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需要常识

2022-08-16 综合 86阅读 投稿:结局

1.什么是人类常识

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尔·赫兹菲尔德的《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一书,从常识入手,对人类学进行了有特色的探究。

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类尝试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常识是人类发展的基点,又是“走了一圈又回来”的归宿。

然而常识何在?赫兹菲尔德认为,常识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生成和描述的,对于局外人而言,常识无疑是一道墙,一道无形的隔膜。没有常识,便无法沟通和对话,一切都在误解和猜测中消耗。

而对于在场者来说,常识又是无形的,深深嵌入自身的经验生活之中,被不自觉地置入一种被忽略状态。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同常识相安无事的。

不与常识发生冲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规则之一,因为常识以外存在着诸多风险。不理解常识,便无法进入生活世界。

虽然人们未必了解常识在形成之前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和冲突,但是,常识却构成人类的生存背景和行为模式。 赫兹菲尔德指出:“人类学的任务就是透过那些自称为永恒真理的华丽词藻去揭示隐藏其后的种种我们所熟知的实践行为。”

(第3页)人类学的真相是潜伏的,透过风俗习惯、乡土制度等方式隐约地表现出来。长期从事田野研究的人类学家往往会淡化所谓文明的优越感。

草根社会的智慧并不能被喧嚣的都市文化所抵消。人类学家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去检验所谓人类常识的真伪,从而使种种伪饰得以剥落,他们更多的是在做一种保卫边缘的工作。

在边缘不断遭到侵蚀和同化的危机中,人类学家对边缘的叩问显得孤立无缘。人类生存的原生态是无法进行技术复制的。

常识之所以成为常识,是因为它有其精神源头,并在符号和仪式行为中不断地被表达和操作。 常识既是一个语言系统,又是一个价值系统。

对常识的麻木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力和洞察力的衰退。全球化的逼近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潜在危机。

当“他者”被强行纳入一种外在设定的秩序之中时,人类对自身的理解(所谓“观他而知我”)会被强大的话语权力无意中搁浅。常识被悬置之后,人们就会陷入对知识的滥用状态。

人们将大量的精力花在修辞上面,企图完成对常识的再造。殊不知,常识作为一种文化养料,无法脱离“地方性见解”而批量化。

“故土”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更是人类精神的原始文本,是人类进行自我审视的容器。因为“故土”与人类的精神身份和价值认同相关。

背叛故土不过是人类言语行为的一种意外而已。怀旧并不是“原路返回”,而是寄托性书写。

人类学者所寻找的正是民间生存。有人提出“没有历史的民众”的概念,因为对于民众而言,生存就是全部。

生活逻辑是永恒的。生活是没有边界的,无论是在都市还是乡村,无论“当地人”还是“闯入者”,如何生活下去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终极目标下面的“差异”不过是些技术性的细微事故而已。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一书中说:“人类在其自身的心理思想与历史的脉络中行动,而且还具有一切他将来会采取的种种立场。

他同时存在于一切地点,他是一个往前冲的群众,不断地重复以前出现过的所有一切阶段。”(三联书店版,第542页) 人类常识关系到人类的文化生态。

由于民众的记忆只停留在生活的延续上面,不免造成生活事件表面上的相似性。赫兹菲尔德认为这种相似性是由于人类的惰性而造成的认识假象而已。

他认为人类学家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上大有作为。因为这些“琐事”凝聚着人类在特定时空的想象与创造。

我们所谓的“常识”过滤掉了许多鲜活的生存事实,使人类生存这一无比丰富驳杂的图景变成了一个干瘪的标本,残留在人们的集体想象之中。 苦难是人类最基本的常识之一。

人类在应对和阐释苦难过程中会爆发出出乎意料的力量。但是,人类对苦难的承受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一旦苦难日常化,就会使人们将对抗转化为一种变态的欣赏和炫耀。

媒体常常会利用苦难来成全不良目的。赫兹菲尔德清醒地发现了其中的“猫腻”:“个人悲剧也许就这样转化为集体利益,有时甚至为其淹没。

许多人的生活中更为普遍存在的是媒体对人类大灾难的耸人听闻的报道。这种操纵他人苦难的做法常常被隐藏在关于公众‘知情权’的花言巧语背后。”

