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毁文言知识整理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1,其待人也轻以约2.重以周,故不怠3;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4;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5!”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6.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注释】1重:严格.周:周密、全面.2轻:宽容.约:简少.以上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3不怠: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4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仁义人: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句出《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5句出《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6周公:周文王子,周武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多才与艺人:多才多艺的人.句出《尚书·金縢》:周公有言:“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事神.”【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又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1.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2!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注释】1廉:少.2已:太、甚.【译文】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好事情.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1.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2,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3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注释】1修:进修,求上进.2说:同“悦”,高兴.3是故:因此.【译文】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
2.芈月传文言文常识
《芈月传》讲的是春秋战国事情的发生的事情,总结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文言文课文,希望有所帮助。
《〈论语〉十则》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
《智子疑邻》 韩非 战国末期韩国人 著名思想家
《公输》 墨子 名翟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孟子〉二章》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愚公移山》 列子 名寇 战国初期郑国人
《曹刿论战》左丘明 春秋
3.文言文常识:禁中
禁中:
1、禁令所及范围之内。《墨子·号令》:“有匿不言人所挟藏在禁中者断。”
2、指帝王所居宫内。《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汉书·孔光传》:“上于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光……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汉蔡邕《独断》卷上:“汉天子正号曰皇帝……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汉蔡邕《独断》卷上:“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唐王昌龄《萧驸马宅花烛》诗:“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新唐书·柳芳传》:“芳始谪时,高力士亦贬巫州,因从力士质开元、天宝及禁中事,具识本末。”清昭连《啸亭杂录·癸酉之变》:“大内太监多河间诸县人,有刘金、刘得才等,其家即素习邪教者,选入禁中,遂与茶房太监杨进忠等传教。”
4.求《秋声赋》文言知识整理急用
秋声赋一、通假字1、忽奔腾而砰湃(砰湃 通 澎湃)2、有动于中(中 通 衷)二、古今异义1、如赴敌之兵(兵 古:军队 今:士兵)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 古:自然 今:天空)3、金铁皆鸣(金铁 古:兵器 今:金属名)三、一词多义1、既 物既老而悲伤(已经,……以后)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2、金 金铁皆鸣(金属,引申为武器)于行用金(五行之一)请献十金(汉以后银一两为一金)3、及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到达)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三、词类活用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词作状语)2、春生秋实(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3、四无人声(四,数词作名词,四处)4、如波涛夜惊(夜,名词作状语)。
5.强弩之末的文言知识
互文见义。互文,即互文见义,意思是指上下文义互相阑发,互相补充。上文“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两句,句式相当,表达的意思互相补充,其中“极”与“末”的含义相近。这种现象就是互文见义。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商议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6.扁鹊投石的文言文知识
已
今常用义:已经。文中古义:停止;如“除之未必已也”。
石
今常用义:石头。文中古义:用来治病的针;如“扁鹊怒而投石曰”。
左右
今常用义:左边和右边;支配;文中古义:近侍,近臣;如“左右曰”。 前
(1)名词,前面;如“君之病,在耳之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
(1)动词,前进,上前;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使
(1)动词,让;如“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2)连词,假使;如“使此知秦国之政也”。
(3)动词,出使;如“《使至塞上》”。
与
(1)介词,跟,同;如“君与知之者谋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2)动词,给予;如“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明
(1)形容词,眼力好;如“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2)形容词,光明,明亮;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3)形容词,次,下一个;如“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知
(1)动词,知道,了解;如“与知之者谋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六则》)
(2)动词,主持,管理;如“使此知秦国之政也”。
(3)动词,领悟;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六则》)
举
(1)动词,行动;做;如“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2)动词,推荐,选用;如“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3)动词,举起,抬头;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谋
(1)动词,谋划,商量;如“君与知之者谋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名词,计谋;如“足智多谋”。 动词用如使动词
“则君一举而亡国矣”中的动词“亡”是用如使用词,即“使……灭亡” ;该分句可译为 “那么君王的这种做法,是会使秦国灭亡的”。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使此知秦国之政也” 之前省略主语“君”,即“(君)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该分句可译为“(君王)假如(用)这种方法管理秦国的政事”。
