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医生常识

2022-12-24 综合 86阅读 投稿:清影觅

1.带宝宝看病5个关键点是什么

宝宝体质弱,特别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所以每逢季节变换或是流行病高发时,医院里总是挤满了带宝宝看病的家长。

排队挂号、排队候诊、排队付款、排队拿药,样样都要耗时间,如果医生没有对症下药,这样的流程又要重复好几遍,让家长和孩子都苦不堪言。其实家长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宝宝看病就会顺利很多了。

1。选医院——就近原则 当宝宝生病后,很多家长都是习惯性地带宝宝去儿童医院或是大医院求医,导致了儿童医院、大医院总是挤满了人。

其实宝宝的病基本都是常见病,如感冒、发烧、腹泻等,这些病症一般医院甚至社区医院都能治疗,没必要去挤大医院。医院里的病人越多,室内空气往往就越差,宝宝看一次病,基本都要在医院待上几个小时,再加上此时宝宝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差,所以往往是“旧病未除,新病又添”,特别是流行病高发的季节,更容易在医院被传染到其他疾病。

选择近一点的医院,首先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其次也便于宝宝复诊,三也容易与固定医生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如果附近刚好是儿童医院之类的大型医院,那么可以采取家长先去排队挂号、排队候诊,等差不多再回家抱宝宝或通知家人把宝宝送过来的方式,最大可能地降低宝宝待在医院的时间。

2。省时间——提前预约 周末、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小病人急剧增加,所以带宝宝去看病尽量避开节假日这些时间段。

现在很多医院都推出了预约服务,比如预约电话或是网上挂号,家长带宝宝去医院之前,可以先预约,最大程度地缩短在医院等待的时间。带宝宝看医生时,最好有两个以上的大人,有利于分工合作,减少求医时间。

3。带物品——求医类和安抚类同样重要 带宝宝去看病,要准备的东西相当多,切勿因为赶时间而随便将就,因为很可能需要在医院待上大半天,如果发现缺东西的话,宝宝会更加烦躁不安,不肯配合治疗。

求医类物品:病历、医保卡、就诊卡等,口罩、消毒湿巾(在医院里可以用来给宝宝擦手,宝宝能抓到的地方最好也先擦擦)、干爽的贴身衣服(在宝宝流汗时可替换)。 安抚类物品:平时宝宝出外的常用物品,如奶粉、奶瓶、水壶(装上温开水)、纸尿裤、小玩具、小零食等。

4。安抚宝宝——向宝宝说明情况 安抚宝宝,家长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很多宝宝特别是小宝宝都是通过父母的表情来判断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

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微笑的、镇定的,宝宝也不容易感觉慌乱;如果父母的表情是焦虑的、不安的,那么宝宝就容易抗拒周围的环境。 其次是鼓励宝宝,在带宝宝去医院之前,要先跟宝宝说明情况(不管他是否能听懂),告诉宝宝会去到一个不如家里舒服但是能够帮助身体恢复健康的地方;在宝宝打针或输液之前,不要对宝宝撒谎说不疼,而是要告诉实情并鼓励说“会有一点疼,但宝宝能够坚持的”;宝宝做检查的时候,尽可能在旁边予以鼓励。

5。与医生交流——扼要讲,仔细听 儿科与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儿科病人无法自行描述症状,需要家长替代宝宝描述,这就要求家长在观察宝宝病情时要特别仔细。

回答医生问题时切忌着急而滔滔不绝,只要把几个关键点跟医生说明就好,此时可以将宝宝之前的求诊病历让医生参考。 不同年龄孩子的用药量有所不同,在医生开药时,要主动告诉医生孩子的实际年龄,也可以告诉医生孩子的体重,以便医生更精确计算出用药量。

这样可以更好描述宝宝病情: 时间包括发病时间、间隔时间和恶化时间,用准确的时间量度来表达,如“发烧5个小时”,而非模糊性的“从昨天就开始发烧了”。 体温常见于发热的宝宝。

