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做精进
问:第一个,听师父讲,学佛的目标是要去掉贪瞋痴慢,破迷开悟。并贪佛法也是贪,但同时又提出学佛要求精进勇猛,请问如何理解精进勇猛与贪佛法之间的区别,如何正确理解精进与贪?
答:他这个问题问的很好,确实有深度。学佛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一般称为六波罗蜜,如果你明白这个纲领,这个问题就解答了。六个纲领是有次第的,要按照顺序来修学,不可以躐等。你看第一个要修布施,第二是持戒,你不能布施,持戒决定做不到;持戒做不到,忍辱一定做不到;不能忍,就决定做不到精进,所以它是有层次、有顺序的。去掉贪瞋痴慢是在第一个阶段,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弃,布施什么?最重要的是要把贪瞋痴慢给布施掉,你后面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一帆风顺。我们今天修菩萨道不能成功,就是不肯把贪瞋痴慢布施掉,关键在此地。这桩事情你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能理解精进与贪欲。
你看我们因为贪瞋痴慢布施不掉,学佛也是贪心,烧香也贪图我要烧第一炷香,烧第二炷香就不甘心,这怎么行?学习法门,我要学最殊胜的法门,到底哪个法门最殊胜?很难讲,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个最殊胜?佛经上也常讲第一法门,最殊胜法门,那个不是法门有差别,第一殊胜是从哪里讲?从根机上讲的。适合于我修学,适合我的程度,适合我的根性,我修这个法门一定有效,一定成功,这个法门对我来讲是第一殊胜,对你未必是第一殊胜。佛在经上常常用比喻说,佛好像是个大夫,医王、大夫,这群众生都是病人,每个人害的病不一样。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好像药方,对症了,你这个药服了你的病就好了,这对你是第一。如果不对症,这个药吃了恐怕病加重,甚至于要死,毒死了,那怎么能称殊胜?所以法门应机就叫殊胜,就叫第一,是从这上说的。不是从法上说的,法没有高下,法没有分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首先要断烦恼,贪瞋痴慢是烦恼,不但学佛从这儿下手,儒家教人也从这下手。你看儒家教学,《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这是讲真正用功,从哪里下手?格物,然后再进入致知,再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不能乱。什么叫格物?司马光说得好,我们印光大师也说得好,印光大师的说法是跟司马光相同的。物是五欲,就是欲望,你对物质享受的欲望;格是什么?格是革除,你要把物质欲望要把它革除掉,这就是断烦恼!然后你才能有智慧,才能做到致知;换句话说,你的智慧是因为你的烦恼把它障碍住了,烦恼去掉,智慧就现前,这致知。
真正智慧现前,你的意就诚了,意诚之后,你的心就正了,你看看儒家讲这套功夫,也从断烦恼下手。佛法更讲的清楚,破烦恼障,然后破所知障;破烦恼障成就你的德行,破所知障成就你的智慧。世出世法在方法上讲没有差别,我们要能够懂得。所以智慧跟精进不一样,精进里头决定不带烦恼,我们今天讲精进,勇猛精进里面带着有烦恼。为什么勇猛精进?我有目的,我有企图,我有好处,如果什么好处都没有就不干了。你从这上你就懂得,世间里头哪有精进?都是附带名闻利养在里头他才肯干;什么都没有,你还拼命努力干,那是精进。你所作所为真的是牺牲奉献,是为利益众生,为成就自己真实智慧,成就自己德行,这是精进。绝对没有名利在里面,决定没有企图在里头,区别在这个地方。
(选自《净空法师佛学问答-答香港参学同修》)
2.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五十二,什么叫精进
净空法师---精进。
精是精纯,也就是说纯而不杂就叫精,同时学两样,就杂了。一门深入那是精,进是进步,没有后退。
精是精纯,也就是说纯而不杂就叫精,同时学两样,就杂了。一门深入那是精,进是进步,没有后退。
我们修净土,佛在经上教导我们,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执持名号」,执就是执著,持是保持。这是对什么人说的?对中下根性的人说的,你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执持名号你有执著。
如果没有执著?没有执著你生方便有余土,你是不是精进?精进,真精进而不执著。你要不精进就不能往生,所以执持名号决定得生净土。
净土这个法门很特别、很殊胜,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跟实报土上品上生的人享受平等,享受什么?智慧、神通、道力平等的,这不可思议。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的,这也是佛告诉我们,而且是阿弥陀佛自己说,四十八愿里面讲的。
你看十方念佛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什么地位?七地菩萨,七地以上叫阿惟越致。
3.佛法所说“精进”是什么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
我们需要知道,这一法义是要帮助我们形成什么观念,形成后又如何应用,这个过程离不开思维。一旦将法义落实于心行,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一观念的重要性,无须太多努力,它都会持续不断地产生作用。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凡是我们不觉得重要的事,即使有人提醒,也多半是心不在焉,过耳即忘。而那些我们觉得重要的事,不用特别想着,也会时时浮现心头,徘徊不去。比如明天要参加一个重要活动,晚上往往会辗转难眠,你告诉自己:睡吧,不要想了。能不能马上睡着?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觉得这件事确实重要,确实还是放它不下。
其实,修行就是要把这样的心理调动起来。真正调动起来后,就不用着急了。而在调动之前,必须如救头燃般精进努力。若能深刻意识到生命在轮回中的险境,意识到暇满人身蕴含的价值,自然就会全身心地认真对待。
精进不是着相,着相的精进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精进也要中道,不急不缓,就像弹琴一样,弦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4.“精进”与“急功近利”
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行要积极。
纯而不杂谓之精,不退谓之进。佛法中的精进是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去做有利修行的事,其与本性相应。精进的对境是善法,若对杀生、求财、升职等特别努力、任劳任怨,按本论的标准来衡量,这不叫精进。
《瑜伽师地论》讲了九种精进,《华严经》讲了十种精进。但归纳而言,就像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言,精进主要分身精进与心精进。行布施、持戒为身精进,修忍辱、禅定、智慧为心精进,心精进是最关键的。
急功近利 也做“急公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这其中是贪心在作用,其于本性不相应。是最不利于修行,也不利于日常生活的。
5.关于精进的名句
关于精进的语句
1) 你可以什么都听 但不能什么都信。
2) 没人会单纯到底但别忘了最初的自己!
