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的知识
汉字基础知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汉字的一般常识
(1)汉字的造字法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2)汉字的形体及其演变
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 形体, 构成汉字形体的最小单位是笔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是由点和成演变而成的八种笔画:点、竖、撇、捺、提、折、钩。
汉字产生都是几千年,形体在不断地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
2、正确书写汉字
(1)注意字休的规范化
(2)不写错别字
3、熟悉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和笔顺的知识, 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4、汉字中形声字形旁与声旁的六种配合方式
(1)左形右声 (2)右形左声 (3)上形下声 (4)下形上声 (5)内形外声 (6)外形内声
2.汉字常识知多少
一、表示人体部位 从一些表示人体部位的汉字的形体和含义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们对自身的认识,由此也反映出汉人的文化、思想观念。
“人”字,甲骨文、小篆的字形相近。《说文》说这个字“象臂胫之形”。
“尸”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像现在人们坐在凳子或椅子上的姿式,这是当时东夷人典型的坐姿。汉族人当时的坐姿反映在甲骨文的字上,像人跪着的样子。
这几个字都反映了一个完整的人。 “头”字,繁体字写作“头”,该字右半部分是头的古字“页”,篆体写法像是人头下连着身子。
以“页”作偏旁的字很多,如“颅、须、项、颈”等等,都与头有关。 “目”字,甲骨文的“目”画的就是人的一只眼睛,金文作了一定的简化。
金文之后,人们又将“目”立了起来,最后形成小篆的写法。 “耳”字,小篆是由甲骨文逐渐演变而来的,从它的字形可以明显看出象形特征。
“手”字,金文是一个象形字。古代表示手的还有“又”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均像人的三个手指加上腕部。
“足”字,金文即一个圆圈下有三个脚趾。 “腰”字,小篆上像人头,下像人脚,中间就是“腰”。
“背”的古字是“北”,很像是两个背对背站立的人。 “心”字,甲骨文很像一颗心的纵向剖面图,清楚地表现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可见古人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对心脏的结构有相当准确的认识了。
3.文字知识有哪些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 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一、建安文学基础: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 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 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 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 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对比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招隐》《娇女诗》《三都赋》都是他的名作。
10、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他是著我的爱国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诗》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诗人,《诗品序》中“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是对玄言诗的批评。
第三、陶渊明基础: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谥号“靖节征士”,因其曾作过彭泽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陶彭泽,他辞去彭泽令后,过着“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 2、陶渊明的诗可以分成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他的散文辞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3、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等;还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农村凋蔽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归田园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4、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
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人的名与字的相关原则
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
如: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梁鸿,字伯鸾。
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
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宇渔仲。
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李渔,字笠翁。
渔翁常戴蓑笠。 陈琳,字孔璋。
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
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宇元晦。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
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
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徐干,字伟长。
《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
《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陆羽,字鸿渐。《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字对名作了解释。 高明,字则诚。
《礼记》日:“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
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
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
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杨达,字士达。
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丘锡,字永锡。
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雷简夫,字太简。
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z/q896064219.htm?si=1名和字也有取其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
如:一、王延彬,字表文,审长子,18岁,卒,继任泉州刺史前后达26年。任内军民富足,歌舞升平,“文物为十国之冠”。
彬,文雅貌;字表文,与名义近,互为补充。二、陈洪进,字济川,仙游人,留从效部将,以才勇闻。
