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常识人教版

2022-10-05 综合 86阅读 投稿:弑天

1.文言文的基本常识

文言文结构(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

2.急需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

一.七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七年级下册 (一).课内古代诗歌 【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清)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八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 【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 壕 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

3.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 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

4.【文言整理】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3、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5、可怜古:可惜;今:怜悯,同情.6、隔离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7、直走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8、气候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三、文言虚词1.焉(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其(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4.于(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5.之(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奏乐)3、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二)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疑问句(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省略句(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倒装句(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五.文言翻译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河虹?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

5.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初中语文人教版 文言文知识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2.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

7.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字音(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间有读jiān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二)异读字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王原音wáng破音wàng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语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可汗kèhán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一)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其中打洞妇抚儿乳喂奶名之者谁取名公将鼓之击鼓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狼不敢前上前愿为市鞍马买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狐鸣呼曰孔子东游乃丹书帛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亲自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百废具兴废弃的事情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屠户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⑦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三)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

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

8.高中所有常考的古诗文名句

你没有讲清楚是老人教版还是新人教版?老人教版的是这些: 要求的名句名篇: 第一册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____,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数月之后,_____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_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4、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______,________。

8、看万山红遍,______;漫江碧透,__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9、恰同学少年,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第二册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 贾谊)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固。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贾谊)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

(《过秦论》 贾谊) 5、大行不成细谨,__________。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司马迁) 6、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

(《鸿门宴》 司马迁) 7、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惠风和畅。__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 《兰亭集序》)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________,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 《兰亭集序》) 9、归去来兮!______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惘怅而独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归去来兮辞》)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归去来兮辞》) 1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陶潜《归去来兮辞》) 12、_________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______。

(陶潜《归去来兮辞》) 13、富贵非吾愿,________。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陶潜《归去来兮辞》) 14、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 《师说》) 1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 《师说》) 16、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 《师说》) 1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______。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韩愈 《师说》) 18、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杜牧 《阿房宫赋》) 19、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 《阿房宫赋》) 2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阿房宫赋》) 2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______,___________?(杜牧 《阿房宫赋》) 2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23、简能而任之,__________________,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_________________。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第三册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_______,________。

(《卫风 氓》 《诗经》)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________。

既见复关,______。 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________,_______,与子同仇!(《无衣》《诗经》) 4、静女其姝,俟我于城。

9.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

常见文言文常识人教版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