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常识

2022-05-05 综合 86阅读 投稿:梨涡

1.哲学的基本常识

(philosophy)哲学是人类对于存在的思考与探索. 1.探求有关世界和人的智慧·原理的学问。

包括: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感性论等部门。 2.个人基于自身经验等得出的基本认识,人生观。

哲学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它所关心的是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哲学这门学科的内涵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争议。

不少的哲学家认为别人的哲学不是哲学。事实上,我们可以概括的说,这些哲学家的批评,是批评对方对于真理的认识有所偏差。

不过,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常常被后来的学者所讨论,并且增进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

2.政治哲学常识

哲学常识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3.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4.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264663063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3.哲学的知识

哲学的英文表达为Philosophy,由pheilein(爱、追求)+sophia(智慧)这两个词根构成,来源于在希腊文。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但有哲这个字。<尔雅∙言音>:哲,智也。

哲学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西周(1827-1877)首次使用。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于1896前后引入,此后通用。

从字面来讲,哲学即爱智之学.作为爱智之学,哲学区别于科学等人类其他知识体系的根本特点在于哲学代表了人类思维的反思维度,以反思性为根本特点。 黑格尔曾把哲学比做密涅瓦的猫头鹰。

密涅瓦即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拉丁文表达。她的典型形象是手里拿着一根权杖,权杖上停着一只猫头鹰。

它总在日落后追着落日的方向起飞。黑格尔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进而指出: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所以哲学思维无论与一般思维如何相同,无论本质上与一般思维同是一个思维,但总是与活动于人类一切行为里的思维,与使人类的一切活动具有人性的思维有了区别。虽然在科学等其他知识体系中也有反思活动,但并不占有主要的地位。

科学等终究以提供知识,形成具体思想为己任;而哲学不提供任何科学意义上的知识,它只是跟在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之后,对它进行反复思考。 哲学的这种反思思维是人类思维必不可少的维度。

哲学作为反思思维,它不受任何固定的、有限的思维形式及其对象的束缚,不停留于任何确定的思维形式及其对象中。只有在反思活动中,我们才能从直接的构成性思维中脱离和解放出来,使思维之无限性和自由性得以实现和表现。

正如在日常生活中经过一天的忙碌,每到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时,我们就会从日常的各种直接的、具体的活动中解放出来,而对其加以反省。这种反省活动显然是我们自我完成的一个必经途径和必要环节。

任何知识和智慧归根结底都要解决人们的疑问,实现对人的关怀。哲学以其反思性与它的概念性、总体性、批判性等特点一起,形成了代表人类的一种绝对疑问和终极关怀的独特学科。

它不象各门科学等知识体系那样通过回答具体问题、解决功利性疑问来实现对人的关怀,而是通过对无条件的,既无限的普遍的、超功利问题的把握来实现对人类本身的总体的终极的关怀。所以某个具体的问题、功利性疑问,某个人的命运如何,是被排除在哲学的视野和能力之外的。

概述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包含了人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和武器,是人们生活中精神武器。

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是指导客观实践的方法论。(这个定义空泛,内涵很少,没错误也无法验证,不是科学)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

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认为对的,这里包括宗教和迷信。 主观认识世界的方法,已经被大多数人抛弃,因为他们通常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别人不知道论述人的所处角度,则不一定可以得到一致的结论,这样定义哲学,比较明确,也基本适应以下对哲学的论述,不管是历史上的,还是理论上的。

现在最常见的主观哲学是这样一些:多运动、多吃瓜果、少吃盐、多喝水等等。这是一些人对自身条件的总结,以前运动少,现在增加了运动,身体感觉好了,这是对自身改变的规律总结,是一种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就是哲学,但不是科学!由于“多”是有相对性的,对于一个已经很疲劳的人,再多运动是有伤害的。科学的论述比较难,比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合适的运动强度都不同,只能大概总结,得到结论,例如每天爬楼半小时左右,或跑步2-3千米,工作中的运动要计算进去。

这样论述就比较准确、科学,有一致的衡量标准,不会有没界的偏差。 哲学还是会一直存在下去,哲学结论,对论述者的要求更低,他可以只将自身的思考结果公布,不需要知道别人的条件,而科学的论述,要知道别人与自己的差别,要将很多条件说“清楚”。

例如相对论, 哲学同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人类主动认识世界、获得各种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是哲学和其它各门具体科学共同具有的一般本质和属性规定。

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改造社会、造福人类是哲学有别于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的显著特征和种性规定。

真正的哲学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哲学不仅是划破夜空的闪电。

4.哲学基本知识梳理

这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问题,给您在网上找的:=====================================================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持 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恩选集》第3券,第83页)恩格斯说明了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说明了证明的途径是哲学和科学。

我们认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感觉证明。

感觉证明是列宁的思想。列宁说“接受或者抛弃物质概念这一问题,是人对他的感官的提示是否相信的问题。”

(《列宁选集》第2卷,第266页)我的感官感觉到火是 热的,不是冷的,我相信这一感官提示,就会承认火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相信”是个态度问题,所以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思想也同“态度”、“信念”有关。

