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术语

2022-07-24 综合 86阅读 投稿:封麦

1.经济学有关术语及解释

下面是个人收集的几方面: 经济学术语解释 1、什么是CPI、通货膨胀、PPI和GNP缩减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

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

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主要价格指数有三个: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onsumer's Price Index),生产者价格指数PPI(Producer's Price Index),GNP缩减指数(GNP Deflator)。

三种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一样,即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程度的加权平均。不过,每一种价格指数计算中选择的商品篮子不一样。

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时,商品篮子中包含的典型市民的消费篮子。所以,消费者价格指数也被称为生活成本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计算时,选取的商品篮子中包含的是生产资源。GNP缩减指数则是一个更具综合性的指数,其计算中选取的商品篮子既包含消费品,也包含生产资源。

可以这样说,CPI是一个同步经济指标,PPI是一个先行经济指标。一般来说生产者价格指数领先于经济3个月到半年,消费者滞后于经济3个月到半年。

CPI可以显示目前经济状况,而PPI可以显示未来经济状况。PPI计算的是厂商出售的价格,而CPI计算的是消费者购买的价格。

2、什么是恩格尔系数?简单了解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研究了当时西欧某些居民家庭的收入和食物消费支出的关系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家庭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越大。这一观点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即恩格尔系数。

用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额÷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

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是较早引入我国的西方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概念。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在西方,个人消费包括了住房、医疗、卫生、交通等全部支出。

而在我国,特别是城市实行公费医疗、低房租和食品、燃料、水等多种补贴,这些政策性因素对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比较分析尤其是进行国际对比和城乡对比时,要剔除不可比因素。

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要注意政策性影响的计算和分析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3、什么是GDP?什么是GNP?二者有什么区别?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但不包含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在实物构成上,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包含用于消费、积累及净出口的产品,但不包含各种被其他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 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GNP is 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by domestically owned factors of production within a given time period。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经济学常识是指哪些

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 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

教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进行了修改,复习时学生也要注意。 3.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由企业是巾-场的主体和企业的经营者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 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关于企业这一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在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要误 解为只有企业才是市场主体;正确理解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误认为“法人”。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股票价格的公式在教材中虽然是以小字出现的,也要认真阅读,弄清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

要侧重从国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针、改革进程发展的情况等。另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对它的主要职责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宏观上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微观上除了教材所说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如 扩大规模、面向市场、名牌战略、搞好服务、正当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等。 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基础知识上要把握企业经营者素。

3.经济基本常识

《经济学常识》在常识和经济学原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任何人,《经济学常识》都是进行有效经济学思考的指引。《经济学常识》的文字简单、清晰而直白。但又没有因为过于简化而失去了重要的洞见和结论。这《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个真知灼见——即经济进步来自于竞争性市场、个人创新和有限政府。 无论你现有的经济学知识水平如何,无论你是一个初学者或是经济学或者商学的学生亦或是一位企业主管或政策制定者,你都会从这《经济学常识》中受益。

如果每一个人都读《经济学常识》,我们的政治会变更加开明,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

《经济学常识》是每一个对财富创造和有效公共政策原理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

《经济学常识》将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如果每一个高中毕业生都能理解这本书的主旨,那么人们作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公民时将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而国家也将会更加繁荣。

“《经济学常识》在常识和经济学原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任何人,本书都是进行有效经济学思考的指引。本书的文字简单、清晰而直白,但又没有因为过于简化而失去了重要的洞见和结论。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真知灼见——即经济进步来自于竞争性市场、个人创新和有限政府。” ——维克拉夫·克劳斯 捷克共和国总统

“对于那些试图理解经济世界是如何运行以及为什么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核心因素的人们来说,这本书是必读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读了《经济学常识》,我们的政治会变得更加开明,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柯尼·马克 美国国会参议员

“本书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剖析精彩而富有洞见。他们的经济学精微奥妙,然而表达却简单、凝练、流畅。没有拗口的专业术语。” ——米尔顿·弗里德曼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经济学常识》为我们提供了世界是如何在不由任何人掌控的情况下创造财富的入门知识,因为有市场激励的存在——人们各司其职,专注于他们最擅长的领域,无意中改善了其他人的福祉。这是人类追求幸福和消除贫困的惟一途径。”

4.经济学有关术语及解释

下面是个人收集的几方面:经济学术语解释1、什么是CPI、通货膨胀、PPI和GNP缩减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

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

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价格指数有三个: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onsumer's Price Index),生产者价格指数PPI(Producer's Price Index),GNP缩减指数(GNP Deflator)。

三种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一样,即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程度的加权平均。不过,每一种价格指数计算中选择的商品篮子不一样。

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时,商品篮子中包含的典型市民的消费篮子。所以,消费者价格指数也被称为生活成本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计算时,选取的商品篮子中包含的是生产资源。GNP缩减指数则是一个更具综合性的指数,其计算中选取的商品篮子既包含消费品,也包含生产资源。

可以这样说,CPI是一个同步经济指标,PPI是一个先行经济指标。一般来说生产者价格指数领先于经济3个月到半年,消费者滞后于经济3个月到半年。

CPI可以显示目前经济状况,而PPI可以显示未来经济状况。PPI计算的是厂商出售的价格,而CPI计算的是消费者购买的价格。

2、什么是恩格尔系数?简单了解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研究了当时西欧某些居民家庭的收入和食物消费支出的关系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家庭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越大。这一观点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即恩格尔系数。

用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额÷消费支出总额)*100%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

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是较早引入我国的西方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概念。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在西方,个人消费包括了住房、医疗、卫生、交通等全部支出。

