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常识

2021-12-20 综合 86阅读 投稿:初拥

1.有谁知道湘西的一些人文常识

基本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6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湘西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名胜迷人,既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师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块洞天福地。

湘西的美在于山。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高耸入云的八面山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风光”;莽莽苍苍的高望界,林海绵亘,荫天蔽日,珍禽异兽不绝于野;四季绿意诱人的南华山,有如一只栖息于湘西山地的金凤凰。

湘西的美在于水。山青水秀,滔滔酉水是湘西亘古不息的血脉。两岸青峰对峙,青幽迷人的猛洞河享有“天下第一漂”的盛名;静谧的皮渡河,修竹夹岸,十里长廊一画屏;而澄明浩淼的栖凤湖,则是湘西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湘西的美在于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奇山异水赋予了湘西人这种神韵。湘西人既有着“红灯千盏人万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辉煌艺术,又有着谊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淳朴的民情。

神奇的土地自有其神奇的物产。银杏、水杉、香楠等名贵树种生长于此;油桐、生漆等特产声名远播;古丈毛尖、保靖岚针茶,香飘四海;黄莲、杜仲、黄柏、天麻等使湘西成了华中著名的天然药库。60余种地下矿藏又为湘西铸造了一只“金饭碗”。花垣有“锰都”之称。湘西好酒湘泉、酒鬼名甲全国,声震海外。

风土人情

土家住房多依山建筑,一般是长方形,三间,中为堂屋。房屋建筑材料,有的以木架屋,房顶盖瓦;有的编竹为墙,茅草为顶。

饮食以玉米、小米、荞子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

服饰:男子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纽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老人着大襟衣。

婚俗独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时间长,在离开娘家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哭嫁,《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丧葬:行土葬。节日有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

礼仪与禁忌:土家族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逢年过节到土家族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开花的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主人将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如果不懂规矩,接过来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还认为你对土家族人不尊重。

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扛锄、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在室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

2.湘西自治州

湖南的西部

所辖地区有:怀化、吉首、张家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6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湘西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名胜迷人,既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师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块洞天福地。

湘西的美在于山。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高耸入云的八面山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风光”;莽莽苍苍的高望界,林海绵亘,荫天蔽日,珍禽异兽不绝于野;四季绿意诱人的南华山,有如一只栖息于湘西山地的金凤凰。

湘西的美在于水。山青水秀,滔滔酉水是湘西亘古不息的血脉。两岸青峰对峙,青幽迷人的猛洞河享有“天下第一漂”的盛名;静谧的皮渡河,修竹夹岸,十里长廊一画屏;而澄明浩淼的栖凤湖,则是湘西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湘西的美在于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奇山异水赋予了湘西人这种神韵。湘西人既有着“红灯千盏人万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辉煌艺术,又有着谊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淳朴的民情。

神奇的土地自有其神奇的物产。银杏、水杉、香楠等名贵树种生长于此;油桐、生漆等特产声名远播;古丈毛尖、保靖岚针茶,香飘四海;黄莲、杜仲、黄柏、天麻等使湘西成了华中著名的天然药库。60余种地下矿藏又为湘西铸造了一只“金饭碗”。花垣有“锰都”之称。湘西好酒湘泉、酒鬼名甲全国,声震海外。

3.湘西州是个什么概念

自治州,行政区划名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自治州为民族自治地方,地位介于直属中央政府的省一级与县一级之间,自治州相当于地级行政区。自治州管辖的行政区域为县级行政区包括县、自治县、县级市。

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6县,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年底,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3月,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简称湘西州),辖原管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为市。1988年,大庸市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湘西州所辖为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花垣、泸溪、凤凰7县和吉首市至今。

有一个行政上的概念容易弄错,湘西自治州的首府是吉首市(县级市),但是吉首市并不管辖其他7个县,从实践来说吉首市和其他7个县是平级的,各管个的,同时都受州政府管。以凤凰县为例,你可以说湘西凤凰、湘西州凤凰县,但是绝对不能说吉首凤凰或吉首市凤凰县。

4.我想知道一些有关湘西的资料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

全州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2005年底人口268.34万,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00.86万人,占74.85%,其中:土家族110.59万人,苗族88.61万人。州府设在吉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永绥、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和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6县,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

年底,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3月,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

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辖原管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为市。

1988年,大庸市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湘西州所辖为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花垣、泸溪、凤凰7县和吉首市至今。因湘西州域东与张家界市毗连,南与怀化地区接壤,西与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重庆市黔江地区相邻,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交界,枝柳铁路贯穿州境5县市,故州府吉首市为湘鄂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湘西物华天宝,资源十分丰富,投资开发潜力极大。湘西民俗 苗家人服饰 汉族人的服饰与外地无异,土家、苗家人的服饰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家族男子老人,穿无领大袖满胸衣,青年人,头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着对胸衣,多排布扣,裤子为青、兰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妇女,头结发辫,缠以白布帕或青丝帕,不包人字路。

未婚女子,有的将发辫垂于背后,而更多的是盘于头上,婚后则将发辫改挽成髻,束于网套。衣长大无领,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边开襟胸,襟胸和袖口滚有寸宽五色花梅条或丝绣花条。

裤亦喜兰、青布,白裤腰,裤脚大而短,口沿上端贴花梅条,或丝绣花条。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绣花。

