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文言常识

2022-09-13 综合 86阅读 投稿:南城

1.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

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爱好美女。

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你)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侯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

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起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

’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自然是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的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

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

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鸿门宴第2段的知识点 ①古今歧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许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

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求《鸿门宴》3

知识点:1.注音释义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2.通假字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B名词用状语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从百余骑(使……跟从)4.古今异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5.句式解析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4653464 (1)判断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2)倒装句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省略句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6、难句解析(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

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7、内容主旨 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

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

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

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帮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译文: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

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

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

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

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

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

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

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

(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

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

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有所欠缺你自己补下啦。

3.《鸿门宴》整理笔记

文言基础知识 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古今异义 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山东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婚姻 古:结为亲家 今:结婚 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 寿 古:敬酒。

今:长寿。 所以 古:••••••的原因,表因 今:表因果关系,表果 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在夜里 吾得兄事之 像••••••兄弟一样 头发上指 向上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翅膀一样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由小路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与。

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三)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旧交,交情 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 (四)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

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一词多义 为 1.使子婴为相动词, wéi, 成为,做为 2.为击破沛公军介词,wèi, 替 3.皆且为所虏介词,为••••••所 ,被••••••所 4.何辞为语气词, wéi, “呢” 5、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 wéi,认为 故 1.故听之 所以 2.君安与项伯有故 旧情,交情 3.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之 1.珍宝尽有之 代词,代珍宝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3.今者有小人之言 相当于“的” 幸 1.妇女不所幸 宠幸 2.故幸来告良 特意,特地 谢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 2.哙拜谢 道谢 3.乃令张良留谢 辞谢 4.张良入谢 谢罪 善 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不如因善遇之 好好地 间 道芷阳间行 jiàn, 从小路 间至军中jiān, 接近,顷刻 句式 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4.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人方此亡秦之续耳。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

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鸿门宴》中有哪些文言虚词

一、省略句。如:

(1)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蒙后省

(3)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5)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6)为(吾)击破沛公军

(7)毋从(之)俱死也

(8)竖子不足与(之)谋

(9)沛公军(于)霸上

(10)沛公欲王(于)关中

(1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中是很多的,常见的有省略主语,如例(1)承前省主语“沛公”,例(2)蒙后省主语“沛公”;有时文言句中省略了谓语或谓语动词,如例(3),就省略了动词“恐”;有时句中省略了宾语,如例(4)(5),这种省略宾语(或中心语)的情况较常见,所省多是代词“之”;在文言句中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也较常见,如例(6)(7)(8),省略的也一般是代词“之”;此外,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如例(9)(10)(11)。

二、判断句。如:

(12)亚父者,范增也

(13)此天子气也

(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6)此亡秦之续耳

(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表示的。文言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是“……者,……也”,如例(12),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表示判断语气;这种形式还有几种变式:“……,……也”,“……者,……”,“……,……者也”,如例(13)(14)是用“也”表示判断(例(14)中的“者”是代词“的人”),例(15)用“者也”表示判断;也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或者用较虚化的动词“为”或副词“乃”、“即”、“则”等表示判断,如,例(17);此外,有时句尾用语气词“耳”表肯定兼判断语气,如例(16);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如“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不过是很少的。

三、被动句。如:

(18)不者,若(19)吾属今为之虏矣!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常见的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如“不拘于时”(《师说》);也有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还有的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例(18)(19);文言中用“被”字直接表示被动的很少。

四、宾语前置句。如:

(20)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21)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宾语前置是指在文言中将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如例(20)(21);3、用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和成语“唯利是图”。

五、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如:

(22)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23)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24)良曰:“长于臣。”(于臣长)

(25)得复见将军于此(得于此复见将军)

在文言中,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到前面来。上面的例(22)-例(25)都是这种情况。

《鸿门宴》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就是以上的五种,认真归纳分析,可以让我们掌握不少关于 文言特殊句式的知识。

5.《鸿门宴》的文言句式

鸿门宴》是一篇文言语法现象非常丰富的选文,不仅有着大量的古今异义词、常见多义词,大量的字词活用现象,文言特殊句式也较多。下面,对该文中的文言特殊句式作简要的归纳说明。

一、省略句。如:

(1)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蒙后省

(3)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5)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6)为(吾)击破沛公军

(7)毋从(之)俱死也

(8)竖子不足与(之)谋

(9)沛公军(于)霸上

(10)沛公欲王(于)关中

(1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中是很多的,常见的有省略主语,如例(1)承前省主语“沛公”,例(2)蒙后省主语“沛公”;有时文言句中省略了谓语或谓语动词,如例(3),就省略了动词“恐”;有时句中省略了宾语,如例(4)(5),这种省略宾语(或中心语)的情况较常见,所省多是代词“之”;在文言句中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也较常见,如例(6)(7)(8),省略的也一般是代词“之”;此外,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如例(9)(10)(11)。

