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音律常识
五音和七音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4、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因此,在古书上常可见到写某季节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季节相配的音名和方位,如欧阳修《秋声赋》:“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就是把秋季、商音和西方相配合的。这种配合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wl5_3q}g!Ad0 (这个五音不是“五音不全”的五音,“五音不全”的五音是指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所分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音,余只懂磨牙匝舌,五音实难全),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2.古代文化常识的古代音律
古乐调分为宫(C)、商(D)、角(E)、变徵(F)、徵(G)、羽(A)、变宫(B)七种。变徵相当于现代西洋乐的F调,声调悲凉。羽声相当于现代西洋乐中的A调,比变徵音高,能表现激愤或高昂的情绪。如《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宫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宫”音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统帅众音。《国语·周语下》曰:“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礼记·乐记》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宋张炎《词源·五音相生》亦曰:“宫属土,君之象……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施始生,为四声之纲》。”宫调(式)又为众调(式)之“主”、之“君”,即就其今所谓之“调高”而言。《隋书·音乐志》云:“每宫应立五调”“牛弘遂因郑译之旧,又请依古‘五声五律’旋相为宫:‘雅乐’每宫但一调,惟‘迎气’奏五调,谓之‘五音’;‘缦乐’用七调……”此所谓“宫”,与“均”通。有以宫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曰:“宫七调第一运正宫调,……第六运仙吕宫,第七运黄钟宫。”张炎《词源》亦曰:“十二律吕各有五音,演而为宫为调……黄钟宫(均):黄钟宫(调式)、黄钟商(调式)、黄钟角(调式)、黄钟变(变徵调式)、黄钟徵(调式)、黄钟羽(调式)、黄钟闰(闰宫调式)。”
【商】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re音。“商”音为五音第二级,居“宫”之次。古人认为,“商,属金,臣之象”,“臣而和之”。有以商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入声商七调”。
【角】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角”为五音之第三级,居“商”之次。古人以为,“角属木,民之象”。有以角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上声角七调”。在古代的调(式)中,有以角音为调之角调,或有以闰宫为角之角调。
【徵】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徵”为五音之第四级,居“角”之次。古人以为,“徵属火,事之象”。有以徵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羽】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羽”为五音之第五级,居“徵”之次。古人以为,“羽属水,物之象”。有以羽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平声羽七调”。
【变徵】古音阶中的“二变”之一。角音与徵音之间的乐音。《史记·荆轲传》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宋人亦有称变为闰,曰闰徵。在十二律,通常指较徵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fa);也有较角音上一律之音(即清角,相当于fa),又《隋书·音乐志》引郑译与苏夔俱云“今……‘清乐’黄钟宫(均)以小吕(仲吕)为变徵”。有以变徵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隋书·音乐志》记载,苏夔曰:“每宫(均)应立五调(式),不闻更加变宫、变徵二调(式)为七调(式)。”郑译答之:“周有七音之律……今若不以‘二变’为调曲,则是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宫(均)须立七调(式)。”众人从之。在宋张炎《词源·八十四调》十二宫(均)下,皆有七调(式),列“变徵”之“调式”。
【变宫】古音阶中的“二变”之一。羽音与宫音之间的乐音。宋人有称其为“闰宫”者。在十二律,有指较宫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si),如《后汉书·律历志》云:“黄钟为宫……应钟为变宫”;亦有较羽音上一律之音(相当于bsi),如《晋书·律历志》云“清角之调(音阶)以姑洗为宫,……太簇为变宫”。有以变宫为主音为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3.乐以教和的中国古代音律常识