(2)“而与不知者败之”之前省略主语“君”,即“(君)而与不知者败之”;该分句可译为“君王)却又和不懂治病之事的人败坏了它”。
2.省略宾语
(1)“扁鹊请除”之中,动词“除”之后省略宾语“之”,指秦武王生的病,即“扁鹊请除(之)”;该分句可译为“扁鹊看了,请求把它除掉”。
(2)“君以告扁鹊”之中,介词“以”之后省略宾语“之”,指秦武王左右亲信说的话,即“君以(之)告扁鹊”;该分句可译为“秦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
3.省略介词
(1)“武王示之病”之中,“示之”之后省略介词“以”,即“武王示之(以)病”;该分句可译为“秦武王把自己生病的地方给扁鹊看”。
(2)“使此知秦国之政也”之中,“使”之后省略介词“以”,即“使(以)此知秦国之政也”;该分句可译为“(君王)假如(用)这种方法管理秦国的政事”。
7.祭妹文文言知识总结
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人.他以诗闻名,创性灵说,多数作品抒发其闲情逸致.又能文,其文别具特色,是描写景物,叙事记人的散文高手.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另外作者的痛伤不单单是因为对胞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这使得文章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增强了震撼读者的心灵力量.被祭的袁素文是袁枚的三妹,名机,字素文,别号青琳居士.素文未出生时,其父母曾与高姓指腹为婚,高氏子成人后,却是市井无赖,极多劣迹.高氏提出了解除婚约,但袁素文囿于封建礼教,竟执意不肯.婚后,素文备受凌辱,终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娘家.自此忍辱含垢,年仅四十岁便凄楚谢世. 【赏析】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人.他是“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为文要有“真情”.其文别具特色,是描写景物,叙事记人的散文高手. 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袁枚的《祭妹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文中作者对亡妹的哀痛之情不单单是因为对妹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一念之贞”的痛恨,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这使得文章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含,增强了震撼读者的心灵力量. 被祭的袁素文是袁枚的三妹,名机,字素文.素文未出生时,其父母曾与高氏指腹为婚,高氏子成人后,却是市井无赖,极多劣迹.高氏提出了解除婚约,但袁素文囿于封建礼教,竟执意不肯.婚后,素文备受凌辱,终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娘家.自此忍辱含垢,年仅四十岁便凄楚离世. 《祭妹文》构思精巧,别巨匠心,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 文章起笔交待亡妹所葬之地、祭奠时间,祭者身份等,随而“呜呼”一转,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接着,简洁叙述妹妹的死因:“以一念之负,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意为素文早亡其根源是少年常听先生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说明是封建诗书的腐朽观念侵害了素文,使她饱受苦难,英年早逝. 接下来,作者追忆与素文共度的难忘时光.童年相伴读书,“差肩而坐”,温馨之情溢于言表;同捉蟋蟀,同葬蟋蟀,则体现了妹妹性情温厚善良.其描述真实生动,一个天真活泼善良的孩童突现于眼前.这本不为奇,妙就妙在作者把追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当年兄妹同葬蟋蟀,今日孤兄独葬亡妹,物换星移,今非昨是,岂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年长些时,袁枚远行广西,妹妹不忍哥哥分离,椅裳拽衣,不禁放声大哭.当年有妹送兄行,今日唯独兄送妹归,岂不痛哉!袁枚考中进士,衣锦还家,妹妹惊喜万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视而笑.妹妹为哥哥中考得官而欣喜之情,和盘托出,手足之情可见一斑.往日种种锁事,如影历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几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时光不可倒流,昔日不再重来.读到此,读者亦为作者遗失的美好感到痛心. 随后,记妹妹归返母家的种种情形:服侍母亲;治办文墨;袁枚染病在床,妹妹终宵刺探,还想方设法让哥哥高兴,兄妹情深,不必细言. 而后,记妹妹病危和亡逝的情况.素文病入膏肓,大限将至,但不让人给哥哥报信,以宽兄长之心.忍死待兄归,然而终等不及哥哥归来含憾而终,死不瞑目.“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袁枚已预感不祥,急赶归家,在妹妹逝去几小时后才赶到家中,其时素文四肢尚温,却未能与妹妹说上一句心中话,只怪自己轻信医言,远吊扬州,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一句“呜呼痛哉”,把对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统统浓缩在伤心欲绝的悲叹中. 最后,简述妹妹亡后料理事宜.并随感而发:“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末段,作者把视线拉回到眼前,回到祭奠的暮地.“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逝者已逝,生者却是何等凄切哀伤啊!“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对妹妹的怀念和挚爱之情表达得可畏淋漓尽致.读到此结尾,就是不想哭也不得不泪垂啊! 袁枚不愧是写情的高手,写得有灵性又不事雕琢.作者在回忆童年与妹同度之锁事时,仿佛信手拈来,清灵隽妙;悲悼亲人之遽然长逝又字字玑珠,句句血泪,真挚动人,感人肺腑.他在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饱含真情,同时还穿插些许景物描绘,从而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可奈何之情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具有摧人痛断肝肠的艺术感染力.。
8.与朱元思书 文言常识
三、语音 缥(piǎo)碧 无碍(ài)负势竞(jìng )上 泠泠(líng)作响 嘤嘤(yīng )成韵 鸢(yuān)飞戾( lì )天 互相轩(xuān )邈(miǎo ) 四、通假字 1、有时见日 见同现,显现,显露。
2、窥欲忘反 “反”同“返”、返回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蝉则千转不穷。(尽,完 ) ①. 欲穷其林。
(走完 ) 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 ) 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至 ) ③. 果如鹤唳云端。( 叫 )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风烟俱净 风烟:指烟雾。
俱:都 2、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3、一百许里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4、天下独绝 独绝:; 绝独一无二,到了极点。 经久不绝:停。
5、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6、急湍甚箭 急湍:急流的水 7、皆生寒树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8、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9、互相轩邈 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0、泠泠作响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1、好(友好或美丽)鸟相鸣:互相和鸣 12、鸢飞戾天者 戾天:到天上;戾,至 13、望峰息心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4、经纶世务者 经伦:筹划、治理。
15、窥欲忘反 忘反:流连忘返; 16、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 17、在昼犹昏 犹:好像,如同。
18、疏条交映 交映:互相掩映。 19、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20、嘤嘤成韵 韵:和谐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