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剧基本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末行简称“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
龙套:比配角更小一点的角色。大多扮演士兵、衙役、随从、群众之类的人物。
别觉得这些人不重要,尤其是在战场上,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他们经常扛着各类旗子根据剧情需要跑上跑下,跑来跑去(所以又叫跑龙套)。这一跑,战场上宏大的气氛也就出来了。
文场:京剧伴奏里的管弦乐队,乐器主要包括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这一批不用敲打的乐器。丑行简称“丑”。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板眼:戏曲音乐名词,就是节拍。
因为京剧里节拍是用鼓板掌握的,遇到强拍都击板,所以这一拍就叫做“板”,次强拍和弱拍敲鼓或者用手指按拍,称为“中眼”“小眼”,合起来叫做“板眼”。武场: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队,乐器主要包括鼓板(单皮鼓和檀板)、大A、铙钹、小锣。
2.京剧的知识
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
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
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京 剧 的 形 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
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
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
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戏曲小知识 1.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间捐献的飞机命名为? 答:香玉剧社号。 2.豫剧的音乐结构属于? 答:板腔体。
3.请说出豫剧五大名旦及其一个代表剧目? 答:常香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陈素真,《宇宙锋》、《春秋配》;崔兰田,《桃花庵》、《秦香莲》;马金凤,《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阎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一位获“梅花奖”的演员是谁? 答:汤玉英。
5.戏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剧的武戏锣鼓经有哪些? 答:四击头、紧急风、小四击头、马腿、串子等。
7.豫剧《跑汴京》还叫什么名字? 答:《八件风》或《对绣鞋》 8.什么是戏曲中的叫板? 答:演员在起唱前对鼓师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苍娃”属于什么行当?又称什么? 答:丑行;又称“三花脸”。
10.豫剧《花木兰》的编剧是谁? 答:陈宪章。 想知更详细可登录以下网站。
3.京剧的趣味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末行简称“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
龙套:比配角更小一点的来角色。大多扮演士兵、衙役、随从、群众之类的人物。
别觉得这些人不重要,尤其是自在战场上,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他们经常扛着各类旗子根据剧情需要跑上跑下,跑来跑去(所以又叫跑龙套)。这一跑,战场上宏大的气氛也就出来了。
文场:京剧伴奏里的bai管弦乐队,乐器主要包括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这一批不用敲打的乐器。丑行简称“丑”。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du,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zhi丑笨性又完全不同。板眼:戏曲音乐名词,就是节拍。
因为京剧里节拍是用鼓板掌握的,遇到强拍都击板,所以这一拍就叫做“板”,次强拍和弱拍敲鼓或者用手指按拍,称为“中眼”“小眼”,合起来叫做“板眼”。武场:dao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队,乐器主要包括鼓板(单皮鼓和檀板)、大A、铙钹、小锣。
4.京剧全部基础知识
对不起,我只搜到这些概念,不知有用吗?
京剧:也叫“京戏”,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徽调班社,陆续进入北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
“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说“口手眼身步”)五种技术方法的合称。这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
“角色”:传统戏曲中,根据剧中人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如一般男子称生或末;老年妇女称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称架子花脸(副净)等。各自具有表演艺术上不同的特点。从戏曲史看,角色划分逐渐由简而繁。近代各戏曲剧种大都以生、旦、净、末、丑为基本类型,并各有较细密的划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演员往往专演一个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习惯上,角色与行当通用。
“碰头彩”:戏曲术语。指演员一出台帘,观众即迎头报以热烈喝彩,俗成称“碰头彩”。
票友:戏曲、曲艺术语。它是非职业性戏曲、曲艺演员和乐师的通称。相传清朝初年,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到各地演唱子弟书,从事宣传,不取报酬,后来就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演员称为“票友”。票友的同人组织称为“票房”。票友演出称为“票戏”。票友转为职业演员称为“下海”。
四大须生
指30年代先后成名的四个京剧须生(老生)演员,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选出当时尚在科班或尚未满师的京剧旦角演员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响下,再次选举上述四人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后成名的四个京剧旦角演员,他们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武场”:指乐器中的打击乐。如京剧的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过去,也指打击乐的乐师
