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常识——词的介绍(基础知识)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入宋,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北宋词的主流依然是沿袭晚唐五代,吟风弄月,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
如二晏、张先等。他们刻意求精,使词的形制更加丰富,词的语言更加精炼,词的意境更加深婉,词的风格更加细腻,特别是使词的音律更加精美合乐。
扩展资料: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现有雅、俗词之分)明代徐师把词的形式概括为:“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
2.词相关知识
词的定义: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1,词的特点:①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②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③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④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⑤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2,词的起源与发展:词起源于民间,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另说,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总之宋代是词的完美与鼎盛时期。词人颇多,如二晏(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张先、苏轼、柳永等、范仲淹、王安石、秦少游、辛弃疾、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都是代表人物。
3,词的种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进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4,词的风格: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 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婉约派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重大题材入词。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5,如何填词: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
①选择内容:有感而发,立意准确,深思熟虑;②选择题目:能够最集中地体现中心思想,即使用第一句做题目也不可没有题目;③选择词牌:格调与内容适合,可参考古人作品。④遗词造句力求空灵含蓄,切忌空洞直白,这须要长时期练习。
3.关于词的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
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
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
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
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
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编辑本段]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词题 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词这种文学体裁初出现时,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
后来,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这大约从宋代开始。如苏东坡的《更漏子》(词调名),外加《送孙巨源》,说明该词为何而作,这后者就是词题。
[编辑本段]词 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4.词的常识是什么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释义】 ①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典|名词|用词不当。
②语句;话语:台词|歌词|词不达意。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词。
【词汇】 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例句〗要想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我们不仅要多读多听多说,还要掌握一定的词汇。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的词限定[中]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
5.有关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 表一代文学之胜。
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 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 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 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 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 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方。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里比较诗词体制的 短长,也是对唐宋之诗与词进行比较,抓住关键,颇具特识,当然也不可能将 两者特征全部概括。
下面拟就词体的特殊性与审美价值、宋词的基本风貌作浮 光掠影的介绍,附述一些有关词的常识,以供读者参考。 一、曲子词与长短句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 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 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 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
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 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 古体诗了。
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 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
当 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 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 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 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 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 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宋词唱法 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 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 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有 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 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 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 “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 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虽 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 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们看到宋代 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 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
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 调《菩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 的词云: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
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 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 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 中“微”韵。