(第264-265页)其实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隔阂。

2.生活必须具备那些常识

在寒冷的冬季,有些人认为饮酒后能够使人体血流量增加,周身发热,可以抵抗严寒。实际并非如此,这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常识误区。 人饮了酒后会感到全身温暖,有发热的感觉,但是这仅仅是暂时的现象。从长时间看,饮酒后由于血管扩张,人身体内的热量散发得更多更快,待酒劲儿过后反而会感到更加寒冷,并使抗寒能力减弱或发生意外,如引起头痛、感冒或冻伤,甚至因过度饮酒造成酒精中毒而丧命。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酒精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到达大脑后,会直接干扰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体温调节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体内热量的产生,使体温降低。至于酒精产生的热量,据专家研究测定,每克酒精在人体内氧化时仅能产生7.1千卡的热量,这些热量对人体的温度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同时,酒精还会直接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人神志不清,很多车祸就是这样造成的。我国著名的相声小品演员牛振华就是因酒后开车造成的车毁人亡。另外,由于酗酒造成酒后无德、酒后丑态百出也都是酒精直接干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很多人饮酒后还要多加衣物,多盖被子保暖,怕酒后着凉得病,都说明以酒抗寒是不科学的。因此,人们要跳出冬季以酒抗寒的误区。在生活中还是少饮酒或不饮酒为好,这样才有益健康。

3.人们需要知道的常识知道有哪些

世界上容易被搞错的生活常识: 错误一:流鼻血时要抬高下巴 这种方式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把鼻血流到地板上,但不会止鼻血,反而会让鼻血流进咽喉里,甚至可能引起呕吐和窒息。

正确做法是,在流鼻血的鼻孔中塞上一团小棉球,轻压鼻翼,并将头部向前倾,或在脖子上围一条冰毛巾或湿毛巾也能止血。 错误二:刮掉腋毛,就能减少流汗 刮腋毛对于阻止汗液产生没有任何影响,反倒是刮腋毛后,腋窝因为排出的水分无法隐藏而在衣服上留下汗渍。

而且,刮腋毛也容易造成毛根脓肿。 正确做法是,在汗水分解之前清洗流汗的腋窝即可。

错误三:汗是臭的 汗是没有味道的。不过汗水中含有很多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对细菌而言都是有养分的,但细菌分解汗液时,才会产生难闻的排泄物。

错误四:饭后立即刷牙 吃完东西立即刷牙,会使食物中的酸侵蚀珐琅质,这样只会加强食物中的酸性对牙齿的破坏作用。 正确做法是,先漱口,过半小时后再刷牙。

错误五:药物对男女效果一样 最新研究表明,药物对男女疗效绝对不一样。例如阿司匹林可以帮男性预防心肌梗塞,但对女性却效果不大。

像麻醉剂这类可溶于油脂的药物,女性用的剂量要大于男性。 错误六:每天梳头100下有益健康 过分梳头会刺激头皮上的皮脂腺,尤其是油性发质的人,更该少梳头。

如果是干性发质的长发,就比较适合多梳头。不过最好用天然鬃毛制成的梳子,这样更不易伤头皮。

错误七:走路比站着耗费体力 因为,站立时,双腿一直在承受身体的重量,两只脚都不能放松。而走路却是一条腿承受重量时,另一条则在放松。

错误八:血甜的人容易被蚊子叮 蚊子根本闻不到血的味道。但蚊子对热特别敏感,连0.05摄氏度的差别都能分辨出来。

因此,当我们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就会招蚊子了。 错误九:厕所是很不卫生的地方 经常用水清洗的厕所比人们刻板印象中干净多了。

家庭细菌研究专家发现,家中大多数细菌都躲在冰箱内壁的排水管内,抹布上的细菌量也比厕所多。 错误十:聪明的人脑袋大 大脑的大小不是决定聪明与否的关键,脑结构才最重要。

人脑的功能是由神经网络决定的,而智商低的人是因为这方面的某些功能已经死亡,而与脑子大小无关。

4.人类的知识是怎样积累的

人类的知识是不是靠积累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依照卡尔·普波尔的观点,人类知

识之树的生长是靠批判得以生长的。因为知识作为人类思想观念性的东西,它是可变的,发

展中的,本身并不具备像硬通的物质那样可以前后累积起来,因此有一种知识观认为知识是

人类的思想智慧构建的结果。

如果猪也能够将自己观察与思考的世界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那么猪的知识观与世界必将不同于人类。但是,就人类历史长一条长河来说,无论哪个时代