“文场” :指乐器中吹、拉、弹的各种管弦乐。如京剧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唢呐等。过去也指演奏这些乐器的乐师、笛师等。
5.戏曲的知识
京剧形成到底多少年? 有两种说法:150年或200年。
在戏曲史界,尤其在群众中有些争议,但此较准确的应是150年。一个剧种形成的时期,当然不能像商店开来那样确切,应该说是150年左右。
1990年曾在北京举办徽班进京200年的纪念会,许多人因此认为这就是京剧形成已有200年的证明。其实徽班进京与后来的京剧形成虽有密切关系,却是两个同的概念,打个粗浅的方,婴儿的年龄应该从他降生的时候算起,不能把他从受孕以及在母体中的那段时间算在内。
既曰形成,就得有个比较科学的界定。徽班进京与京剧形成的区别即在于此。
京剧是徽,汉两个剧种在北京融合以后形成的产物。但在形成过程中,汉调实占重要位置。
严格地说,汉调的声腔,板式,剧目,字韵等,是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徽班则是融会徽汉二调演员同台演出的"载体"。因此专家有谓:班曰徽班,调曰汉调。
没有徽班,汉调演员无所依附,京剧很难形成。但是没有汉调演员,只有徽班,缺乏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照样无法形成京剧。
三庆徽班在1790年进京,只是载体出现的标志,距离新剧种京剧的产生,为时尚远。所以我们不能含糊地说京剧已经形成200年。
汉调演员最早进京的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以演关羽戏蓍称,大约在1800年左右,曾春台徽班20年,但作为汉调演员,毕竟单枪匹马,影响并不广泛。大批汉调演员陆续进京,约在1820-1832年之间,蓍名者有王洪贵,李六,龙德云,谭志道等,最著名的是老生余三胜。
这些汉调演员与徽班中的演员同台演出,徽调演员演的多为二黄,高泼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演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京剧声腔的主要组成部分,无疑是西皮和二黄,从后来的京剧剧目和声腔看,更多的是源于汉剧,例如现在的传统戏《击鼓骂曹》,《乌盆记》,《卖马》,《碰碑》,《琼林宴》等,都是源于汉剧。
也有部分剧目源于徽剧,与卢胜奎等编演了许多京剧本(如《三国志》等),那已经是京剧基本形成以后的事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徽班进京,只是出现了产生京剧的载体;二,汉调演员进京后搭入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唱,互相影响,融合,再加上京音化,逐渐变为一个皮黄系统的新剧种,但汉剧的剧目,声腔,实为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所以汉调演员入京,实为产生京剧的重要步骤,没有这一步,只有徽班,谈不到产生京剧;三,大批汉调演员进京是在1820年以后,又经过将近20年的融合,酝酿,京剧才逐步形成。
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这就是我们认为京剧形成约为150年的历史根据。
另外还有一个佐证,就是第一部京剧剧本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刊行问世的署名观剧道人所著的《极乐世界》,其凡例中有这样的话:"二黄之尚楚音,犹昆曲之尚吴音,习俗然也。今将以悦京师之耳,故概用京音。
间有读仄为平者,元人北曲已有其例,幸勿嗤为谬妄。"可是:一,京剧主要尚楚音《即汉调》,不是尚徽音。
二,由汉调演化为京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京音化《当然只是部分字音的京化》。三,在1840年《极乐世界》出现以前,并无京剧剧本。
因此界定京剧形成的时间为距今150年左右,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的。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艺术特色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
6.有关京剧的知识
京剧是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的传统戏剧。
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有谭鑫培、梅兰芳大师等。京剧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目录。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扩展资料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
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7.京剧的基本常识
唱、念、做、打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剧,中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8.京戏知识
1.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2.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3.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4.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5.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6.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7.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8.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9.京剧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10.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望采纳哦,谢谢。
9.求京剧知识
其实很简单. 1生行: 小生是指没有长胡子而且相貌相对英俊的青年人,一般书生气十足. 武生是身怀绝技的且有武功的青年人. 老生是指上了年纪的人,一般这种人都戴胡子<术语叫髯口>化装方面比小生清,且眉目不上很重的颜色. 2旦行: 女性的统称.有"小旦"指未出嫁的一般穷苦家境的小姑娘. "老旦"指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 "青衣"指中年妇女. "武旦"和"刀马旦"指身怀绝技的且有武功的女性. 3净行: 一般来讲有铜锤花脸也叫大花脸和架子花脸<武花脸>. 4丑行: 分文丑和武丑之分.A 铜锤花脸:也叫唱功花脸.因为他的代表人物徐彦昭手持一铜锤.故所有的唱功花脸一般都叫铜锤花脸.B 纠正一下,不叫郑公老生而是正功老生.这是指演员所从事的行当是主要的老生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