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的常识

2023-03-15 综合 86阅读 投稿:苍白

1.诗词曲的文学常识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曲,元曲的简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

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

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

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

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

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

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2.诗词曲的文学常识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曲,元曲的简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3.求 古典诗歌(诗词曲)的基础知识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目录 一、概述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一、概述 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 展开 编辑本段一、概述 1、简介 词目:诗词 拼音:shī cí 释义:古体诗、近体诗以及格律词的总称。 2、“诗词”出处 宋 梅尧臣 《张淳叟献诗永叔同永叔和之》:“ 张君献诗诗词巧,美女插花娇醉春。”

明吴应箕《述怀》诗:“《咏怀》好诗词,能无自愧息。” 3、诗和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超人 初时不好问他,偷眼望那书上圈的花花绿绿,是些甚么诗词之类。”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病危时还一再聆听毛主席的光辉诗词。” 4、基本概念 所谓诗词,即诗歌与词的合称。

诗歌是一种主情为主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或者叙事、说理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5、诗词简介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文言诗词,在近代新月诗社力求较好地继承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关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但新月派的理论及作品,未曾获得读者的普遍认可。按照文体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同,又可分为新诗(西洋诗)与古典诗词(中国诗)。

诗词在当今现代社会生活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它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因此,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化文学上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

(山水情人语) 6、词的起源 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令词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 2010年5月,作家网络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国学大师》系列丛书,目前该丛书已经出版《中国诗词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中国姓名学研究》、《郭瑞琳诗文讲座》、《十大元帅诗词研究》等5部郭瑞琳著作105万字。 编辑本段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暗香97字 二郎神105字 八声甘州97字 长相思36字 采桑子44字 翠楼吟101字 捣练子27字 点绛唇41字 蝶恋花60字 定风波62字 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 甘草子47字 桂枝香101字 过秦楼111字 豆叶黄31字 浣溪沙42字 画堂春47字 贺圣朝49字 河 传61字 何满子74字 黄河清慢98字 贺新郎116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锦缠道66字 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 临江仙60字 离亭燕72字 六州歌头143字 蓦山溪82字 满江红93字 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6字 念奴娇100字 卜算子44字 菩萨蛮44字 普天乐46字 清平乐46字 鹊桥仙56字 青玉案67字 沁园春114字 青门引42字 如梦令33字 人月圆48字 十六字令16字 生查子40字 诉衷情45字 苏幕遮62字 水调歌头95字 双双燕98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龙吟102字 霜天晓角43字 调笑令32字 桃源忆故人48字 摊破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 踏莎行58字 唐多令60字 天仙子68字 乌夜啼36字 望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 相见欢36字 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 谢池春66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 谒金门45字 忆秦娥46字 虞美人56字 一落索46字 阮郎归47字 一斛珠57字 玉楼春56字 一剪梅60字 渔家傲62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 雨霖铃103字 永遇乐104字 醉花阴52字 鹧鸪天55字 祝英台近77字 昼夜乐98字 烛影摇红96字 2、绝句律诗格式 五绝:仄起 平起 五律:仄起 平起 七绝:仄起 平起 七律:仄起 平起 大型诗词书籍 1、。

4.求 古典诗歌(诗词曲)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

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

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

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 △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无家别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 ③反映边塞生活 △王昌龄《从军行》: (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

④反映爱情生活:△《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发感情: 别林斯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

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思。例: ①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怒: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③哀:△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爱的周总理,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 ④闺怨妇思: △李清照《点降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5.诗、词、曲各有什么文学常识

初中课本中常出现诗词曲几种文学样式,中学生对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比较模糊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它们的异同,下面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

诗词曲,粗糙地说,都属于“诗”。然而细究起来,它们却是有所不同的。

诗是最早的文学样式。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是由民歌及以民间人创作的一部诗集;第一首文人诗是屈原的《离骚》。它们分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和“乐府”,《君子于役》和《木兰诗》就分别属于古诗和乐府。

近体诗又可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律诗起始于六朝,在唐朝正式定型,从文字多少上看,可以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但是,不论是哪种,每首都限定八句,每两句为一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其中颔联、颈联不论从艺术上和思想上来看,都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钱塘湖春行》就分别属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再来看绝句。绝句是一种最简单的诗体,它在句法、韵法等上都较律诗宽松,全诗只有四句,可分为五绝(如《登颧鹊楼》)和七绝(如王昌龄的“七绝”)。

