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文学常识

2023-01-31 综合 86阅读 投稿:小优雅

1.文学常识 跋的分类

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

序这种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有的序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有的序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有的序抒情成分较多,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仪观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

后来的“史序”便都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例如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中的《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即是。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写的序,例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更是以议论为主。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典型的是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它是作者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幅记载张巡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

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叙事为主,但这篇并不是传记,还是序。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等。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虽然一个是为自己的《八愚诗》作序,一个是为某一人的诗作序,但也属此类。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如《春夜宴桃李园序》。

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

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刘禹锡的父亲叫刘绪,绪、序同音,苏洵的父亲叫苏序,因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为引。

这本来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作家个人的规矩,但由于刘、苏的影响,后来也有人作起“引”来,那就与避讳无关了。 最初书、文只有序。

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序(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题某某后(如柳宗元的《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等等,到了宋代,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例如,欧阳修的文集中就有几十篇跋。

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2.序和跋的文学常识

“序”和“跋”是一种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创作意图和作者情况的文体。有的“序”和“跋”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议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

序: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叫“序”或“自序”),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叫“代序”),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有的如“引言”“前言”“写在前面”也是“序”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有的“后记”“编后”也是“跋”。

3.文学常识跋的分类

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 序这种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有的序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有的序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有的序抒情成分较多,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仪观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后来的“史序”便都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例如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中的《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即是.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写的序,例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更是以议论为主.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典型的是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它是作者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幅记载张巡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叙事为主,但这篇并不是传记,还是序.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等.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虽然一个是为自己的《八愚诗》作序,一个是为某一人的诗作序,但也属此类.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如《春夜宴桃李园序》. 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刘禹锡的父亲叫刘绪,绪、序同音,苏洵的父亲叫苏序,因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为引.这本来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作家个人的规矩,但由于刘、苏的影响,后来也有人作起“引”来,那就与避讳无关了. 最初书、文只有序.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序(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题某某后(如柳宗元的《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等等,到了宋代,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例如,欧阳修的文集中就有几十篇跋. 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4.请告诉我《兰亭集序》关于序的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5.跋文体名有哪些作用

也叫“后序”。

是放在书文后面进行说明或议论的文字。内容、体例都与序同,因此常常合称“序跋文”。

序相当于今天的“前言”,跋相当于今天的“后记”。跋开始出现于唐代,叫做“题某后”或“读某”。

如李翱《题燕太子丹传后》、韩愈《读荀子》等。最早以跋名篇的是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跋可分为两类:一是学术性质的,包括读后感和考释类文章,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欧阳修《隋太平寺碑跋》;一是文学性质的,有记叙,有抒情,文学价值较大,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它们多是作者自著,也有记别人言行的。

6.文学常识大全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是散文集.是汉代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3.<<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4.<<秋水>>选自<<庄子/秋水>>.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7.文学常识有哪些

8.《战国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9.《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

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 10.《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总集名,宋郭茂倩编。

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

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11.二十四史 指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史书。其中中学课本涉及到的有:《史记》(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新唐书》(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明史》(清?张廷玉等)。

12.四史 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总称。《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

共辑录清代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61种,79309卷,分装为36000多册,按经(被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史(记述历史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书)、子(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集(历代作家诗文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 三、团体运动 1.初唐四杰 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2.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

3.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八人在散文创作上皆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为代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三苏 北宋文学家苏洵和其儿子苏轼、苏辙的合称。

父子三人以文著名于世,人称“三苏”。 5.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

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6.复社 明末文学社团,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本为切磋学问,砥砺品行而设,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7.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姚鼐等,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简明达意、条理清晰的文风,力求清真雅正。

四、文学体裁 1.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4.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6.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7.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

跋文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