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有哪些基本知识
一、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 ①渲染 ②衬托 ③含蓄 ④用典 ⑤象征 ⑥移情 ⑦虚实相生 ⑧抑扬 ⑨对比 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二、诗歌内容分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三、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2、分析手法类 3、议论类 4、语言风格类 5、行文技巧类 6、其它 四、熟悉几种诗歌语言的类型: 1、平实质朴 2、含蓄隽永 3、清新雅致 4、形象生动 5、绚丽飘逸 五、诗歌的不同风格 1、雄浑 2、豪放 3、沉郁 4、悲慨 5、俊爽 6、冲淡 7、旷达 六、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 5、长亭送别 七、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八、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2.诗歌鉴赏技巧,注意事项,规律有哪些
总结诗歌鉴赏常识,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要点] 1、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并对其进行鉴赏。
2、总结诗歌鉴赏常识,构建诗歌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例:(20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参考答案] 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味深长。(意思对即可)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
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
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
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
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语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的词《虞。
3.经典古诗词赏析与文学常识
江城子①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作者】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
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
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①又名《江神子》。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熙宁八年(1075)。 【赏析】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写这首词时,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时所作。
当时苏轼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苍老,这时思念起自己甘苦与共的结发夫妻很自然的。当年作者十九岁就同郡的王弗结婚后离开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谁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
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有了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生死相约阴阳隔绝,却不能忘怀。
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他表达出人们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更能显示出生死不渝的爱情。后面的“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承接着前面的生死两茫茫,更显得凄苦哀凉与无奈。好象让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个孤坟,和秋风瑟瑟乌啼满天的凄凉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想这即便是再见到自己的先妻,象他这样的老态龙钟,落魄失意妻子也不会认出自己来的。话锋转到作者幽幽的梦中,在故乡乡的家中,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的。相互面对却不知到要说什么, 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只有着明月夜和短松冈是真实存在的,是年年岁岁的哀思与凭吊。
4.诗歌的鉴赏方法
总结诗歌鉴赏常识,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例:(20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参考答案] 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味深长。(意思对即可)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
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
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
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
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语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
5.怎样鉴赏诗歌
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1.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①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想象。
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透视过去和未来;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优秀的诗歌总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有具有想象力的诗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②诗歌的另一特点是强烈的感情抒发。饱含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也可以间接抒发,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据事发意。③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的语言具有和谐悦耳的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律诗是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的。2.对古代诗歌要有大致了解古代诗歌的种类形式很多,一般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
古体诗只要押韵即可,字数、句数、对仗都不作严格要求。而近体诗在音律、平仄、字数、句数、对仗等方面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
3.感受诗的形象诗人创作诗歌时,其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都是以想象为中介而融合成诗歌形象的,读者就应该透过诗人感情世界的窗口,借助联想、想象,涵泳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出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启迪读者的思想内容。鉴赏时认真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以利把握主题。