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 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
本词上片 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 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 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
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 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
诗词中 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 特别短促。
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 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 不仅声调抑杨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这是我们 诵读宋词时所值提注意的。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 错迭出。
例如蔡伸《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开头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 又有摇曳的余韵。再看辛弃疾的《唐河传》: 春水,千里。
孤舟浪起。
6.关于【词】的知识,也就是说,词的介绍
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宋代发展到最高峰,人们常常“唐诗宋词”并称。
那么词在形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重要作家?本文言简意赅,对词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并清晰地勾勒出词的发展线索。 词,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是唐宋新兴的诗歌体裁。
词,原本是音乐文学,是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所以全称为曲子词,简称为词。既要按曲子节奏填词,就很难都用整齐的五、七言来填,因为曲子总有长短快慢;所以除有极少数的例外,一首词中句子总是长短参差的,故词又称长短句。
词还有乐府、歌曲、乐章等名称,也都可以看出它与音乐的关系,只有较为晚出的诗余之称,是忽略了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所谓诗余,是将词说成是诗的余绪(贬低词的说法),或以为词是由诗增减字数、改变形式而演化成的。
这都是只着眼于诗词语句篇章的异同而没有考虑音乐对词的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太符合实际的。 诗,也有配乐唱的,主要是乐府。
乐府与词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乐府起于汉代乐府机构所采集的民歌,所配的音乐是以前的古乐,叫雅乐,还有汉魏以来的清商曲,叫清乐。而词所配的音乐,则是以隋唐以来大量传入中国的胡乐为主体、包含部分民间音乐成分,共同结合形成的一种新乐,叫燕乐(也作讌乐、宴乐)。
燕乐所用的乐器也与以前不同,主要是极富表现力的琵琶,以后则有觱栗。词所配合的就是这种当时极受欢迎而广为流行的新音乐、新曲调。
二、乐府以及也被拿来唱的声诗,都是先有诗,然后才配以乐的;词则是先有乐曲(词调)而后才倚声填词的。这一区别也很重要,由此我们知道乐府歌行中的长短句是自由的,作者可凭自己的意愿或长或短,并自己决定如何用韵;而词的长短句则是规定的,是必须与曲子相配合的,是由每一个词调的格律要求所决定的,犹律诗之格律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双句押韵、中间对仗”,不能任意违反一样。
在这一点上,每一词调都像是一种不同格式的律诗。词,虽然也有乐府之称,其实它比近体诗更讲究声韵格律,所以又被人称之为近体乐府。
词除句有长短外,尚有些体裁特点是有别于诗的。首先是每首词都有个词调,也叫词牌。
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因而也就等于是词在文字上的格律规定。词在初起时,词调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以后继作时,因为内容不同,又另加题目或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
也有作者在择调时,有意识让词调的名称同时充当题目用,那是另一码事,词调还是词调,不是题目。一个词调,调名往往不止一个,如《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等,之所以有两名或数名,原因不尽相同,其中一个是本名,其它是别名;别名多的,可多至七八个。
一调数名,是较普遍的;反之,也有两调同名的,就只是个别的了。这方面,有《词名索引》(中华书局)之类的书可查,兹不赘述。
词调中有些用字也可一提:带“子”字的,如《采桑子》、《卜算子》等,“子”就是曲子的省称。带“令”字的,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当起于唐代的酒令。
带“引”字“近”字的,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不足一百字)。带“慢”字的,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
此外,还有局部改变原词调字数、句式的“摊破”、“减字”、“偷声”,以及增加乐调变化的“犯”等,就不一一介绍了。每一词调都表达一定的情绪,有悲有喜,有调笑有嗟叹,有宛转有激昂……也有对不同情绪有较大适应性的,这也就是音乐曲调的情绪。
曲调既已失传,我们就难以确知,只能从有关记载、当时的代表词作以及词调的句法、用韵等等去了解、分析和揣度了。 其次,词的分片,也是它与诗明显不同处。
词除很少数小令是不分段的单片词(称单调)外,极大部分都分为两段(称双调)。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
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双调词通常称第一段为上片或上阕、前阕,第二段为下片或下阕、后阕。
上下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不同。长调慢词中有少数是分三段,甚至四段的,称“三叠”、“四叠”。
三叠的词中,又有一种是“双拽头”的,即一叠与二叠字句全同,而比三叠来得短,好像前两叠是第三叠的双头,故名。如周邦彦《瑞龙吟》,便是双拽头,而他的《兰陵王》就不是。
四叠词极少,今仅见吴文英《莺啼序》一调,共二百四十字,是最长的词调。片与片虽各成段落,但在作法上上下片的关系也有讲究。
下片的起句叫“换头”,在作法上又称“过片”。如张炎《词源·制曲》云:“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如姜白石(《齐天乐》)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
此外,词的押韵与诗多数是偶句押韵,少数是句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若干句一转的情况都不一样。词的韵位,大都是其所合的音。
7.诗词知识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 白)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背景
见《竹枝词》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古诗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8.诗词的知识,需要一些有趣的
一字诗大汇总
唐代诗人王建《古谣》,可说是“一字诗”的先声:
一东一西垅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
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
清代文学家纪晓岗写过《一字诗》:
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勾;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清人陈沆: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蓑翁一钓钩,
一仰一俯一声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她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网上有人依此调作诗,不少很有意境。转录几首:
一叶黄蝶一天秋,一轮残月一心忧。
一盏孤灯一壶酒,一饮而尽一杯愁。
一喜一悲一梦后,一袭浅笑一回眸。
一步一留一人远,一抹流云一春秋。
一失一得一念间,一段造化一分缘。
一叹一笑一壶酒,一展眉头一片天。
一言一行一心田,一善一恶一念间,
一得一失一枯荣,一生一世一尘缘。
一南一北一路行,一贴一读一笑声,
一段诗话一堂课,一抹夕照一山红。
叠字的词和对联
乔吉《越调·天净沙·即事》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陈造《题扇集句五首》
庭院深深深几许,美人绵渺在云堂。
落花游丝白日静,锦荐金炉梦正长。
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李清照《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 别到杏花肥。
对联:
上: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下: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注:此为苏州园林网师园内叠字联。
上:花花叶叶翠翠红红 惟司香尉着意扶持 不教风风雨雨冷冷清清
下:蝶蝶鹣鹣生生世世 愿有情人都成眷属 长次朝朝暮暮喜喜欢欢
注:此为清人刘树屏作,叠字用的活而不露雕琢。
上: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下: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听听惨惨凄凄
注:此联为讽刺国民党统治时期各方力量相互争斗,造成民不了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