劳动妇女不习惯穿袜,多用青、白布裹脚。耳上吊金银质耳环,手腕戴银质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银戒指,胸前挂"牙钱",上系有银练、银铃、银牙扦、银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时叮当作响。

苗族妇女喜在颈上戴银项圈,上系有银练、银牌、银铃等,头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汉人的长。土家族小孩(包括汉族)的服饰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巴"、"风帽"。

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成化喜鹊闹梅"、"凤穿牡丹"、"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 禄寿喜"等图案和美术字外,还在帽子的前沿缀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帽后吊银牌、银铃。不论男女,小手腕都戴银圈,银圈上吊有空心银锤和银铃。

这些服饰,近年来只有在小孩和妇女盛装或大喜大庆之时才能看到,一般已不常见。苗家赶秋节 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

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

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

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

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

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

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

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而有的地方相传是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寻得种子回来,种五谷获得丰收,于是苗族先民称这对男女为秋公秋婆,赶秋节就是苗族先民为感恩神农及秋公秋婆而举行的民间节日活动。

赶秋节反映着苗族人民对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与幸福的追求。哭嫁艺术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儿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见娘哭娘,见婶哭嫁。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当然是秘密的)。

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哭妹妹”: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5.你了解湘西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西北部,东经1〇9°10'至 110°22。

5',北纬27°44。5'至9°38'之间,总面积1。

5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 260多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总 人口的71%,辖凤凰、泸溪、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 等七县及吉首一市。

东与张家界接壤,西与贵州省铜仁、重庆市 黔江地区毗邻,南与怀化市相衔,北与湖北恩施交界。 全州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碳酸盐石广布,岩溶地貌丰 富。

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溪河密布,秀美壮观。属亚热带 湿润气候区,这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

01〜16。9T,年 平均降雨量1300〜1500毫米,无霜期250〜280天。

水力、矿 产、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约1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达 63%。 湘西州历史悠久,秦汉时,为黔中武陵郡,三国属蜀、吴, 西晋南北朝为“五溪”,隋唐时属黔中道,宋为辰澧地,明置永 顺宣慰司,保靖宣慰司。

元朝对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土司由当地“蛮酋”担任,分属澧州、辰州、永顺、恩州等军 民安抚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由朝廷派遣流 官统治,设永顺府及乾州、永绥、凤凰、直隶厅。

民国期间, 1938年以前为湘西军政府,1938〜1949年为第八、第九行政督 察区。 新中国成立后,吉首、凤凰、花垣、泸溪属沅陵专区管 辖,永顺专区则辖永顺、龙山、大庸、保靖、桑植、古丈六县。

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1989年析去大庸、桑植于 张家界市为现状。 今天的湘西州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旅游支 柱产业的发展,确立以凤凰为龙头,猛洞河、吉首、凤凰三点一 线的开发战略,着力打造凤凰历史文化名地游和里耶战国古城 址、秦简访古游的世界品牌,吉首民族风情游和猛洞河生态游国 家级品牌,构建长沙、张家界、湘西州旅游金三角。

推动大湘西 旅游一体化,建成猛洞河、吉首、凤凰旅游经济走廊,一个大旅 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湘西州正在形成。

6.湖南湘西有哪些文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

全州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2005年底人口268.34万,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00.86万人,占74.85%,其中:土家族110.59万人,苗族88.61万人。州府吉首。

湘西民俗 服饰 汉族人的服饰与外地无异,土家、苗家人的服饰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土家族男子老人,穿无领大袖满胸衣,青年人,头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2643230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着对胸衣,多排布扣,裤子为青、兰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青面白底。

妇女,头结发辫,缠以白布帕或青丝帕,不包人字路。未婚女子,有的将发辫垂于背后,而更多的是盘于头上,婚后则将发辫改挽成髻,束于网套。

衣长大无领,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边开襟胸,襟胸和袖口滚有寸宽五色花梅条或丝绣花条。裤亦喜兰、青布,白裤腰,裤脚大而短,口沿上端贴花梅条,或丝绣花条。

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绣花。劳动妇女不习惯穿袜,多用青、白布裹脚。

耳上吊金银质耳环,手腕戴银质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银戒指,胸前挂"牙钱",上系有银练、银铃、银牙扦、银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时叮当作响。苗族妇女喜在颈上戴银项圈,上系有银练、银牌、银铃等,头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汉人的长。

土家族小孩(包括汉族)的服饰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巴"、"风帽"。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成化喜鹊闹梅"、"凤穿牡丹"、"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 禄寿喜"等图案和美术字外,还在帽子的前沿缀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帽后吊银牌、银铃。

不论男女,小手腕都戴银圈,银圈上吊有空心银锤和银铃。 苗家赶秋节 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

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

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

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

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

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

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

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而有的地方相传是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寻得种子回来,种五谷获得丰收,于是苗族先民称这对男女为秋公秋婆,赶秋节就是苗族先民为感恩神农及秋公秋婆而举行的民间节日活动。

赶秋节反映着苗族人民对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与幸福的追求。 哭嫁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儿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见娘哭娘,见婶哭嫁。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当然是秘密的)。

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绩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爷(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粮唉,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送一闰,为何不问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

古竹枝词里有首咏哭嫁诗: 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绵缠泪如丝.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苗族婚俗 。

湘西自治州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