【钟】 古代乐器,属八音之一金类。青铜制,悬挂在架上,用槌击而鸣。西周中期开始有用十几个大小不等的钟组成的编钟。也有单一的,称为“特钟”。有的口缘平,有悬纽,又叫“鎛”,盛行于东周时代,是从钟发展来的形式。《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又:“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磬磬钟鼓不绝。”《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苏轼《日喻》:“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磬】 古代石制乐器,属八音之一石类。用美石或玉雕成,悬挂在架子上,以物击之而鸣。商代已有单一的特磬,周代常有以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磬依次组成的编磬。《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西门豹治邺》:“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此处是说弯着腰象磬的形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另外,佛寺中状如云板的鸣器也叫“磬”,用来敲击集僧。又佛寺中钵形的铜乐器也叫“磬”。
4.中国古代的音律都是什么
希望对你有帮助 音律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古代有六律,只古乐的十二个调,它包括黄钟、无射等六个阳律以及大吕等六个阴律,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如黄钟相当于今天西乐的C调,无射相当于A调等。
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如《石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无射”就是无射钟,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它常用于歌唱伴奏,所以称为“歌钟”。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品种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合奏乐器多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等。独奏乐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5.中国古代的五个音律是什么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周礼·春官·典同》中曾记载: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凡声,高声昆,正声缓,下声肆,陂声散,险声敛,达声赢,微声,回声衍,侈声笮,弇声郁,薄声甄,厚声石。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凡和乐,亦如之。
释义:
典同掌管六律、六同的和谐,以辨别天地、四方、阴阳的声音,以调整各种乐器的声音。凡(钟所发出的]声音:钟体上部过大,发出的声音就盘旋在钟内难扩散;钟体上下过直,发出的声音就迟重缓慢;钟体下部过大,发出的声音就会放肆而去不稍容留。
钟体一边偏大,发出的声音就离散而不稍内敛;钟体一边偏窄,发出的声音就内敛而不外扬;钟体过大,发出的声音就过于宏大;钟体过小,发出的声音就过小。
钟体过圆,发出的声音就过于宛转回旋;钟体中央过小,发出的声音就过于迫促;钟体中央过宽,发出的声音就抑郁回旋而难出;钟体过薄,发出的声音就像震掉出来的一样;钟体过厚,就难以叩击发声。
扩展资料:
音律的典故:
古时,人们想把音律记载下来,相互传达、表达。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没有一个标准,声音和旋律过耳就不存在了。为了制定音律的标准,传说,古人在昆仑山之阴,用不同长度的竹子,把当中打空,在天气转冷时,埋在接天地之气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齐,并用竹内薄膜将露出的孔封住。
第二年,随着气候转暖,大地积聚的气流开始涌动,一天,聚地气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喷出地气冲破竹膜,发出“嗡”的一声响,古人就把这定为“黄锺”之声。并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声,从而制定出十二声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音六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律
6.关于古代音律
下面时一些关于音律学的一些资料,里面有关于古代音律学的知识,仔细看一下。
宫商角徵羽是按照三分损益来定律的,与现在的十二平均律大概的对应关系是 宫 商 角 徵 羽 C D E G A 在维基百科,百度百科里也有部分相关的内容。 中国古代音律类著作 音乐,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古代,礼乐并重,班固《汉 书•艺文志》引孔子话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二者相与并行。”
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音乐要繁 荣,必须有坚实的音律学知识的基础。