如果在家已经测过体温,那么共测过几次,最高多少。或是用有点发烧、烫手、滚烫等大概描述。

发烧时宝宝有无抽搐、身上有没有出疹子等其他症状也要向医生说明。 状态精神状态和平时是否不同(是否嗜睡、哭闹、烦躁),大便和平时是否不同(大便的次数、形态),是否咳嗽(次数、痰液状态),饮食是否有变化等。

过敏史是否对某些食物及药物有过敏的情况。 在医生开完药方后,注意倾听医生的叮嘱,如用药分量、饮食注意及日常注意等,必要时要跟医生确定多少天后可以来复诊。

拿药时,要根据药方再对一下药物,仔细看药盒上所写的服药时间和次数是否和处方上一致,以免拿错药或是弄错分量,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在宝宝服药后,家长要有耐心一点,不要急于给宝宝换医生、换药吃,更加不要随意给宝宝增加药的分量。

即使病情好转,也不要随意停药。 。

2.收集二十个幼儿卫生常识案例

我是幼儿园教师 现在想找有关幼儿卫生保健的文章 因为现在夏去秋来 要找围绕这个季节的文章 我找了一个例子 ,如下: 炎夏已过宝宝秋季保健的五个要点 炎夏已过,秋天到来,此时是促进宝宝生长发育的好时机。

可年轻的父母未必都知道如何抓住这个时机。秋季保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防范腹泻 宝宝在夏天最易患腹泻病,入秋后腹泻发病率呈下降势头,但防范之心不可有丝毫懈怠。

因为有一种称为轮状病毒的微生物正蠢蠢欲动,常在九月份或者十月份侵袭孩子的消化道而致腹泻,称为“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完全可以预防,父母应帮助孩子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是堵住口入关。

具体措施有注重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玩具与食具定期煮沸消毒。同时,应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等传播病毒、细菌的媒介物。

此外,发现病儿立即隔离治疗,处理好排泄物。健康儿童应避免与病儿接触。

2.及时驱虫 蛔虫乃是众所周知的危害宝宝健康的“要犯”,既掠夺营养,诱发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导致体格发育落后,又损害智力。据英国与牙买加的医生报道,肠道内有蛔虫寄生的孩子在听觉、短期或长期记忆、阅读与回忆等能力方面均有一定程度削弱,一旦将蛔虫打净,上述症状消失,智力可在九周后完全恢复。

何时打虫效果最佳呢?专家认为是秋天。从蛔虫的生活史看,虽然孩子一年四季可遭受虫卵感染,但夏天机会最多。

如吮手指,致使虫卵进入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最后变为虫定居于小肠正值秋天,此时服用打虫药(如肠虫清等),可将其一网打净,不留后患。 3.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对提高宝宝的冷适应能力,为过冬做好准备,也是秋天保健的一个内容。

包括冷水洗手、洗脸、擦身、冲淋以及游泳等。 冷水浴锻炼应因年龄而异循序渐进。

开始时,宜用与体温接近的温水,然后逐渐隆至28摄氏度,洗后用干毛巾擦干,三岁之内的婴幼儿可照此做。冷水冲淋是一种强身效果很好的锻炼方法,水温同样从35摄氏度开始,逐渐降到26—28摄氏度,沐浴喷头不应超过头顶40厘米,从上浇到胸背再向下喷淋,动作要迅速,浴后用干毛巾擦身至身体发热并轻度发红为止,不可用冷水直接冲淋头部(此法仅适合3岁以上的儿童)。

冷水浴锻炼可刺激并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提高体温调节的灵敏度,增强身体对外界冷热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宝宝平安过冬。

3.如何做好宝宝的“医生

“妈妈医生”是指这样一类型的母亲,一旦发现孩子生病,认为自己掌握点医学常识而充当起临时“医生”,而忘了她们是妈妈的角色。

这些“妈妈医生”有一点医疗卫生知识,因而对孩子的医疗与保健,常常越俎代庖,自行决断。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有的甚至把孩子的生命也赔上了。