绝句和律诗不仅有上述不同,而且来源也不同,律诗来源于古诗,绝句来源于乐府。

诗,起先是为了歌唱的,但到了唐代,诗大多数成了律诗和绝句,乐调也不整齐了,于是就有人创作了适应音律的“诗”——词。词是句式长短不一可以歌唱的“诗”。

歌唱时要有曲谱,不同的曲谱词就不同,“调”也不同。“调”是一种规定,它规定了字数等方面的东西。为了区别不同的调,人们就给每调起一个名字,即“词牌”。由此可知,词牌原先就是一个词的题目,它和词的内容是一致的。以后逐渐演变,使两者间毫无关系,人们在词牌名后又给词加了一个题目。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就是词牌名,“明月几时有”就是题目。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又可分为“小令”、“长调”等。

曲是继词之后,又一种可唱的新诗体,萌芽于宋,盛行于元。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这里重点谈散曲。

一首歌最初由“词”和“曲”两部分组成,音乐部分是“曲”,唱的内容部分是“词”。但到了金元时,人们又把歌可唱的部分称为“曲”,使曲有了新的含义。渐渐地人们开始把那种自抒胸臆的“诗形的部分”叫曲。曲有曲牌和题目,曲牌相当于词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秋思”是题目。

诗、词、曲虽然都可以称为诗,可是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我们在经过上面的简述后,不妨把它们放到一起来看。

首先从时间上看,它们的产生时代不同。诗是最早的文学样式,到唐朝走向顶峰;词产生于晚唐,鼎盛于宋代;而曲如前所述,产生最晚,于元代定型。

其次从句法上看,三者的句法规则不一样。诗的句法是一律的,字数的多少、句数的多少都有规定(除古诗,那时无词曲);词的句法尽管长短不一,但对每一阕词来说则是规定的;曲的句法虽也长短不同,但有的曲还可以在其中加衬字,只不过衬字加在什么地方有一定的规定,这是词所不允许的。

再次从平仄上看,诗、词的四声只分平仄,不分上、去声,而曲对平仄的讲究却走向极端,宽时平仄通用,严时上、去声也要区分。

最后从用韵上看,诗、词的中间可以换韵,曲则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除了上述几处外,词、曲尚有以下区别:

1、词长短皆有,短则一阕,长则几阕;曲则一律是单调,不能再长:词曲长短不一样。

2、词宜于抒情和写景,不宜叙事;曲则记叙、抒写都可以:词曲适应对象及表达方式不一样。

3、词宜写悲不宜写喜,曲则悲喜皆可写:词、曲体现的美学风格不同。

4、词宜写雅忌写俗,曲则既可抒写雅致之事,也可写俗:词、曲表现的意境不同。

5、词宜写庄不宜写谐,曲则庄谐杂出:词、曲的美学效果不同。

总之,诗词曲从广义来说,它们都是“诗”,我们通称为诗,并无大错。但从狭义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异同,准确地把握,以免混淆。

6.写出古典诗歌(诗 词 曲)的基础知识

/f?kz=115769325/f?kz=122325796 什么是七言诗、五言诗诗?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聨」。「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绝句及律诗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绝句自汉魏五言古诗来。

七言绝句由南北朝乐(歌行)小诗演变而来 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

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

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

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

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仄仄平。

7.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8首以上的诗(分两类) 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诗词曲有关知识 一、格律诗的类别 格律诗一般有三类,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就字数来说,一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六言律诗也有,但后来很少用,已基本淘汰。

律诗:八句,以每两句为一联进行声律和词性的对仗,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尾字必需用同韵群的字押韵,即八句四韵,也有首联起句就入韵的格式,叫首句入韵式,即成八句五韵。

颔联和颈联除了声律的交替和对仗外,词性也要以对偶句形式对仗;首联和尾联词性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排律:以律诗的要求,十句以上的格律诗叫排律。

