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的文化知识
饮食观念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
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
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
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
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
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
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
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思维方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
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
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
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希望对你有帮助。
2.中西方文化常识
传统方面: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
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
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
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会穿白色婚纱)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这个应该够特点了。科技方面: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
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
3.西方的文化知识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希望对你有帮助
4.收集关于西方人的生活情况
英国:轻食重饮 在英国,赴宴时不宜早到,晚到10分钟最佳,一瓶葡萄酒、一束鲜花或巧克力都是赠与主人较好的礼物。
未受邀请就去英国人家拜访是非常失礼的举动。请英国人吃饭,必须提前邀请,不能临时通知。
英国人的日常饮食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除了面包、火腿(ham)、牛肉之外,常吃的还包括马铃薯、炸鱼和煮菜。
在英国,“烤牛肉加约克郡布丁”(roasted beef and Yorkshire pudding)被人称为国菜。它是用牛腰肉(serloin)、马铃薯,加上鸡蛋、牛奶、面粉,放在烤箱内一起烤制而成的菜肴,但其最传统和最大众的食物要数炸鱼排和薯条(English fish and chips)。
有别于“轻食”的是,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之中非常“重饮”。绝大多数英国人嗜茶如命,且对红茶(black tea)情有独钟。
在饮茶时,他们先在茶杯里倒些牛奶,然后依次冲茶、放糖。英国人往往会专门挤出时间来喝“下午茶”(afternoon tea), “下午茶”对他们来讲,既是午餐、晚餐间的一顿小吃,也是 “以茶会友”的社交方式。
英国人常去酒吧饮酒,比较喜欢产于苏格兰山区的威士忌(whisky)和杜松子酒(gin)。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请”与“谢谢”,家庭成员之间也不例外,餐桌上更是如此。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正式场合,英国人频频使用“Cheers”代替“Thank you”。 一般而言,英国人在席间不布菜也不劝酒,全凭客人的兴趣取用。
一般来说,客人要将取用的菜吃光才礼貌,不喝酒时,只要在侍者斟酒时将手放在杯口即可。 法国:餐饮重于生命 法国人十分讲究饮食,并且人人喜欢以美食家(gourmet)自居。
法国人爱吃面食,其面包种类之多令人难以数计。在肉食方面,他们爱吃牛肉、猪肉、鸡肉、鱼子酱(caviare)、蜗牛(snail)、鹅肝(goose liver)。
就口味而言,法国人一是喜欢肥浓,做菜时常用大蒜(garlic)、丁香(clove)、香菜(parsley)调味。二是偏爱鲜嫩(fresh and tender),烹饪大多半生不熟(half-baked),甚至还直接生食某些蔬菜。
法国人大都爱吃奶酪,往往会拿出各式奶酪请客人品尝。 法国所产的白兰地(brandy)、香槟(champagne)与红、白葡萄酒,享誉全世界,他们几乎逢餐必喝,而且十分讲究以不同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如餐前喝开胃酒,吃鱼要喝白葡萄酒,吃肉要喝红葡萄酒,餐后则喝利口酒(Liqueur)或白兰地,对鸡尾酒(cocktail),法国人则不大欣赏。
在正式宴会上,法国人认为“交谈重于一切”。用餐时,他们两手允许放在餐桌上,但却不能容忍将两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时,他们习惯于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德国:浪漫的烛光晚餐 德国人十分讲究饮食,他们约会准时,时间观念强。在宴席上,男子坐在女士和地位高的人的左侧,女士在离开座位又返回饭桌时,邻座上的男子要起身以示礼貌。
与德国人进餐时最好谈些原野风光,因为他们的业余爱好多为体育活动。 德国人喜食油腻之物,且偏爱冷菜和稍微酸、甜的菜肴。
猪肉是德国人的最爱,以猪肉制成的各种火腿和香肠(sausages),令其百吃不厌,牛肉位居第二。通常来说,德国人不太喜欢羊肉,除北部地区的少数居民外,他们大都不爱吃鱼、虾,即使吃鱼,也不准讲话。
德国人忌吃核桃(walnuts)。 在饮料方面,德国人钟爱啤酒,且个个都是海量。
