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常识

2022-08-18 综合 86阅读 投稿:悬疑情

1.地理自然灾害知识

防震避震小知识1.地震来时要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待晃动停止后再迅速撤离到楼下的空旷地带。

2.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3.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注意高空坠物。

6.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7.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8.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9.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10.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户内防雷要点1、雷雨天气应注意关闭门窗,以防侧击雷和球雷侵入。

2、在雷雨交加时,避雷针只能保护建筑物,但对沿架空电线、电话侵入的雷电无能为力。家电防雷最好把室内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断,并拔掉电话插头。

3、雷电天气时,居民在家中最好不要接触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以及各种带电装置。 4、不宜在雷电交加时用喷头冲凉,因为巨大的雷电会沿着水流袭击沐浴者。

特别提醒您注意的是:在选购住房时,应要求开发商出具商品房防雷装置设施的证明,以免给以后居住埋下隐患。户外避雷十大方法雷电通常会击中户外最高物体尖顶,所以孤立的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往往最易遭雷击。

雷电大作时,人们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雷避雨,如万不得已,则需与树干保持3米的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

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体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体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雷击。 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应双脚并拢,逃离现场。防汛知识1、大暴雨:是指降雨量非常大的雨。

那么怎样测定降雨量的大小呢?气象工作人员在地面观测场露天放置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金属圆筒——雨量器,它一天24小时所接收到的雨量就是日降水量,可以用量杯量出。中央气象局规定:凡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的称为小雨,10—25毫米为中雨,25—50毫米为大雨,50毫米以上称为暴雨。

暴雨天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并不可怕。只要做好了各种防范工作,就不会发生危险。

2、洪水发生了,如何自救:(1)洪水来了,按照预定路线转移、避难,注意扶老携幼,相互帮助。如果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无法步行转移了,要使用事先备好的船只或门板、木床等漂浮物,做水上转移的工具。

(2)当洪水来得很快,大水已经进屋了,要急速爬上屋顶、墙头或就近的大树上,暂时避难,等待救护人员转移。不能单身游水转移。

(3)土墙、干打垒住房或泥缝砖墙住房,只能做暂时避难场所,因为经水一泡,它们随时会有坍塌的危险。(4)假如没有大树、院墙,屋顶又一时爬不上去,此刻应抓住固定物不放,并呼救他人搭救脱险。

3、灾害期间有哪些常见病: 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 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民间又称“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灾害中还易发生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4、洪水过后,怎样预防疾病流行:(1)清除积水、秽物,通风晾晒,喷洒消毒药剂,预防传染病及蚊蝇滋生;(2)服用预防药物,避免发生传染疾病。

如果发生传染病例,必须进行隔离治疗;(3)家用生活器具要清洗、消毒,湿、霉的物件要通风、晾晒。 5、上学或放学路上发生道路受阻怎么办:(1)洪水冲刷,道路坍塌,或者道路被拦腰切断并有急流通过,此时,只能在安全的地方“暂时避难”,绝对不能强行通过;(2)当山区道路由于山体滑坡堆积阻塞时,应绕道上山,由滑坡面的上部通过是比较安全的;。

2.自然灾害知识

自然灾害的概述 (natural disaster/natural hazard)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

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

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

3.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常见自然灾害泥 石 流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

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地带:环太平洋褶皱带(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欧亚大陆内部的一些褶皱山区。

世界上有近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日本。

中国,有泥石流沟1万多条,其中的大多数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四川、云南多是雨水泥石流,青藏高原则多是冰雪泥石流。

中国有70多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潜在威胁。日本,竟然有泥石流沟62000多条,在春季、雨季经常爆发。

1970年,秘鲁的瓦斯卡兰山爆发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夹带泥石,以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向秘鲁的容加依城,造成2.3万人死亡,灾难景象惨不忍睹。1985年,哥伦比亚的鲁伊斯火山泥石流,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击了近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城镇、农村、田地,哥伦比亚的阿美罗城成为废墟,造成2.5万人死亡,15万家畜死亡,13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

人们记忆犹新的泥石流灾难:在1998年,5月6日,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等地区突然遭到建国以来非常罕见的泥石流灾难。造成1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2000多人无家可归。