绝句:四句两联,首句入韵式三韵脚,首句不入韵式两韵脚。绝句最初叫截句,即截取律诗四句单独成诗之意。

一、二句词性不对仗,三、四句词性对仗的截句是截取律诗前半部分;一、二句词性对仗,三、四句词性不对仗的截句是截取律诗后半部分;一、二句和三、四句词性都对仗的截句是截取律诗中间部分。后因为截句再不可加句,只能是四句,就改称为绝句。

二、对联的基本原理 对联是由律诗的颔联或颈联的形式单独提出来而成的一种联体。它完全遵从律诗颔联或颈联的格式,包括声律的交替、对替和词性的对仗,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的定律。

所以说对联是律诗中的精华,也叫诗中之诗。现代对联发展有九言以上的中、长联,但它基本的声律交替、对替、词性对仗、字数相等、内容相联、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的六条就是律诗颔联或颈联定律的延续。

三、词、曲的律格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词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6)已经固定下来的词调,有专门的词谱,最著名的和权威的是清代汇编的《钦定词谱》,汇聚了近千种词牌。

但比较常用的词牌也只不过百多种而已。如限用平韵的词调有:《十六字令》、《南歌子》、《渔歌子》、《忆江南》、《捣练子》、《浪淘沙》、《江南春》、《忆王孙》、《江城子》、《长相思》、《醉太平》、《玉胡蝶》,《浣溪沙》、《巫山一段云》、《采桑子》、《阮郎归》、《朝中措》、《眼儿媚》、《人月圆》、《柳梢青》、《太常引》、《少年游》、《临江仙》、《鹧鸪天》、《小重山》、《一剪梅》、《唐多令》、《破阵子》、《行香子》、《风八松》、《八六子》、《满庭芳》、《喝火令》、《金人捧露盘》、《水调歌头》、《凤凰台上忆吹箫》、《汉宫春》、《八声甘州》、《扬州慢》、《高阳台》、《锦堂春慢》、《寿春楼》、《忆旧游》、《夜飞鹊》、《望海潮》、《沁园春》、《多丽》、《六州歌头》等。

限用仄韵的词调有:《如梦令》、《归自谣》、《天仙子》、《生查子》、《醉花间》、《点绛唇》、《霜天晓角》、《伤春怨》、《卜算子》、《谒金门》、《好事近》、《忆少年》、《忆秦娥》、《烛影摇红》、《醉花阴》、《望江东》、《木兰花》、《鹊桥仙》、《夜游宫》、《踏莎行》、《钗头凤》、《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淡黄柳》、《锦缠道》、《酷相思》、《解风令》、《青玉案》、《千秋岁》、《离亭燕》、《粉蝶儿》、《御街行》、《祝英台近》、《蓦山溪》、《洞汕歌》、《惜红衣》、《法曲献 仙音》、《满江红》、《天香》、《声声慢》、《黄莺儿》、《剑器近》、《醉蓬莱》、《暗香》、《长亭怨慢》、《双双燕》、《宴山亭》、《念奴娇》、《绕佛阁》、《绛都春》、《桂枝香》、《翠楼吟》、《霓裳中序第一》、《水龙吟》、《石州慢》、《瑞鹤汕》、《宴清都》、《齐天乐》、《雨霖铃》、《眉妩》、《永遇乐》、《二郎神》、《拜星月慢》、《西河》、《西吴曲》、《望远行》、《疏影》、《摸鱼儿》、《贺新郎》、《兰陵王》、《六丑》、《夜半乐》、《宝鼎现》、《莺啼序》等。 有些词调可以押平韵,又可以押仄韵,但若押仄韵则必须是入声、不可用上、去声。

如《霜天晓角》、《庆春宫》、《忆秦娥》、《庆佳节》、《江城于》、《柳梢青》、《望梅花》、《声声慢》、《看花回》、《两同心》、《南歌子》等。 还有些词调是。

8.诗.词.曲的常识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9.诗词的文学常识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

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继春秋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

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

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

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风骚!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

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

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

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

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10.诗词曲的简介

古诗词知识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1.诗 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

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2.词 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

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

如"早行"、"咏梅"等。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献,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3.曲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另外,流汹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

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格。

角色有旦、末、净、丑。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唐诗 唐诗概述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诗词曲的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