“态度”、“信念 ”是价值,因而唯物主义也和价值有关。 2.实践证明。

人的实践是改造外部对象。在实践中你按外部对象的本性、结构和规律办事,就成功,否则就失败,这证明外部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科学证明。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现代科学揭示宇宙天体是物质。物理学揭示微观粒子是物质的。

生命科学证明生命、人是从无生命的物质发展而来的,精神是人 脑的机能。唯物史观证明社会历史的本质是物质的。

因而,科学成果证明着世界统一于物质。 4.哲学证明。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个哲学命题,哲学是面对整个世界的,而科学是面对局部世界,科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只具有部分的、特殊意义。因而对这一原理必须进行 哲学证明。

哲学证明的主要工具是辩证法。辩证法的特征在于对立中把握统一。

我们所能看到的,用科学方法发现的物质形态都是有限的、相对的、部分的、特殊的,我们的感觉和科 学能证明它们是物质的,辩证思维能帮助我们把有限上升到无限,把相对上升到绝对,把部分上升到整体,把特殊上升到普遍,从而证明“整个世界”(不是“局部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样以来唯物论就依赖于辩证法了。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要把物质理解为个别的东西,不需要从个别过渡到一般,因而可以不要辩证法,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共性、一般是客观的、物质的,这就必须要辩证法了,因为要从个别向一般,从有限向无限过渡,这过渡所需之舟就是辩证法。辩证法成为唯物主义的渡河之舟。

因而,辩证法本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成了关键性的事了。一般唯物主义要解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则要从一般和个别统一的角度解释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因而离不开辨证法,反过来说,辩证法主要是与精神和物质关系,一般和个别关系相关。

以上前三点证明都是从特殊的层面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最后一点是从普遍与特殊关系上的证明。这些证明从不同的侧面、层面表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

=====================================================这个答案您认为满意吗?祝您开心每一天~~。

5.什么是“哲学常识”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包含了人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和武器,是人们生活中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哲学有关知识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

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

“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

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

哲学史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化的总结。

7.哲学方面的知识

哲学以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研究的范围不仅涉及整个客观世界,还包括生活和人生。

对哲学研究的讨论,要从“哲学的内涵”上来看才能全面理解,因为一切哲学问题,都是从哲学的内涵中引申出来的。“哲学的内涵”总结如下: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

2.哲学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教人们“怎么样”做才能取得成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给人真诚的人格,教人成为人。

哲学教化启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获得成为人的内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由此以本真的方式去规定自身生存与生活。 4.哲学给人真诚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学给人以真诚的信仰,教人以超越。

5.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动将变得盲目,对未来将失去预见性,心灵也将失去寄托。

8.哲学有什么作用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其实哲学也不如大家想的那种诡异,哲学即生活。

9.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结构归纳(要有框图,或树状图等结构)个位帮帮

这是我们自己的笔记~你看看吧~第一课 哲学:反思的智慧 ——学而不思则罔 一、哲学的产生 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惊异”“惊讶” 二、哲学的渊源 1、三大哲学传统:中国、西方、印度 中国:义理之学(理学) 为道之学(道学) “哲学”:“知人则哲”、“哲,智也” 2、西方:Philosophy “用知识”——实践智慧 “求知识”——思辨智慧 3、哲学是爱智慧 ⑴知识不等于智慧,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饭筐里坐饿死人,河中浸没渴死汉” ⑵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是一门启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4、哲学是大智慧 哲学智慧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结:生活处处有哲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三、哲学的本质 哲学:面向生活之思 1、人的矛盾 ⑴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生物:生存 人:生活(有目的、意义、价值) ⑵人在世的基本状态 渺小——伟大;短暂——不朽 2、如何解决人的矛盾?人的两大基本活动(与世界“打交道” )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人处理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社会、人本身 3、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4、反思 (1)熟知不等于真知,熟知中隐含着无知; (2)哲学就是对一切认识的前提批判和追问,也就是反思.(康德:清理地基) 反思:思想思想的思想.哲学:以“无家可归” 的方式实现“四海为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 反思:“黄昏的猫头鹰” 四、哲学与科学 1、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 一、理论科学:形而上学(第一哲学)、数学和物理学 二、实践科学: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 三、创制科学:诗学 2、笛卡尔的分类 树根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s(“第一哲学”) 树干是物理学physics (自然哲学、第二哲学) 树枝是医学、伦理学等应用学科 3、哲学观的演变 古:“知识的总汇”、“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的基础 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小结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第一课 必背最基本要点清单 1、哲学的产生: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的功能: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4、哲学的含义: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5、哲学与世界观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②哲学是对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③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6、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①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0.哲学是什么意思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然而,这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因此,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同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有所不同的。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人类从其诞生时开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都需要同周围的现实世界打交道。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的自然界,也要逐渐地积累对自己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就是凭借这些认识向自然界索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并联贯起来,就形成了对诸如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的看法,这些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观。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哲学则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

当人们形成了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人们的世界观并不都是一样的。因为: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实践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的所不同。第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和在社会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各自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的世界观,即使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世界观也会呈现出差别性。所以,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之间,其内容和形态也有许多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只能在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从而一部分人得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因此,哲学从其产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为剥削阶级所垄断并且为他们服务。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才意味着劳动人民真正有了自己的哲学。

哲学基本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