萨尔诺村56岁的福尔斯勒在睡梦中被怪声惊醒,想打开门看看究竟。他的太太帮他打开电灯,就在福尔斯勒开门的一刹那,一股巨大的泥流将他掀翻在地,他的太太在惊恐万分中伸手试图拉起她的丈夫,但更多的泥流不断涌入,泥流上涨,她只好跳上桌面避难,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丈夫被泥流吞没。

就象这样,许多人被泥流无声无息的淹没、冲走,甚至连呼救的机会都没有。由于我们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到严重的破坏,进入20世纪后,全球泥石流爆发频率急剧增加,发生逾百次。

飓 风飓风又称台风、龙卷风,形成于赤道海洋附近的热带气旋。飓风常常行进数千公里,横扫多个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地球上风灾最严重的是加勒比海地区、孟加拉湾、中国、菲律宾,其次是中美洲、美国、日本、印度,南大西洋影响最小。其原因在于风源多出自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海域。

1999年9月“弗洛伊德”飓风袭击美国东部地区,造成至少47人死亡,自9月14日在美国东南部沿海登陆后,一路北上,先后袭击了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纽约等州及首都华盛顿,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速最高达每小时约200公里,2天后降至每小时100公里以下,已转变为热带风暴。

“弗洛伊德”飓风所过之处,普降暴雨,造成许多地方被淹,民房受损,交通停顿,供电中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新泽西和弗吉尼亚州,飓风共造成150万户人家停电。

新泽西州及华盛顿、巴尔的摩、费城和纽约等市的公立学校普遍停课,300万学生不能上学。此外,航班停飞,火车停运,造成数万名旅客滞留。

在华盛顿,不少联邦政府部门只留值班人员,国会众议院的会议也推迟举行,许多活动被迫取消。狂暴的“莱尼”飓风:1999年11月20日 “莱尼”飓风袭击维尔京群岛,以每小时217公里的速度 袭击了维尔京群岛,并引发风暴和暴雨。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产生风力达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80多个,死亡人数约2万,经济损失超过80亿美元。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达10万以上的飓风灾难就达8次。

20世纪最大的飓风灾难发生在孟加拉:1970年11月12日,飓风夹带风暴潮席卷孟加拉,30万人死亡,28万头牛、50万只家禽死亡,经济损失无法计量。火 山火山口是地球释放热量、气体的裂口。

火山由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穿过地壳裂缝,喷发出地面而形成的锥型山体。地球学是又称堆积山。

有活火山、死火山之分。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经常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没有喷发过的火山,但谁也无法得知他们什么时候会在睡梦中突然醒来。

地球上有2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世界上共有850多座活火山(陆地上有700多座、海底有100多座),其中3/4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成为地球佩戴的“火环”。

活火山的爆发是毫无规律可寻的,他仿佛是一个拥有无限神力的力士,爆发时产生的威力让人难以想象。1980年5月18日美国华盛顿州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卫星摄下珍贵照片,经过分析表明,火山爆发的冲击波穿过200公里厚的大气层,释放出相当于500多枚美国当年投入广岛的原子弹的能量。

炽热喷涌的岩浆使房屋、桥梁、公路、森林、人畜毁于一旦。全世界至少有20座城市被爆发的火山瞬间彻底毁灭。

其中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1470年的古希腊,当时繁华的克诺索斯古城被突如其来爆发的桑托林岛火山夷为平地,50米高的巨浪席卷东地中海岛屿和海岸,米诺斯文明中心以及130公里外的克里特岛瞬间毁灭。公元79年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它在瞬间将附近的庞贝、斯特比雅、格尔库拉鲁姆、奥普隆基四座繁荣一时的古城堡埋葬在火山喷发物下。

这些都给人类文明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也使人类认识到,我们所谓的辉煌文明在大自然的。

4.60条有关自然灾害的地理知识

防震避震小知识1.地震来时要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待晃动停止后再迅速撤离到楼下的空旷地带。

2.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3.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注意高空坠物。

6.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7.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8.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9.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10.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户内防雷要点1、雷雨天气应注意关闭门窗,以防侧击雷和球雷侵入。

2、在雷雨交加时,避雷针只能保护建筑物,但对沿架空电线、电话侵入的雷电无能为力。家电防雷最好把室内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断,并拔掉电话插头。

3、雷电天气时,居民在家中最好不要接触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以及各种带电装置。 4、不宜在雷电交加时用喷头冲凉,因为巨大的雷电会沿着水流袭击沐浴者。