3) 留下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4) 话别说太满 事别做太足。
5) 失去后的珍惜永远没有珍惜后的失去痛!
6) 生活不仅需要享受快乐,更应该去思考痛苦。
7) 得到过失去过,只不过是给你上一课,对自己负责才是最重要。
8) 不要太宠爱悲伤,否则会让快乐离开家远走天涯。
9) 世界上没有强大的敌人 只有不够强大的自己。
10) 有时候爱情是拥有,有时候爱情爱就是放手。
11) 人生不是时间太少,而是没用的时间太多。
12) 这个世界,看你笑话的人远比在乎你的人多!
13) 有种脾气叫,不放弃。
14) 往往得不到的人,才会被称为男神。
15) 世界从来不欣赏眼泪。
16) 沉默寡言也只能说明这一切不值得我在努力诉说什麽。
17) 有些事情本身是无法控制的,而当我们无法去控制的时候,就只能控制自己了。
18) 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要跟我说,我可不想让别人安慰你。
19) 七岁那年以为抓住蝉,就可以抓住整个夏天,十七岁那年以为吻,过你的脸就可以和你永远。
20) 没有什么错过的人,会离开的都是路人。
21) 一路上追逐奔波,最后想要的,不过是宁静的幸福。
22) 我上辈子可能是碳酸饮料,一见到你就开心的冒泡。
23) 这里的风景美不胜收,真让人流连忘返。
24) 我们相信,残冰之后必是春光,黑夜之后必有曙光。
25) 学会放下学会放下,学会释放,收获顿悟,收获自然。
26) 生命毕竟可贵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鲲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27) 生命的归宿 人们呐,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走向生命的归宿。
28) 在黑暗中挣扎在这个世界上别太依赖任何人,因为当你在黑暗中挣扎时,连你的影子都会离开你。
29) 挥手道别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30) 落在谁的指尖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6.什么是精进
假若我们要精神进步,我们就必须作必要的努力,摄护我们的思想。因为不善思想随时准备潜入压服懒惰之人。正如《法句》所说的:
唯求住净乐,不摄护诸根,饮食不知量,懈惰不精进,彼实为魔服,如风吹弱树。
人拥有的潜在本质是能够发展的,成为自觉,为他自己和他人的福利来使用他的心。假若人缺乏这种考验自己心的本质,缺乏发展善思想和抛弃恶思想的本质,他的生命就缺乏魄力和勇气。所以佛陀经常告诫弟子们要警觉,要控制恶思想,培修善思想。
精进的作用有四,这就是防止、弃舍、修习和随护。1. 什么是防止精进?
于此,有比丘,于未生之恶与不善思想,令其不生,(为此)彼努力,发展能力,增强其心。
于此,有比丘,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触物感受或缘意境,理解既非奇迹,亦非特殊(此即彼不被其一般形状或细节所动)。因贪求与失意,恶与不善思想于未节制诸根之人心中生起。彼作如是控制,摄护诸根,节制诸根,此即名为防止精进。
2. 什么是弃舍精进?
于此,有比丘,于已生之恶与不善思想,令其弃舍,(为此)彼努力,发展能力,增强其心。
于此,有比丘,不接受已生起之诸欲而弃舍之,抛开与抵制此诸欲,使其最后息灭。对已生起之恶意与伤害思想,亦复如是。此即名为弃舍精进。
3. 什么是修习精进?
于此,有比丘,于未生之善思想,令其生起与增长,(为此)彼努力,发展能力,增强其心。
于此,有比丘以解脱为目的,以隐退、无欲、寂静为基础,修习诸菩提分。此诸菩提分,即正念、择法、勤、喜、轻安、定、舍,[xiii]此即名为修习精进。
4. 什么是随护精进?
于此,有比丘,护持有益之定境……此即名为随护精进。
四正勤的唯一目的是修定成功。它们是修定必不可少的。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正精进是包括在定的范围内的。因此,正精进是互相有关系和互相依赖的,它同时与正念和正定两种因素一同起作用。没有正精进,精神上进步的障碍就不能排除。正精进排除作为轻安障碍的邪见和不善思想,促进和获得健康的心理因素,帮助定的发展。
见《南传佛教基本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