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常识有些什么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谭嗣同》:“。
2.谭嗣同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 1865 - 1898)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字复生,湖南浏阳人,少年时博览群书,鄙视科举。中法战争期间,撰《治言》,提出变法图治思想。
甲午战争后,发愤提倡变法,在浏阳创算学社,开湖南新学先声。18%年撰成代表作《仁学》,提出世界根源为“以太”,而“以太”沟通世界为整体的作用即是“仁”,并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1897年协助陈宝箴创设时务学堂,次年倡设南学会、《湘报》,推动湖南新政。同年,应光绪帝之召人京,授四品衔军机章京,积极参与新政。
戊戌政变发生时,拒不出走,“立志为变法而流血”。被捕后,狱中题诗言志,泰然就义。
3.谭嗣同是个怎么样的人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长沙浏阳 人,出身世家,与陈三立、谭延阊并称“湖湘三 公子”。
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 之一。 谭嗣同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 文。
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 中国国学有较深造诣。同时他又致力自然 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 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 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 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谭嗣同异 常不满,他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合 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 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 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 1897年,谭嗣同协助 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 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创 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 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谭嗣同得翰 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 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 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 有为等设法相救时,谭嗣同“拔刀以救上自 任”。
9月18日夜,谭嗣同前往法华寺争取袁 世凯支援,杀荣禄、囚慈禧,不料袁世凯向荣 禄告密。变法失败后,1898年9月28日,谭 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 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 其所,快哉快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 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 称“戊戌六君子”。
4.文言文翻译以下都出自谭嗣同传集同志讲求磨砺里的磨砺b 爱问知
【参考译文】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
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最早在浏阳开设了一个学会,每七天,大型集结众人,进行讲学。
他慷慨激昂,谈论天下大事,听的人无不受到感动。 1898年4月,皇上决定国家大事的诏书下达后,谭嗣同因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被征调入京。
提拔他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可是西太后及贼臣更加嫉恨他们。
等到29日,皇上赐给密诏:“朕位几乎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的话。 谭嗣同与康有为捧诏大哭。
当时诸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期驻守朝鲜,力主变法。谭嗣同秘密奏请皇上以优惠的待遇结交袁世凯,希望(眼下的)危急形势或许能够(得到)援救,言辞极为激烈直率。
八月初一,皇上召见袁世凯,特意赏赐侍郎的官位。初三日晚上,谭嗣同直接造访袁世凯暂时居住的法华寺,直接拿出密诏给他看,说:“今天可以救出皇上的人,只有您了,你要想救就赶快救吧。
”又拿手抚摸自己的脖子说:“如果不打算救皇上,请到颐和园告发我,然后杀了我,可以得到大富大贵。”袁世凯庄重严厉地说:“您把我袁某人当成什么人了?我和您同样受过皇上的不同寻常的礼遇,救护的责任,不独在您,如果有救助的办法,我很愿意听一听。”
于是十分详细地相互商量救助皇上的具体环节。 初六那天,事变终究发生了。
谭嗣同从容对我说:“从前要救皇上,已经无法救助;现在要救康先生,也无可挽救了,我已经没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虽然如此,天下事明知它难做,还是要尽力去做到它,您试着进入日本使馆拜会伊藤博文先生。
”第二天,谭君带来了他著的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和家书一箱托付给我,尽力劝我东渡日本,说:“没有出逃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谋划将来;没有赴死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酬答皇上。”于是相互拥抱分别。
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还与侠客谋划救助皇上,事情最终没有成功。 初十日,便被逮捕。
被逮捕前一天,好多日本志士苦苦哀劝他东游日本,他就是不听,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从流血才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的,这是国运不昌的原因。
如果有的话,那就请从我谭嗣同开始吧!”最终没有离开。谭嗣同被关到监狱以后,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了下面一首诗:“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义的那天,谭嗣同慷慨激昂,神气没有什么变化,(突然)大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君就义的时候,)年仅33岁。
5.谭嗣同是什么人
【谭嗣同】(1865~1898)近代思想家、政治家、诗人。
字复生,号壮飞,又署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湖南浏阳人。
少年时丧母,读书广博却屡试不第。为人生平好任侠,胸怀济世大志。
甲午海战后转学“西学”,投身变法洪流,得到康有为、梁启超的赏识。光绪二十二年(1897)开设时务学堂,次年又成立南学会,后创办《湘报》,宣传变法思想。
不久入京任四品御街军机章京,受光绪器重。后因戊戍变法失败就义,为“戊戍六君子”之一。
他的思想集中体现于著作《仁学》中,要求冲破束缚,实行变革,体现于文学创作中:谭嗣同现存诗200余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诗约作于其30岁前,或直面现实,或借景抒情,感情真挚热烈,气势豪迈,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另一类诗为受梁启超“诗界革命”口号影响所作,将新学思想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在诗中运用许多的新名词,但除此以外并无太大意义。在散文创作方面,谭嗣同最初学桐城派,后来他打破了桐城派古文的框架,创造了一种句法严谨、内容充实、语言简练的新体散文,并且极力推崇“报章文体”,为散文向通俗化、社会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6.谭嗣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
《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
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
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
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
7.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论语》十则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论语》六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代诗歌五首
正音读
文言练习一
综合练习一
神话四则
陶侃
熟读精思
王冕读书
要做则做
第二单元
子鱼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赵威后问齐使
曹刿论战
鱼我所欲也
古代诗歌五首
文言常识识文字
文言练习二
综合练习二
寓言四则
富民
子产不毁乡校
周亚夫军细柳
曲突徙薪
第三单元
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列传
论积贮疏
三峡
出师表
古代诗歌五首
文言常识三
文言练习三
综合练习三
笔记四则
垓下之战
项羽本纪赞
樊姬
班超告老归国
第四单元
陈情表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古代诗歌五首
文言常识四察语气
文言练习四
综合练习四
笑话四则
望洋兴叹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山市
唐翁猎虎
文言常用实词
文言常用虚词
文言常用固定结构
第五单元
师说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爱莲说
马说
古代诗歌十首
文言常识五明文法
文言练习五
综合练习五
短文三则
毛遂自荐
东方朔
订鬼
董宣执法
黄冈竹楼记
第六单元
谏太宗十思疏
六国论
伶官传序
陋室铭
岳阳楼记
古代诗歌十首
文言常识六断句读
文言练习六
综合练习六
短文三则
石油
黄道婆
薯种移植
水晶
地震
第七单元
縢王阁序
阿房宫赋
赤壁赋
醉翁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古代诗歌十首
文言常识七辨辞采
文言练习七
综合练习七
短文三则
世态炎凉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越妇言
五人墓碑记
病梅馆记
第八单元
项脊轩志
登泰山记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小石潭记
满井游记
古代诗歌十首
文言常识八别文体
文言练习八
综合练习八
短文三则
谭嗣同
与妻书
文明与奢侈
致蒋抑卮
致朱绍良
历史文化知识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