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常识年号的意思

2021-09-27 综合 86阅读 投稿:独角戏

1.例如年号,追赠之类的文言常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

2.高考文言常识之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方法一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方法二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方法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方法四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3.历史上哪些年号取自《易经》

年号,是中国历史的特殊标记和缩影。

自汉武帝首次使用年号至清末,历代许多帝王从《周易》中找出一个或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年号,以彰显自己“受命于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国理念,还把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等愿望寄托在年号上。 新的年号多由皇帝自己命名. 过去用于纪年的年号,往往也是重大历史变革的标志。

自汉武帝首次使用年号之后,历代帝王无不以年号彰显其“受命于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等愿望。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年号共有八百多个。

经研究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年号都与《周易》有关,或直接源于《周易》的经传文本,或由《周易》的理念衍生出来。 按历史惯例,每逢新君登基或统治期间遇到祥瑞灾异、政局变化等都要改元,即启用新的年号。

因事关重大,新的年号多由皇帝按自己的意思命名,或由大臣们先拟出几个名号,再由皇帝钦定。如北宋熙宁末年,因王安石罢相,宋神宗决定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出马主持变法。

于是下令改元,命近臣先草拟名号。近臣草拟了三个名号呈上去,分别叫“平成”、“美成”、“丰亨”,结果宋神宗均不满意。

他批复:“成字负戈,美成者,犬羊负戈。亨字为子不成,不若去亨而加元。”

最终把新年号定为“元丰”。 宋神宗选年号“元丰” 希冀变法成功. 宋神宗的批复,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愿望。

就是既想成就富国强兵大业,又不想与他国发生战争(认为“成字负戈”,有战争之象);既想国运亨通又不敢用“亨”字(担心“子不成”,不利后代)。而“元丰”二字则寄托了他想通过变法取得丰硕成果的愿望,这两个字除了文字本身的含义外,还含有《周易》的理念。

《周易》第一卦为乾卦,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第一个字就是“元”。《周易》的“元”字,既有“大”与“始”的含意,又代表“善之长”,还象征“三阳开泰”、万象更新的春天。

孔子认为,“元”是乾卦“四德”(即“元亨利贞”)之首,是万物生成的根元。如以人事比拟,“元”就是仁人君子。

“丰”则是《周易》第55卦的卦名,这一卦由八经卦的离卦和震卦组成,离卦在下,震卦在上。“卦辞”说:“丰,亨。

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彖传”解释说:“丰,大也。

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

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意思是,“丰”就是“大”,下卦是“明”,上卦是“动”,光明而充满活力,所以丰盛。

王者应效法此卦,行事崇尚盛大,像太阳一样普照天下。当时宋神宗对变法能否成功心存忧虑,丰卦的“卦辞”和“彖传”说“勿忧”,在某种程度上解除了他的忧虑。

“明以动”、“宜日中”的圣人之言对他实施“元丰改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汉代皇帝对《周易》的“元”字情有独钟. “元丰”这个年号,只是宋代与《周易》有关的年号其中的一个,其他的还有“乾德”、“乾兴”、“大观”、“乾道”、“嘉泰”等等。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即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所用的“建元”,就刻上了《周易》的烙印。而且在汉武帝用过的11个年号中,有7个带“元”字,可见他对这个代表万物之始的字情有独钟,反映了汉武帝对改造世界的强烈愿望。

此后,汉昭帝以“始元”、“元凤”、“元平”为年号;汉宣帝用过“元康”;汉元帝用过“初元”;汉成帝用过“元延”。东汉时期还出现了“元和”、“永元”、“元兴”、元初”、“元嘉”等年号。

到了西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炎在定年号时又想到了《周易》,他即位后定年号为“泰始”,希望自己能够开启一个“天地交泰”的新时代。十年后,他又在《周易》里找到了另一个年号——“咸宁”。

这个年号出自乾卦”彖传”一句话:“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意思是《周易》以象征天的乾卦为首,如果王者能践行天道,就可使天下万国都得到安宁。

唐太宗“贞观”年号意为以正道治理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乾卦的“彖传”虽然只有区区57个字,就有“大元”(出自“大哉乾元”)和“大明”(出自“大明终始”)成为元朝和明朝的国号。此外,“乾元”、“大明”、“乾道”、“保合”、“太和”、“利贞”、“咸宁”等七个词汇曾分别被用作年号。

如三国魏明帝曹睿、东晋海西公司马奕、十六国后赵石勒、北朝孝文帝元宏用过“太和”,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用过“大明”,南宋孝宗赵昚用过“乾道”,大理皇帝段智兴用过“利贞”等。 隋唐时期,君临天下的帝王更加偏爱以《周易》来命名年号。

如隋炀帝取年号为“大业”,语出《周易》“系辞上传”:“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这个年号,本义是王者应以仁爱之心使其恩泽普施于天下万物,方能称之为“盛德大业”。

而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三征高句丽,使人民疲于奔命,造成天下大乱,最终不仅没有成就“大业”,还导致了隋朝的覆亡。这是典型的名不副实,只会用《周易》的词语装饰门面,而不是真正践行《周易》的理念。

正是因为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唐太宗从《周易》中取年号时十分注重其内涵。他在位期间只用了一个年号,这个年号就是人们所。

4.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5.文言常识,节的古义

骨节,节骨眼,关键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吕氏春秋·慎行论》

气节;节操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

白首完节,尔尚念皇祖养士之仁。—— 明·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壮其节。

成此大节。——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长幼之节。——《论语·微子》

6.文言常识及用法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7.庙号、谥号、年号的含义是什么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

始于殷商,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后才有,皇帝死后要进太庙,或家庙,奉先殿。

庙里放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因而要给他一个称号,即庙号。历代 庙号并无严格规定,也并非每位皇帝一定享有庙号,比如唐朝女皇武则天就没有 庙号。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通常也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 从唐朝以后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如果王朝帝系发生变化,则其庙号为“世祖”或“世宗”。 《礼记》有曰:“祖有功,宗有德。”

谥号就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即皇帝死 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

文人可以有谥号,但不能有庙号。谥法中,常选择特定涵义之字以表死者之善恶。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年号则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文言常识年号的意思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