而在我国,特别是城市实行公费医疗、低房租和食品、燃料、水等多种补贴,这些政策性因素对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比较分析尤其是进行国际对比和城乡对比时,要剔除不可比因素。

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要注意政策性影响的计算和分析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3、什么是GDP?什么是GNP?二者有什么区别?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但不包含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在实物构成上,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包含用于消费、积累及净出口的产品,但不包含各种被其他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 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GNP is 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by domestically owned factors of production within a given time period。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5.经济学术语

就是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品,带来消费者的效用的增加量。

比如说,在你口渴的时候,你愿意花2元钱买一杯矿泉水,这说明你对这杯水作出了值2元钱的主观评价(可看作它可以给你带来2元钱的效用)。当你喝下这杯水之后,口不那么渴了,于是现在你只愿意以1元钱买第二杯水,即它只给你带来1元钱的效用,这1元钱的效用,就是第二杯水的边际效用。

第二杯水下肚,你已经不口渴了,也不愿花钱买水了,除非第三杯水白送给你喝。于是第三杯水给你的效用是0,即第三杯水的边际效用是0。

第三杯水下肚,你的肚子已经胀了,如果还要你喝第四杯,你不但不觉得爽,反而觉得难受,这第四杯水给你带来的就是负效用,它的边际效用也是负的了。也就是说,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一个人对一种商品的消费量越多,那么,这种商品对于他的边际效用是逐渐减少的,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下简称递减律)。

最近笔者发现,经济学家茅于轼在题为《幸亏我们生活在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里》的文章中称:“收益递减律无法用任何逻辑的方法加以证明,所以它只能当作经济学中的一条公理被接受。”但他还表示:“吸毒就接近于收益递增”。

但“公理”是没有例外的,茅先生的观点显然是自相矛盾的。经济学家汪丁丁在题为《为什么“边际效用递减”?》的文章中分析认为,可以“上瘾”的消费品,边际效用是递增的,如吸毒和酗酒。

他把这些情况处理在“不正常消费品”之列。 将吸毒等作为“例外”,这是国内外几乎所有经济学家的看法。

但是,按照这些学者的逻辑,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可以列举很多类似的“例外”。如A先生喜欢收藏字画,对他而言,搜罗的字画多多益善;同理,B先生喜欢集邮,C先生喜欢游泳,D先生喜欢打麻将。

..这些人的消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嗜好某物品或消费如命,按照茅、汪等学者的逻辑,这些情形都应该是边际效用递增的。

但是,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我们就不得不推论如下:要么是这些学者的观点错了,要么是递减律错了。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递减律是错的,这将出现严重的后果:经济学必须重建!因为,递减律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石,少了这块基石,经济学的大厦就要倒塌。

因为没有它,就不能推导出需求、供给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就不能描述市场经济发生作用的机制,就无法构筑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但是,我们首先可以得出这个判断———经济学经历数百年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已经趋于完美了,它不可能错,它赖以建立的基石也不可能错。

看来,只能是茅、汪等学者的推导存在缺陷。他们错在哪里?笔者认为,失误在于对递减律无界限的应用,或者说是对该定律的边界或内涵实行了没有界定的应用。

翻阅了大量的海外经济学著作(包括英文原著),笔者发现那些学者关于递减律的讨论,都是用形式逻辑中的归纳论证法进行推演的(茅、汪等认为该定律无法证明,显然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该规律需要考虑前提条件(茅、汪等将它作为公理,也是不正确的)。

如马歇尔认为:“在这一规律之中有一个暗含的条件,应当加以说明。就是,我们假定,不容许这期间有时间使消费者自己在性格和爱好上发生任何变化。”

这其实是假定人的偏好不变。马歇尔的限定,尽管解决了前面所提到的“例外”可能带来的导致递减律破产,进而使整个经济学大厦倒塌的恶果,但是,它使得递减律不切合实际,很武断,变得有些逻辑游戏的味道。

因为,人的偏好必定随着时间而改变,这是事实。 作为一条“规律”,如果同诸多的“事实”相违背,无法真正解释现象,则该规律必定是伪规律或者说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到底如何限定?从我们的消费品分析。尽管消费品包罗万象,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盐等;非生活必需品,即在各种生活必需品得到保障之后出现的,如各种装饰品或炫耀性商品等。

6.经济学常识

就是央行印多点钞票,让市场上多点钱。例如,一个国家生产力是可以生产1000个汽车,每个汽车=1块,这个国家就有了1000块。这时,如果再印多1000块(量化宽松),这个国家就有了2000块,但是,生产力还是1000个汽车,那么现在每辆汽车就等于2块了。

就是说以前你工资是3000块,花一块就可以买到1量车,现在工资不变,还是3k,却要花2块买一辆车。那你的生活不就越来越辛苦了吗。

你懂这个就可以了:

其实都是从这边”经济能量守恒“来的:MV=PQ ,

M指货币供应量,V指货币周转率,P指商品价格(也叫物价总水平),Q指商品总量。

当市场化发展到一个稳定阶段后,V可以看作是常量,不必考虑。那么如果M的增长率超过Q的增长率,P就会增长,也就是通胀。通胀的定义就是:货币超发(即M/Q增长),或者物价总水平P上涨,二者是一回事。

7.经济常识有那些

1、事例: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

问题:为什么我国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2、事例:个人所得税问题。

问题:为什么要调整起征点,有什么好处? 3、事例:中国房价持续上涨问题。问题:为什么会持续上涨,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做? 4、事例:瘦肉精等假冒伪劣产品问题。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如何治理? 5、事例:贫富差距扩大问题。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何解决? 6、事例:大学生找工作难。

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做,大学生和个人应该怎么做? 7、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油价上涨等等。

经济学常识术语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