若啤酒与葡萄酒同时饮用,德国人认为先饮啤酒,后喝葡萄酒有益健康。此外,他们也很喜欢咖啡、红茶和矿泉水。
在一日三餐之中,德国人最重视的是晚餐。共进晚餐时,他们喜欢以小蜡烛照明,在幽幽的烛光下,边吃边谈心。
新西兰:一日六茶 在新西兰,欧洲移民的后裔(the descendants of the European immigrants)通常习惯吃英式西餐,他们的口味较清淡(light),喜欢吃牛肉、羊肉、鸡肉、鱼肉和乳制品(dairy products)等。 除爱吃瘦肉(lean meat)之外,欧洲移民的后裔们还爱喝浓汤(thick soup),红茶是其一日不可或缺的饮品。
受英国习俗的影响,新西兰人养成了”一日六茶”的习惯,分别被称作早茶、早餐茶、午餐茶、下午茶、晚餐茶和晚茶。茶点和茶馆(teahouse)几乎遍及新西兰各地。
同新西兰人约会,最好事先联系,客人应提前几分钟抵达以示礼貌。应邀到新西兰人家中做客,巧克力或威士忌酒是合适的礼物。
新西兰人忌讳吃饭时频频与人交谈,平时交谈的话题大都只涉及气候和体育运动,不愿谈及种族问题(racial problems)。 快餐:典型的美国饮食 美国人喜食“生”、“冷”、“淡”的食物。
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以食用肉类为主,牛肉是他们的最爱,鸡肉、鱼肉、火鸡肉亦受欢迎。美国人忌食动物内脏(internal organs),大蒜和酸、辣食品一概不食。
受快节奏(fast-paced)的社会生活影响,快餐(fast food)在美国得以大行其道。热狗、炸鸡、炸薯条(fried potatoes)、三明治、汉堡包、面包圈(donuts)、比萨饼、冰淇淋等,在美国可谓老少咸宜,是他们日常餐饮的主角。
当美国人请你去做客时,一定要给人以明确回复并记清时间、地点。若突然有事不能赴约,一定要打电话说明原因,好让主人早做准备。
赴宴一般要准时到达,或者在约。
5.中西方文化常识
传统方面: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
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
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
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会穿白色婚纱)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这个应该够特点了。科技方面: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
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
6.征集一些常用的生活常识
煮牛肉如何嫩 煮老牛肉时,头天晚上在牛肉大块上涂抹一层芥末粉,次日煮前洗净,肉烂且嫩。
焦守正 巧防酱油发霉 天气暖和了,酱油很容易发霉长白醭。下面三法可有效地防止酱油发霉长白醭。
一是往酱油里滴几滴白酒。二是将酱油煮开晾凉后再装瓶。
三是切几片蒜放进酱油瓶里。 让你的手嫩一点 家务劳动会使主妇的手变得粗糙。
为了呵护女人的第二张“脸”,可在洗净双手后,甩掉部分水滴,用醋涂遍双手(手上不能有伤口,否则会很疼),再抹上护手霜,最后套上一个塑料手套或小塑料袋。一小时后除下,你会发现双手变得柔滑细腻。
怎样洗羊毛衫 35℃左右水温。轻轻用手挤压,忌用力搓、揉、拧。
其次,用中性洗涤剂。要注意配比,一般水和洗涤剂的比为100比3。
洗净,不要让洗涤剂残留在毛线上。洗好后,可用布包起挤水,也可使用离心力脱水机。
但须注意三点:一是将羊毛衫包裹好才能放入脱水机;二是不能时间太长(最多2分钟);三是脱水后放在通风处。 怎样识别洋水果的真伪 据介绍,目前市场的洋水果有百多种,市民较熟悉的有提子、蛇果、什橙、布林、水晶梨、奇异果、柠檬、芒果等。
由于进口的洋水果都是百里挑一加上国外先进的保鲜技术和前卫的包装工艺,所以大小均一、色泽明亮、质感丰富、保鲜期长便成了洋水果共同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市民消费最多的几种来作一个简单介绍。
红提:原产美国、智利。同葡萄的褐红不同,红提呈深红色。
果形一致,大小均匀,整挂无散料。拿在手里较硬。
口感脆甜,有一种纤维质的感觉。葡萄手一捏,皮和肉易分离。
而红提皮比较薄,皮和肉很难分开,存放时间较长,通常条件下(不采取任何措施),能保存15天左右。 美国什橙:原产美国、澳大利亚。
通称美国什橙,类似湖北秭归、奉节的脐橙。个头较大,表皮粗糙,不及脐橙光滑,吃起来感觉水分充足、脆甜,但纤维较粗,不及脐橙细腻。
通常条件下,能保存30多天。蛇果:原产美国,类似陕西、甘肃产的新红星苹果。
蛇果呈红色,口味略带酸甜。 奇异果:同猕猴桃最大区别在于,奇异果硬时吃味道才好,而猕猴桃则必须熟透了味道才好,硬时吃则涩口。
通常条件下,奇异果能保存20天左右。布林:原产美国,类似中国的金华李。
果形大小均匀,表面光滑细腻,呈红色。硬时吃,味道跟金华李相同,但核小,肉多,口感特别好。
通常条件下,能保存20天左右。 水晶梨:原产日本,跟河北的水晶鸭梨虽仅一字之差,但外形、口感却迥异。
水晶梨个头较大,拿在手里有一种下坠的感觉,深黄色。水晶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外形不像梨倒像苹果的圆形,吃起来特别脆。
通常条件下,能保存30天左右。 发烧别喝茶 发烧时喝茶害处较大,因为茶叶所含的茶碱会提高人体温度,并可影响和降低药物的作用,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发烧时不宜喝茶。
腹泻不宜生吃大蒜 大蒜含有大蒜辣素等,具有抗菌、制酵、杀虫、解毒作用。但在发生腹泻时不宜吃生大蒜,因为生大蒜中辛辣味会刺激肠壁,促使血管充血和水肿,使更多的组织液涌入肠道,加重腹泻的程度。
巧解“伤食” 因吃得过多而造成食积,俗称“伤食”。 一、取一只苹果,洗净后生吃。
二、取橘皮10至15克,泡水后饮用。 三、取山楂150至200克,去核后,加水煎煮,再去渣后取汁饮用。
四、取一汤匙食醋,放入米汤中饮用,促进消化。 乘机前饮食三忌 忌食太油腻和含大量动物蛋白质的食物。
因为这些食物在胃内难以排空,飞行在空中会使胃肠膨胀。 忌食多纤维和易产生气体的食物。
人体在5000米高空以上,体内的气体比地面时可增加两倍,如果进食此类食物,飞行时就会加重胸闷腹胀的感觉。 忌吃得过饱。
