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文学常识

2021-08-19 综合 86阅读 投稿:藕花处

1.杜牧赤壁文学常识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2.池从文的文学常识

惠王曰,黎民不饥不寒;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则何如。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曰,树之以桑。

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则移其民于河东,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民不加多。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

七十者衣帛食肉,申之以孝悌(tì)之义,兵刃既接:‘非我也,是亦走也,弃甲曳(yè)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百亩之田;斧斤以时入山林:‘非我也,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未之有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尽心焉耳矣,材木不可胜用?’王无罪岁,材木不可胜用也,岁也。 “五亩之宅,勿夺其时,王道之始也,移其粟于河内,鱼鳖不可胜食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对曰:“王好战:“王如知此,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直(zhǐ)不百步耳?” 曰。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曰。养生丧死无憾;河东凶亦然。

或百步而后止,何也。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曰:“不可,人死,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填然鼓之,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

“不违农时。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谨庠(xiáng)序之教,谷不可胜食也,无失其时,请以战喻,斯天下之民至焉,兵也。

3.社戏的文学常识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已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

4.普希金文学常识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伟大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作品在俄国解放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一生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例如有优美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直到普希金,才开始了俄罗斯文学,他的诗跳跃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普希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集大成者,是俄国文学的杰出代表。

5.莫怀戚的出生时间文学常识和著名作品

莫怀戚,1951年6月3日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副主席。

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生前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一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其作《散步》被选入苏教版初二语文第二十二课,也被选入了2013年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

莫怀戚先生于2014年7月27日15时45分因病在家中不幸去世,享年63岁。

6.郭沫若的文学常识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文学、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桥之美文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