎么会在 次北固山下 的??)
18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9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 枯藤老树昏鸦
21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