的知识,又都是前后相联系的。西方自有《圣经》之后的知识与思想观念,都无法避开《圣

经》的思想内容,你可以批判它,可以赞同它,却无法回避它,说明人类的知识发展的历史

上总有一些东西是硬通货,是里程碑,是一个高峰,任何人都无法绕过去的。

人类的思考常常是续接在前人的思考成果上的。前人为了思考的方便,常常会创立一些

概念,这些概念开始的时候只有他自己精确地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随后人们理解了,并且接

受了,就变成了一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但是因为人们的体验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知识

结构不同,总之有先天的那些天赋不同,因此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常常是不完全相同的。当

我们在说同一个词语的时候,其实我们可能是在指不同的事物。但是,我们就是这样含混交

叉错踪复杂地搅在一起。因此,误解、对立、碰撞就是难免的。知识的发展不是一条线下来

了,它的经历应该是一个巨大的浊流,而且这样的浊流还有不少分支,也是不是都按照同一

个方向流动,而是可能有逆向而行的支流。人构建自己的知识是在批判中完成的,人类社会

的知识积累也是在批判中完成的。

后人的思考常常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但是并不线性的前后续接的关系,而是在混杂中

前后相叠、相套。我记得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过:西方所有的哲学家都是在为柏拉图作注脚

而已。

每一个,甚至每一代哲学家都在不断地重复前人说过的东西,但是又不是简单的重复,

有时看似他们只是把前人说过的东西又再说了一遍,增加的东西似乎并不多,但是这种重复

是必要的。重复的过程并不是重走老路,而是在老树上重发新枝。重复前人的话语,有时是

在重新按照前人的思路重新思考一次,有时是重新体验一次,有时是借前人的话语又赋予了

新的内容。

人类生存于世界,人是在自己构建的意义世界中生存,而意义有前人构建的,也有自己

构建的。无论怎样,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也就是人的生命共在一个世界,一个蓝天白

云之下,生命的长短差异不会太大,尤其对人类的历史长河来说。因此遇到的人生困境是相

似的。前人所感慨的,后人难道就不会?前人有过的恐惧与欢乐,后人难怪就无法理解?说

到底人是可以直接面对这个世界的。但是,人类的知识因为有了书,我们的生命常常并不直

接去面对这个共在的世界,而是通过咀嚼死人的遗骨去理解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所谓书

呆子就是这样的人,他离开了前人就不会说话,离开了书本就不会写东西。他自己的生命从

来没有鲜活地存在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来没有进入他的生命体。说到底,人类的工程

技术性的知识是前后相继,并且有明显的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是人关于人文性的知识却并不

如此。二千多年前的人有生与死的困境,有爱情与友情的悲欢离合,同样二千多年后同样仍

然是存在这些问题的。因此人文性的知识必然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但是每一次重复性的

深刻体验都会把这类思想感情向前推进一步。

5.什么是人类的完整知识体系

“知识创新”本身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艺术设计”的创新,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的审美需求;

“艺术设计”本身也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件“创新产品”,没有“艺术设计”的参与,便不可谓“完美”;

书籍需要“装帧”;汽车需要“车型”;门面需要“装潢”;建筑需要“造型”;房子需要“装修”;理发需要“发型”;居家需要“家具(涉及)”;吃饭需要“餐具(设计)”——人们的生活,哪一样也离不开“艺术设计”。因此,“知识创新体系”亦然!

6.人为什么要学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积累.

读书重要,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与人交流,读书你才能读小说,你才能写信,你现在上网不就是读书的结果吗.我们日常生活,购物不大量的用到所学的知识吗.

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学是为了更好的读书.

人类要文明,社会要发展,技术要进步,生活要改善,大计是学习,义务教育已立法.

学习是人类自古以来获取知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传授和发扬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都需要学习.

实际些说,有大学文凭才能从事工程师,医师,会计师,老师等技术岗的工作.

当然做什么做好了都是有前途的,但有技术一定会对你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好处,技术就是知识,就要学习.

人类需要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