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的《史记》
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长,他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
《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简炼、通俗流畅,既疏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2.报任安书基础知识检测
《报任安书》学案
一、文学常识
1、司马迁,字子长, (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它记叙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分 、、、、五种体例。《史记》对后世的史学、文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 ”。
2、《二十四史》是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自《史记》到《明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结集,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的都是断代史。其前四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 、范晔的 、陈寿的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书名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吸引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不属于《二十四史》。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头枪地( ) ⑵占卜( ) ⑶囹圄( ) ⑷槛阱( ) ⑸缧绁( ) ⑹愠色( ) ⑺倜傥( ) ⑻沉溺( )
⑼圜墙( ) ⑽剖( )符丹书 ⑾系( )狱
⑿倡( )优 ⒀贪生恶( )死 ⒁桎梏(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若望仆不相师 ⑵婴金铁受辱
⑶思垂空文以自见 ⑷恨私心有所不尽
⑸用之所趋异也 ⑹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⑺报任安书 ⑻被箠楚受辱 ⑼受械于陈
⑽权倾五伯 ⑾难为俗人言也
⑿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⒀身直为闺阁之臣
四、指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虽 仆虽怯懦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⑵于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幽于圜墙之中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⑶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死之日是非乃定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⑷以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五、解释成语
画地为牢:
六、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文:
⑵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译文:
七、名句默写
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 。
⑵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 ,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⑶人固有一死, , ,用之所趋异也。
⑷ ,通古今之变, 。
3.整理关于《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短
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4.史记 鸿门宴 司马迁文学常识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刘邦先破咸阳(秦始皇的都城) ,但刘邦兵力不及项羽,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
望采纳,谢谢!
5.报任安书是什么文体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书信,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产生于春秋时代,发展于西汉时期,并出现了一些书信写作名家,如司马迁的.东汉以后,由于发明了纸笔,书信也随同文学一道,逐步向社会下层发展.这时的书信,不仅是一种应用文体,且已发展为书信体散文,如白居易的.到了清代,郑板桥有16封家书传世.至于现当代,一些作家,如鲁迅,冰心,都是书信名篇.
6.报任安书基础知识检测
《报任安书》学案
一、文学常识
1、司马迁,字子长,(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它记叙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分、、、、五种体例。《史记》对后世的史学、文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
2、《二十四史》是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自《史记》到《明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结集,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的都是断代史。其前四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范晔的、陈寿的。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书名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吸引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不属于《二十四史》。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头枪地( ) ⑵占卜( ) ⑶囹圄( ) ⑷槛阱( ) ⑸缧绁( ) ⑹愠色( ) ⑺倜傥( ) ⑻沉溺( )
⑼圜墙( ) ⑽剖( )符丹书 ⑾系( )狱
⑿倡( )优 ⒀贪生恶( )死 ⒁桎梏(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若望仆不相师 ⑵婴金铁受辱
⑶思垂空文以自见 ⑷恨私心有所不尽
⑸用之所趋异也 ⑹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⑺报任安书 ⑻被箠楚受辱 ⑼受械于陈
⑽权倾五伯 ⑾难为俗人言也
⑿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⒀身直为闺阁之臣
四、指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虽 仆虽怯懦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⑵于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幽于圜墙之中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⑶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死之日是非乃定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⑷以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五、解释成语
画地为牢:
六、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文:
⑵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译文:
七、名句默写
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
⑵;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⑶人固有一死,,,用之所趋异也。
⑷,通古今之变,。
7.史记的文学常识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的写作
《史记》是一部纵横古今数千年的巨著。它的出现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史学家艰苦劳动的产物。
对司马迁而言,首先是秉承遗命,继续先祖的太史事业。他的父亲司马谈早就打算编写一部史书,但是,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临终司马谈嘱咐儿子:“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鳞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修纂史记,这是延续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业,作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此后,父亲的遗命总是在司马迁的耳际回旋着:“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8.了解《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 司马迁《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 作者年表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建元五年),10岁,在夏阳耕读。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11岁。
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
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
(不过《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太始元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史记》全书完成。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
9.跪求<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一) 通假字 (1)被楚受辱( 通“棰”。
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 (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9)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二)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古,情义。
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
今指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 (树立:古,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沉溺:古,陷身。
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古,不同寻常。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6)下流多谤议 (下流:古,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
今指卑鄙龌龊,不文明)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古,说话。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三)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
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
称道) (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7)若望仆不相师(师,效法)(8)衣赫衣,关三木。(名作动,穿) (9)孙子膑脚(名作动,受膑刑)(10)退而论书策(名作动,写成书) (11)请略陈固陋(形作名,因塞鄙陋的想法)(1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形作名,富贵的人) (13)流俗之所轻也(形作动,轻,轻视)(14)思垂空文以自见(使 流传) (15)且勇者不必死节(为动,为 死)(四)一词多义 以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介词,用 以通其狂惑 表目的,用来 及以至是 已经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因而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连词表结果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是以,因此 仆以口语遇此祸 因为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与所合用,表。
的原因 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 ,转折连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 ,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代词)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才) 屈原放逐,乃教赋《离骚》(于是) 之 况仆之不得已乎 (取独) 无兄弟之亲(定语后置标志) 而用流俗人之言(助词,的)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它)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助词,不译)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阙然不报,幸勿过(之) (2)被动句 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②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 ③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3)固定结构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无乃……乎”不是……吗?恐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