4.领会诗的意境和感情诗的意境,就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出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常常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和象征、联想和想象等手法,那么,鉴赏诗歌时也应借助这些艺术手段来体会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5.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之美集中表现在精炼美和音乐美上。“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足以说明古人在诗歌语言上的炼字,简直是呕心沥血的。
古代诗歌语言还具备以下特点:①省略成分多,要靠体会诗意时补充。②因格律或押韵需要,字词倒置的现象十分普遍。
③诗词中的用典使诗意丰富而篇幅短小。④诗词语言的跳跃性大,必须准确把握诗人的思路,才能很好理解诗意。
⑤诗词具体的用词活泼,一字传神。⑥诗词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强烈,琅琅上口,易诵读,能歌咏。
总而言之,鉴赏诗歌离不开“身同感受”的体悟,感受形象,理解内容,评价优劣密不可分,相互作用。二、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①明白词语的含义。
这里词语的含义并非指一般的意义,是指特殊的含义。一是指诗、词、曲中使用了的典故,只有理解了典故的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
如《从军行》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关山月”即为用典。“关山月”本是汉乐府诗题,这类诗歌是歌咏戍边将士之苦和思乡之愁的。
这里作者是用“关山月”来表达这些愁苦的。另一方面是指一些词语的语境意义,而这些语境意义常和一些修辞手法连在一起。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闹”了。这里的“闹”生动形象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和枝头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这“闹”有充盈和生机盎然的深意了。
②理清句子的结构。诗歌的语言是力求凝炼的,有时还工整对仗,讲究音韵,造成句子有如下特点。
一是省略跳跃,要做必要的补充;二是语序排列颠倒,理解时必须调整成正常的语序后才能正确。调整语序主要是依据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
2.进而理解深层含义①理解诗句的语境意义。一般从两方面入手。
A.对上下文中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B.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历史背景来理解。
作者诗中意思不会无病呻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的,联系作者处境和作品背景。可使我们深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②理解诗句的意境意义。诗句的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融合,要理解诗歌语句的意境意义,首先应分析作品中所叙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在脑海中形成那事那景展示的画面,再依据这些画面去想象作者处于其中将会有什么样的感情。
从而理解出意境意义。理解并体会诗句的意境意义,最重要的是要在我们的脑海中能够浮现出作品中所叙之事,所绘之景的画面,能够切实地设身处地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把握住作者在写所写之景时的感情基调,那感情或明快,或高亢,或阴暗,或低沉,或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等等,这样就能够比较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深层含义了。
3.从艺术角度鉴赏①语言艺术的特点。诗歌语言较普遍的要求是精炼、含蓄和跳跃性。
A.精炼,就是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文字表现出尽量多的丰富内容,且用语准确、生动、形象,是为诗歌语言的个性艺术特征。B.含蓄。
诗的语言一般不直露直说,要求表达感情也不直露,而是意在言外,却能事清、景明、情真,绝不赤裸裸表白。②艺术手法。
一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不加任何掩饰地抒发出内心感受。还有间接抒情,即有的是借景抒情,也叫托物言志,依事明理;有的寓情于事,把感情放入叙事之中来表现。
一是表现手法。鉴。
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1、分析意境或意象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题目,或者阅读中国古代的诗歌,必须会通过作品形象,深入到意境中去。
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崇尚委婉含蓄,喜欢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物象当中。所谓的“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所谓的意境,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象的描写统一起来,在这种统一当中,表现出意味隽永的意象。
比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笔下所书写的就是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高洁不同流合污的梅花的形象。而意境呢,就是一组意象的统一,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既可以拎出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更容易读到浑融如一的意境。解答这一类的题目,首先要能抓住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会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能够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掌握一些鉴赏的词语,如萧瑟悲凉,恬静优美,壮阔雄浑,寂静冷清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具体,就是要结合具体的意象或者意境来回答作者为什么高兴或者伤感。
2、分析语言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步骤,要能够找到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语,所谓的关键词语,也就是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句子,然后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妙处。3、分析技巧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必须指出,运用了哪一种表现的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为什么使用的是这样的表现手法,最后要说出这种手法,表达诗人感情的效果。
扩展资料1、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2、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
7.关于文学常识和诗歌鉴赏.
古诗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指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也可称写作特色,或写作技巧。其中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
修辞有比喻,拟人,借代,隐语,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等等。表现形式则较模糊,无特定定义(见第一段)。
我自己以前做诗歌鉴赏的时候,是将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归到表现形式,将修辞从表现形式中分出来的。
个人认为做诗歌鉴赏时,先看诗的题目(可以知道内容)和作者(知道大概风格)。
然后读诗,借助注释翻译一下。然后可以知道用了什么修辞或表现形式了。
回答问题时参照一下诗歌鉴赏答题的一般格式(一般是:通过**手法表现了**)回答问题时还应回答出这些手法的特点,使得诗歌怎么样了。
找一些典型的诗歌鉴赏的题目(主要是手法和感情)多练一些,一般应付高考就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