特别提醒您注意的是:在选购住房时,应要求开发商出具商品房防雷装置设施的证明,以免给以后居住埋下隐患。户外避雷十大方法雷电通常会击中户外最高物体尖顶,所以孤立的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往往最易遭雷击。

雷电大作时,人们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雷避雨,如万不得已,则需与树干保持3米的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

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体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体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雷击。 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应双脚并拢,逃离现场。防汛知识1、大暴雨:是指降雨量非常大的雨。

那么怎样测定降雨量的大小呢?气象工作人员在地面观测场露天放置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金属圆筒——雨量器,它一天24小时所接收到的雨量就是日降水量,可以用量杯量出。中央气象局规定:凡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的称为小雨,10—25毫米为中雨,25—50毫米为大雨,50毫米以上称为暴雨。

暴雨天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并不可怕。只要做好了各种防范工作,就不会发生危险。

2、洪水发生了,如何自救:(1)洪水来了,按照预定路线转移、避难,注意扶老携幼,相互帮助。如果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无法步行转移了,要使用事先备好的船只或门板、木床等漂浮物,做水上转移的工具。

(2)当洪水来得很快,大水已经进屋了,要急速爬上屋顶、墙头或就近的大树上,暂时避难,等待救护人员转移。不能单身游水转移。

(3)土墙、干打垒住房或泥缝砖墙住房,只能做暂时避难场所,因为经水一泡,它们随时会有坍塌的危险。(4)假如没有大树、院墙,屋顶又一时爬不上去,此刻应抓住固定物不放,并呼救他人搭救脱险。

3、灾害期间有哪些常见病: 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 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民间又称“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灾害中还易发生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4、洪水过后,怎样预防疾病流行:(1)清除积水、秽物,通风晾晒,喷洒消毒药剂,预防传染病及蚊蝇滋生;(2)服用预防药物,避免发生传染疾病。

如果发生传染病例,必须进行隔离治疗;(3)家用生活器具要清洗、消毒,湿、霉的物件要通风、晾晒。 5、上学或放学路上发生道路受阻怎么办:(1)洪水冲刷,道路坍塌,或者道路被拦腰切断并有急流通过,此时,只能在安全的地方“暂时避难”,绝对不能强行通过;(2)当山区道路由于山体滑坡堆积阻塞时,应绕道上山,由滑坡面的上部通过是比较安全的;(3)当洪。

5.地震等自然灾害自救知识

地震: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

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

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最新自救建议: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知识十条中,第一条就明确的写着"要躲在坚固的家俱下"。所以,日本教师坚信,最好的办法是"藏在桌下"。

这个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数十秒后结束,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 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开车时遇到地震,也要赶快离开车子,很多地震时在停车场丧命的人,都是在车内被活活压死,在两车之间的人,却毫发未伤。强烈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正在停车场,千万不要留在车内,以免垮下来的天花板压扁汽车,造成伤害;应该以卧姿躲在车旁,掉落的天花压在车上,不致直接撞击人身,可能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

学校避震 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4.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5.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家庭避震 1.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2.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 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户外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车间工人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水灾: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触电的现场救助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火灾:在火灾中,被困人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镇静,不要惊慌,不盲目地行动,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必。

6.谁知道一些自然灾害的急救常识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

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

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

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

7.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wucai517 安全教育作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11物流管理班学号:1117080148姓名:吴彩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自然灾害种类一:气象灾害 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干风、黑风、暴风雪、暴雨、雷电、连阴雨(酸雨)高温、热带气旋、沙尘暴、浓雾、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旱灾等。

自然灾害种类二:海洋灾害 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浪、赤潮、海冰、海水侵入、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自然灾害种类三:洪水灾害 包括洪涝灾害、江河泛滥、暴雨灾害、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等。

自然灾害种类四:地质灾害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火山、矿井突水突瓦斯、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自然灾害种类五:地震灾害 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构造地震、陷落地震、矿山地震、水库地震等。

自然灾害种类六:农作物灾害 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自然灾害种类七:森林灾害 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地震灾害的应急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764处置应注意哪几个问题?(一)对于国家而言1、确保搜救人员到位立即组织基层应急队伍和广大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同时组织协调当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地震、消防、建筑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调配大型吊车、起重机、千斤顶、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抢。

8.谁知道一些自然灾害的急救常识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

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

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

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

自然灾害的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