由此,古人对音乐的重 视,也就促进了相应音律知识的发展,促成了音律类著作的涌现。 在先秦时期,古人已 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音律学知识,但这些知识大都 分布在有关书籍之中,没有专论音律的著作。
例如,传统十二律的名称及其 意义,最早是在《国语•周语》一书中得到阐发的;影响古代音律计算达两 千年之久的三分损益法,具体内容则首见于《管子•地员》篇。而《吕氏春 秋•季夏记•音律篇》,则详细记载了运用三分损益法计算十二律的具体过 程,其《古乐》篇还记述了古人关于十二律起源的认识。
在《吕氏春秋》、《礼 记》等书中,对音律与节令、气候之关系,都有所论述。这些论述,构 成了中国古代音律学说与天文密切相关的重要特点。
在先秦古籍中,论述到 音律知识的,还有很多,上引数种,仅是一些典型例子。 进入汉朝以后,音律知识广泛散布于各类书籍之中的情况,并未发生多 大变化。
实际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存在的。例如《淮 南子•天文训》是一篇天文学著作,但它却花相当大篇幅讨论音律理论,七 声音阶就是在这本书中首先被提及的。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大量音乐著作。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记录了 “乐六家百六十五篇”,从书名来 看,这六家乐书的内容,主要是音乐艺术, 并非从数学和物理角度专门讨论乐理的音律类著作。
班固对当时的音乐状态 有个评论,他说:“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 而不能言其义。”这一评论,反映了当时音律知识的一般状况。
此外,班固 在《汉书•艺文志》的“五行类”中,还记述了一些与音律 有关的著作。把音律与灾异相联系的倾向,先秦时期亦有,到汉代表现得更 严重了。
在 中国历史上,司马迁作《史记》,开辟中国史书的新纪元。《史记》 在音律类著作中,也有其独特地位,它首开以专章讨论音律之先例。
《史记》 的八书,“乐”、“律”占其二,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尤其是在“律 书”部分,司马迁除了介绍有关音律计算的具体内容外,还以风和气为基础, 对五声、十二律以及和历法相关的十干、十二支、十二月和二十八宿进行介 绍,进一步加强了古人把历法和音律相对应的思想倾向。
这套理论,为班固 所继承,在《汉书》中得以发挥,变得更为系统化。班固将律、历合为一志, 称为《律历志》,由此开始,奠定了音律学说在正史中不可动摇的坚固地位。
至今我们要了解古人的音律知识,相当一部分内容都要到《二十五史》相应 的《律历志》中去寻找。 《汉书•律历志》的作用不但在于它开辟了在正 史中“律”、“历”合 一论述的先例,而且还在于它的内容的权威性。
在这篇“志”中,班固记载 了王莽时由刘歆主持的“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所进行的考订音律和度 量衡的工作。刘歆在这一工作完成之时,有一份“典领条奏”,详细论述了 他们所认为的度量衡和音律的基本原理。
班固认为这一“条奏”“言之最详, 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刘歆的理论为后人所接受,这使得《汉 书•律历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权威的音律著作之一。
除了正史中的《律历志》以外,古籍中还有许多专门的音律类著作。例 如《隋书•经籍 志》载录乐类著述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其中绝大部分属 于音乐艺术类,但其中也有诸如《乐律义》、《钟律义》、《黄钟义》之类 看上去似与音律有关的著作。
类似情况,后世亦然,例如《旧唐书•经籍志》 “乐类”部分的载录,即与之相仿。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 书》在收录图书时,对音乐类和音律 类图书做了严格区分,音乐类收录于“子部•艺术类”,而音律类则收入“经 部•乐类”。
收入《四库全书》的音律类著作共有二十三部,四百八十三卷, 它们基本反映了我国古代音律类著作的发展水平。 在《四库全书》收录 的音律类著作中,南宋蔡元定所著的《律吕新书》, 是成书时间较早而又比较重要的一部。
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律吕本 源”,共十三篇;下卷为“律吕辨证”,共十篇。蔡元定在此书中的贡献是: 他在十二律的六个大半音之间各增加一个变律,使与次一律之间构成小半音 关系,从而解决了古代十二律旋宫后的音程。
7.中国古代音律的韵味
中医认为, 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并与人的五脏和五种情志相连。如宫调式乐曲,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商调式乐曲,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调式乐曲,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具有“火”之特性,可人心;羽调式音乐,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中医的“五音 疗疾”就是根据5 种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以调和情志,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达到保持机体气机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变徵调式的代表性乐曲如荆轲赴秦前高渐离所奏的缶曲,其风格正是悲壮苍凉。
变宫调式的乐曲比较少见,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