从效卒,洪进继任清源军节度使,主政泉、漳;宋太宗时献泉、漳两地,授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洪,大水;济川,即济水,古水名。
《水经注·济水》:“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字与名义相近。
三、曾公亮,字明仲,泉州人,宋名相。其名“亮”与字“明”意义相同,立德明志,表其光明正大的胸襟。
四、陈从易,字简夫,泉州人,官至左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字与名义近,简(简单)、易(容易)文字上常连结一起。
名和字还有取其意义上相反的。如:一、朱熹,字元晦,婺源人,南宋教育家、理学大师,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数次来泉讲学、创建书院。
“熹”,义即天亮、光明;“晦”义为夜晚、昏暗。名与字恰成反义。
二、康朗,字用晦,惠安人,明副都御史,为官“严正如包孝肃(包拯),忠诚如司马君实(司马光)”。其名“朗”(明亮)与字“晦”(昏暗)以反义相对。
三、张瑞图,字无画,晋江人,明宰相,擅长书法和山水画。其名“瑞图”,意为“吉祥之画”,却反其义取字“无画”。
古人取字,通常是一名一字,但个别的也有一人数字的。如: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字景元,又字景希,更字希元;明刑部左侍郎詹仰庇,安溪人,字汝钦,又字尔钦;明福建提督万正色,泉州人,字惟高,又字中庵。
古人取字,常在字前(或字后)加“伯、仲、叔、季”等表示排行次第。如: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宰相留正,永春人,字仲至,字冠以“仲”,表示其排行;曾公亮,宋楚国公曾会的次子,字“明”后加“仲”,表其排行居次;王审(,兄潮,弟审知,排行第二,故在字“都”前冠以“次”。
有时,男子还在字后加“夫、甫、父、子”等表示性别。如:古代泉州名人,明“清源学派”理学宗师蔡清,字介夫;明思想家李贽,字宏甫;宋宰相梁克家,字叔子。
唐代以后,有地位的人除了名和字以外,还盛行取“号”之俗。号是人的别称,和名、字大多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名和字是父母所定,无法体现自身所得,于是达官显贵、学者文人常以自取别号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理想、旨趣、性情、癖好、专长和处境。如:宋泉州知州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明状元庄际昌,晋江人,字景说、号羹若;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南安人,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清宰相李光地,安溪人,字晋卿、号厚庵。
而朱熹有晦。
6.有关汉字的资料有哪些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汉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形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简体字和繁体字
汉字一名,得名于汉族和汉朝,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异)体字。目前,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7.姓名字号的古代文化常识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别是长辈,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讳,将这个字给改掉,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直系的祖先其实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讳改掉。
尊者值得是尊贵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级和皇帝,名字当中不得带他们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讳,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杀身之祸。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3、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扩展资料: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避讳”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表字
百度百科-号
8.关于远古文字的知识
以下是复制的 象形文字是人类文字发展的必然阶段。其实就是在图画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就像电影《小兵张嘎》里的主人公,因为不会写字,就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画拼起来表明自己的意图。最初的人类也是这样创造和使用文字的。
象形文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幅一幅的图画,但是它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有形的东西可以画出来,但是抽象的概念就没有办法象形了。
比如“猪”“牛”“羊”可以象形,但是“想”“爱”就没办法象形。
以埃及的象形文字为例,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从表意符号向表音符号不断转化的。最初的文字叫圣书体,所有文字完全是由一幅一幅的图画组成,画面繁复,规整。
转入正题,圣书体已经有了表音的结构,但是这些表音结构还没有完全符号化。到了第五王朝时期,僧侣体出现了,僧侣体表面上已经看不出与象形字的联系了,表音符与表意符都已经符号化了,而且表意符也在向表音符方向转化。到了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即在第廿五王朝时代,更加简化的世俗体文字出现了,埃及文字已经成为完全的符号文字和拼音文字,从文字表面已经看不出任何象形的特征了。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是来源于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开始就是象形文字,但是它是刻在泥土上,由于泥土的特性,不容易画出连贯圆润的线条而保持不变,于是苏美尔人将线条简化为短横线,象一个一个的楔子印。和埃及人一样,楔形文字由图画简化成表意符号,又由表意符号转化为表音符号,最后,连表音符号也觉得繁杂,干脆就简化成了只代表一个个音素的字母,这个贡献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是一个绝对的划时代创造。
因为它的字母只代表音素,没有意义,因而可以用来拼写所有的语言。这样,有楔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字母很快被其他民族借用,这就是希腊字母的前身。
因此我们可以说,埃及,苏美尔的文字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出了别的形式存在着,就像恐龙转化成鸟类一样,象形文字转化为了拼音文字。
象形文字 Hieroglyphic
起源
在纪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东岸勃起的腓尼基人,因与埃及人有过交易,饱学的僧侣们于是把简单的象形文字,改写成有秩序的字母,其对商业交易,帮助很大。
1799年,这些法国古文字学家们发掘出一块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种文字写成,分别是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国古代语学者吉恩
9.汉字的知识所有方面