比如,“妈妈医生”见孩子伤风感冒、肚痛拉稀等,就自行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并连续或过量地服用,以致孩子体内菌群失调,病情是雪上加霜; “妈妈医生”还会凭空想像,认为孩子“热气”,强迫其经常性地大量吞服清热药水和冲剂,造成孩子的脾胃功能受损; “妈妈医生”见孩子肚子疼,便会用力去按摩,造成了阑尾脓点破裂、蛔虫钻胆道、肠套叠套入加深而危及生命; “妈妈医生”对孩子皮疹经常使用“肤轻松软膏”涂擦,造成皮质改变或体内激素改变; “妈妈医生”强令孩子多吃什么、禁吃什么,造成体内营养素失调; “妈妈医生”还会大量购进多种增高性益智性的“口服液”,强行命令孩子服用,孩子服用得发腻却不见任何效果; “妈妈医生”还会为乙肝患儿购买名目繁多的“特效药”,一服就是半年几载…… 这些都是“妈妈医生”们的“杰作”,要知道,这些自以为是的行为极大地损害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形成“妈妈医生”一族的原因是:第一,对孩子过分溺爱,总想处处呵护孩子。

即使孩子生了病,也认为自己应该或者有能力为之诊治;第二,她们以自己极为有限的知识,自告奋勇地充当孩子疾病的初诊医生,而不知自己所具有的一鳞半爪医药知识,根本不能应付儿童复杂疾病的需要;第三,生活节奏加快,对孩子疾病所见的表象或暂时现象作诊断依据,图个方便在附近药店购药为孩子治疗,尤其在偶然获得效果后,更坚定自己充当“妈妈医生”的信心;第四,出于节约考虑,一些妈妈对孩子的“小病”不想或不愿意送医,在自行诊治中,失去治疗时机而导致“小病”变成大病。 其实,妈妈的主要责任是养育孩子,应该在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品德上多下功夫。

至于孩子生病,没有充分的把握,不要自作主张,而应该及时送医院就诊,以保证没有闪失。必须明白,因为妈妈不是医生! 。

4.幼儿健康知识

孩子挑食家长最伤脑筋,往往表现的很紧张,劝说诱导,施加压力。孩子对家长的心思能够很清楚地体察出来,再加上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就说“这孩子最不爱吃菜”等等,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从客观上强化了孩子厌烦吃菜的心理,对孩子偏食、厌食增加了暗示,使孩子更觉得他吃不下菜,所以,因挑食导致孩子缺乏维生素。许多孩子厌食是家长强迫引起的。吃饭靠的是食欲,孩子应该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餐。有的家长为孩子精心准备了饭菜,看到孩子不愿吃,便非常恼火烦躁,由爱变恼,强迫孩子吃。有的家长给孩子定量,必须把多少饭、多少菜吃光,孩子只好强咽。这些做法,使孩子看到饭就反感,就没了胃口。不要哄着孩子吃。除了生病的孩子,家长对小儿吃多吃少,不要太过关心,更不要乞求孩子多吃。有些家长想出各种办法诱惑孩子多吃一口饭菜,开出各种奖励的条件,一顿饭下来折腾的筋疲力尽。孩子慢慢学会了拿吃饭作为跟家长讨价还价的法宝,家长也达不到增进孩子不挑食的目的。所以,家长不要以任何条件与孩子的挑食、厌食做交换。

对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家长要变换口味做好给他吃,并且反复告诉孩子这种食物如何如何好吃,如何对身体有好处,帮助孩子从多角度品评这种食物。不爱吃某种食物是心理问题造成的,常常是家长不爱吃什么,孩子也不爱吃什么。因此,家长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不爱吃什么食物或蔬菜等等,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什么食物不好吃。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加以节制,不要由着他的性子,一次吃的很多,以免吃伤了,以后见到这种食物就反感。

慢慢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要家长的耐心足够,从小事一点一滴来努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我祝愿天下每位小朋友身体棒棒。

宝宝医生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