二、判断句。如:

(12)亚父者,范增也

(13)此天子气也

(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6)此亡秦之续耳

(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表示的。文言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是“……者,……也”,如例(12),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表示判断语气;这种形式还有几种变式:“……,……也”,“……者,……”,“……,……者也”,如例(13)(14)是用“也”表示判断(例(14)中的“者”是代词“的人”),例(15)用“者也”表示判断;也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或者用较虚化的动词“为”或副词“乃”、“即”、“则”等表示判断,如,例(17);此外,有时句尾用语气词“耳”表肯定兼判断语气,如例(16);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如“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不过是很少的。

三、被动句。如:

(1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9)吾属今为之虏矣!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常见的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如“不拘于时”(《师说》);也有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还有的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例(18)(19);文言中用“被”字直接表示被动的很少。

四、宾语前置句。如:

(20)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21)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宾语前置是指在文言中将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如例(20)(21);3、用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和成语“唯利是图”。

五、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如:

(22)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23)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24)良曰:“长于臣。”(于臣长)

(25)得复见将军于此(得于此复见将军)

在文言中,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到前面来。上面的例(22)-例(25)都是这种情况。

《鸿门宴》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就是以上的五种,认真归纳分析,可以让我们掌握不少关于文言特殊句式的知识。

6.鸿门宴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得复见将军于此

③定语后置

白璧一双

玉斗一双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沛公军霸上

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

7.鸿门宴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特熟句式

一、通假字:1.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白话译文:呈现五彩的颜色。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白话译文: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白话译文:邀请项伯。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白话译文:不敢背叛项王。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白话译文:不可以不早早来向项王谢罪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白话译文:刘邦在山东时。

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白话译文: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白话译文: 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发生)。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白话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白话译文:没有封侯的赏赐,却听信奸细的谗言。

三、词类活用A 名词用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驻军) 白话译文:刘邦驻军霸上。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告诉)白话译文: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3.不可不语(告诉)白话译文:不能不告诉他。B 名词用状语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白话译文: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白话译文: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四、特熟句式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

“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

白话译文: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2.臣请入,与之同命。“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

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

白话译文: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翻译: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i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

项羽很生气,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驻军10万,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

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

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此文出自汉代·司马迁《鸿门宴》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鸿门宴》主要塑造了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他挟击败秦军主力的胜利余威,带兵进至函谷关,紧闭的关门严重损伤了他的自信心自尊心,因此他遣将击关;入关后听说刘邦“欲王关中”,刺痛了他唯我能霸王天下的自负自尊,于是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的打算。

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作者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

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8.古文<鸿门宴>有关知识

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古今异义 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山东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婚姻 古:结为亲家 今:结婚 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 寿 古:敬酒。

今:长寿。 所以 古:••••••的原因,表因 今:表因果关系,表果 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在夜里 吾得兄事之 像••••••兄弟一样 头发上指 向上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翅膀一样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由小路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与。

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三)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旧交,交情 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 (四)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

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一词多义 为 1.使子婴为相动词, wéi, 成为,做为 2.为击破沛公军介词,wèi, 替 3.皆且为所虏介词,为••••••所 ,被••••••所 4.何辞为语气词, wéi, “呢” 5、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 wéi,认为 故 1.故听之 所以 2.君安与项伯有故 旧情,交情 3.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之 1.珍宝尽有之 代词,代珍宝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3.今者有小人之言 相当于“的” 幸 1.妇女不所幸 宠幸 2.故幸来告良 特意,特地 谢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 2.哙拜谢 道谢 3.乃令张良留谢 辞谢 4.张良入谢 谢罪 善 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不如因善遇之 好好地 间 道芷阳间行 jiàn, 从小路 间至军中jiān, 接近,顷刻 句式 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4.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人方此亡秦之续耳。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

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9.鸿门宴中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

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

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wéi,做,干,动词)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

④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给,介词)

⑤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

⑦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 wéi,动词,成为) ⑨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

⑩且为之奈何(wèi,对,动词)

①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

①②君为我呼入(wèi,替,介词)

①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èi,给,介词;wéi,做,动词)

因:

①因言曰:……(趁机)

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

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①长于臣(介词,比)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②不然(这样,代词)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鸿门宴》

①珍宝尽有之——代珠宝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

鸿门宴的文言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