吃得过饱,一方面加重心脏和血液循环的负担;另一方面引起恶心、呕吐、晕机等。 老年人早餐不宜吃的食物 油条、油饼一是油炸类食品脂肪含量高,胃肠难以承受,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还易诱发胆、胰疾患,或使这类疾病复发、加重。
对于那些消化吸收好的老年人,往往由于脂肪摄入过多而易引起肥胖。二是多次使用的油里往往会有较多的致癌物质,如果常吃油炸的食品,可增加患癌症的危险。
甜食类甜食含糖量高,如果摄入糖过多,可引起肥胖,由于多余的糖在体内可转化为脂肪,因此还可引起无机盐缺乏。 动物内脏类动物内脏如肝、肾、脑等均含胆固醇甚高,老年人如经常食用,会使血中胆固醇增高,从而容易引发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的病加重。
另外,尽可能多吃素、少吃荤,食物宜软忌硬、宜淡忌咸、宜热忌凉。 高血压、肺癌 中国饮食习惯的缺点分析 美国营养学家霍尔曼博士花了一年时间对中西方饮食方法调查后得出,中国饮食方法存在以下缺点: (一)做菜时喜欢多用盐,人体摄入的纳量过多. 这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 一. (二)吃饭没有分餐制习惯,容易互相传染疾病. (三)每天为三餐制,每餐进食多,白天热量的均衡调配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 ,避免夜间热量过多.人每天用餐次数与健康有关.用餐数越少,越易患某些疾病. (四)请客规模大,且暴饮暴食,不仅浪费,对身体也极为有害. (五)中国妇女患肺癌的。
7.介绍一些西方礼仪知识
一、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
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
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
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
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
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
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
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概而言之,这都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所致。
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 二、个人人生观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一)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则提倡谦虚谨慎。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二)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
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
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当然,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提倡创新改革,但务实求稳之心态仍处处体现。
冒险精神仍是不能与西方人相比的。 (四)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
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三、法制观念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而儒家思想重义轻利。
为了兄弟朋友的情义,可以网开一面,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行为过头,丧失了更多的应得利益。比如中国人重人情,人情味浓厚。
有句老话:“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这些话所包含的意思是人情影响判断,人情重于道义。
“水”,即使不美,但只要是家乡水,那也就美了,这就是情重于理的表现。甚至有时会情重于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历来有情影响法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先讲合情,再讲合理,然后讲合法。
若合法而不合情合理,这法就难以执行,若合情合理,有法也可以不依。 而西方人则是倒过来的。
西人重法,不重人情。法在理前,理在情前。
我们时常看到西方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法庭打官司。有些事明明不合情不合理,但合法,吃亏者也只有自认倒霉,旁观者也只能容忍。
但若有的事不合法,即使合情合理,西人也会争论不休,直。
8.欧洲风俗的小常识有哪些
在欧洲的普通餐馆内吃饭,无需给小费。
欧洲的公共厕所多是收费的,应随身携带一些硬币。参观教堂时,不要在里边吃东西及喝水。
星期日,城市内大型商场基本上不开门,只有一些小店开门,但价格较高。到饭店进餐时,一定让侍者引导座位。
不要见有空桌就座。在水果摊上买水果时,尽量不要自己用手拿,否则卖主会不高兴(在超市则例外)。
欧洲商店内零售食品(如肉、肠、沙拉等)的单价是以100克为单位,而不是我国通常使用的500克。在公共场合尽量不要吸烟,不要大声说话。
从别人面前通过时,要面对而不要背对人。发生了交通事故或人身受到伤害时,不要轻易向对方说“对不起”,否则等于承认错误在自己一方。
在欧洲,一般人对陌生人的询问均会热心回答,很有礼貌,有的还会开车亲自送你去。欧洲大的百货商场不能讨价还价。
国外的胶卷价格比国内要贵,例如24张200锭的科尼卡胶卷要4-5个马克,合20-30元一卷。在商店,若不想买杂志,则不要随便翻阅。
有的商店虽然不大,但也不能边吃东西边逛,一般的店主会在门外写上店内不能吃东西,在进门前应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