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 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根据考古证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经过八十年的不断挖掘,获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约有十六七万片.在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对三千五百多甲骨文字,已经考释出两千个左右.不认识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隶时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总要问卜.比如出外田猎,设祭祈年,操戈征伐,风雨晦冥等都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编》和《卜辞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辞的专著. 甲骨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说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可是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没有问世.比如“民”这个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铜器上曾多次见到,都是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隶【青铜器上的“民”字: ■(《盂鼎》)■(《克鼎》)■(《秦公簋》)】.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却至今还没有发现.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有三: (1)形体不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有反有正. “止”:■、■、■ (是脚的象形) “牢”:■、■、■(是圈牛羊的地方) “车”:■,■、■(是战车的象形) (2)行文的程式不统一.从左到右的,从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读起来也相当困难. (3)因为文字是用钢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笔画细而硬,而且多用方笔,圆笔很少. 另外,根据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时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还有竹书和帛书.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了,很像韦编的竹简的样子【甲骨文■(册)】,另外也还有“典”字了,很像两手捧着“册”的样子,所以后世称重要著作为“经典” 【甲骨文■(典)】.那么为什么至今尚未见到殷朝的竹木简书呢?这是因为竹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故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另外还有“铜器铭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等名称. 周代的文化比殷代的文化繁荣得多,典籍文物极为丰富.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样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辞也就让位于金文了. 金文,当然殷代末期也有,但毕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周代不仅铭器的数量多,而且铭器上的字数也多.比如西周第二个帝王成王诵时的《令彝》有187个字;西周第三个帝王康王钊时的《大盂鼎》有291个字;西周第十二个帝王宣王靖时的《毛公鼎》有499个字.这样的洋洋大现在殷代是根本没有的. 在西周的时代,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对这种器皿,不容许诸侯大臣有铸造权.可是到了东周,诸侯称霸力政,青铜器物可以任意铸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几乎绝迹了.从字的形体上看,也有很大的发展.特别到了战国的时候,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增加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这就是所谓“鸟虫书”、“缪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缪篆■(楚)、■(王)】. 从内容上看,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记载这件器物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赏赐等. 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主要有三: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种写法的后面还有一只手【“射”的各种写法:■ ■■】“虫”字像虫子弯曲形,第三种写法的上面还有两只眼【“虫”的各种写法:■■■】. 另外,在解放前的长沙地区还出土过帛书,是楚国墓葬品.令人气愤的是这件国宝在1946年被中华民族的败类卖给了美国人,后来藏在美国的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至于简书、印玺文、陶文、货币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后在长沙、信阳等地曾多次发现,不过多属于草率急就的文字,远不如钟鼎文那样工整. (三)篆书.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就有争论.郭沫若同志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掾,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 在秦始皇时代,官事颇多,官书浩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石”(dàn担)是一百二十斤,可见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一百二十斤用竹木简写成的官文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掾的“文书”叫做“篆书”.所以“篆书”是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1)大篆——许慎。
10.古汉语常识
古 汉 语 常 识 (为文言翻译10分题下细功夫!)一、古今异义词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 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3. 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7. 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
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
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43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44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46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与当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今,少年儿童。49志气:古,心志和气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气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50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如"少而强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强的人。51错置:古,相互交错,如"嘉木异石错置";今,放错了地方。
52牢笼:古,包罗,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今,关住鸟兽的东西。53同归:古,一样的归宿,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体容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