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汇编

2023-02-16 综合 86阅读 投稿:局外人

1.佛教知识

说法有三:1.指须弥山四周之大海。

于古代印度之世界观中,须弥山位于世界之中间,其周围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为铁围山。2.指环绕国土四周之海。

大海为众河所归,乃水之积聚,其量为最。称四大海者,非指大海之部分,乃指其全部而言。

如观无量寿经以四大海一词形容阿弥陀佛眼量之纵广。观无量寿经之第九观佛身(大一二·三四三中):‘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

’据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载,一大海纵广为八万四千由旬,合四倍之大海则为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而阿弥陀佛之眼量犹超过之,故称四大海,非指四种不同之大海。3.指有情众生之身体。

有情之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犹如苦海,故称四大海。宋朝择英法师作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偈中之‘五须弥’乃指众生由五蕴色心相聚而成之我慢山,高如五须弥;‘四大海’则指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之身,为一切苦之本。阿弥陀佛以白毫相光宛转于众生五蕴须弥我慢之山,令众生破除八万四千烦恼,去除我、法二执;又以绀青慈目照见众生,令悟四大皆空,苦海澄清,归于极乐。

2.佛教基础知识有哪些

原发布者:小沙弥见舍

一、佛教常见名词二、佛教发展简史三、佛教派系与佛法之传播四、佛教基本教义五、佛教修学步骤佛教:佛教就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佛教是一种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为令一切众生都能达到佛陀那样至善圆满的境界。佛陀与一切众生之关系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善恶业报规律上是平等的,众生若能依教修行也可以成为像佛陀那样的老师。众生,是指众缘所生的生命体,这里“众缘”是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因有情识活动,所以也叫做“有情”。因每一众生的身、语、意行为不同,感召的果报体也不一样,也就是生命层次有高低之别。主要概括为十种,叫做十法界。十法界——佛教的生命观:佛教中把生命层次划分为十个等级,称为十法界。其中又分为四种圣人与六种凡夫。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天道人道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十法界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二、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三、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四、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七、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

3.想了解些佛教的知识,

《大悲咒》音乐,去除烦恼。

《金刚经》《心经》第一步:学习基础入门文章了解佛教,认识佛教。学习入门基础和佛理基础相信因果,看因果原理 和三世因果经第二步:看简单的经书般若文海 推荐《地藏菩萨本愿经》,《般若心经》,《金刚经》,《阿弥陀佛经》 和《无量寿经》 看《地藏经》能知道地狱的可怕而不敢做恶事,知道要孝顺父母。

《般若心经》是最短的经,容易背熟。看《金刚经》能开智慧,减少妄想。

看《阿弥陀佛经》和《无量寿经》能知道要老实念佛,往生到阿弥陀净土继续修行。第三步:念佛最简单的念佛订课——十念法印光大师著 净空法师著第四步:五戒十善修布施,方便的话就吃素五戒十善 就是做人的基础佛说十善道业视频五戒(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十善(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两舌 6不恶口 7不绮语 8不贪欲 9不嗔恚 10 不愚痴)第五步:一门深入学佛最忌杂念杂修,要一门深入,掌握基础之后选一门最合适自己的法门,只修一经只念一佛目前最普遍最简单的法门是净土法门——净土五经。

4.关于佛教知识的

佛说楼炭经卷第一阎浮利品第一 闻如是。

一时佛游于舍卫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众比丘饭已后。会于讲堂上。

坐共议言。可怪未曾有。

是天地云何破坏。云何成就。

佛彻听遥闻。诸比丘饭已后。

于讲堂共坐议此事。佛即起到讲堂坐。

问诸比丘。向者会议此何等。

诸比丘白佛言。饭已后。

于讲堂上共议。可怪未曾有。

是天地云何破坏。云何成就。

但共议是事耳。佛告诸比丘。

欲从如来闻知是天地成败时不。诸比丘白佛言。

唯天中天。今正是时。

应为诸比丘说。知天地成败时。

比丘从佛闻。即当持之。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念之。

今为汝说。诸比丘言。

唯然世尊。愿欲闻知。

佛言诸比丘如一日月。旋照四天下时。

尔所四千天下世界。有千日月。

有千须弥山王。有四千天下。

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龙宫。

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

四千大恶道。七千种种大树。

八千种种大山。万种种大泥梨。

是名为一小千世界。如一千小世界。

尔所小千千世界。是名为中千世界。

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

是名为三千世界。悉烧成败。

是为一佛刹。佛言。

比丘。是地深六百八十万由旬。

其边无限。其地立水上。

其水深四百六十万由旬。其边际无有限碍。

大风持水。其风深二百三十万由旬。

其边际无限。比丘其大海深八百四十万由旬。

其边际无崖底。比丘须弥山王入大海水。

深八万四千由旬。高亦八万四千由旬。

下狭上稍稍广。上正平。

种种合四类在上止。悉满无空缺处。

诸大尊神亦在上止。诸尊复尊大神。

悉在上居止。忉利天宫。

在须弥山上。过忉利天。

上有焰天。过炎天。

有兜率天。上过兜率天。

有尼摩罗天。过尼摩罗天。

上有波罗尼蜜和耶越致天。过是上有梵迦夷天。

过是天上有魔天。其宫广长二十四万里。

宫壁七重。栏楯七重。

刀分七重。行树七重。

周匝皆以七宝。画妙好。

金银水精琉璃马瑙赤真珠车磲。金壁银门。

银壁金门。琉璃壁水精门。

水精壁琉璃门。赤真珠壁马瑙门。

马瑙壁赤真珠门。车磲壁一切众宝门。

采画妙好。皆以七宝作之。

金栏楯金柱栿银桄。银栏楯银柱栿金桄。

琉璃栏楯琉璃柱栿。水精栏楯水精柱栿琉璃桄。

赤真珠栏楯赤真珠柱栿马瑙桄。马瑙栏楯马瑙柱栿赤真珠桄。

车磲栏楯车磲柱栿一切妙宝作之。金刀分者银垂。

银刀分者金垂。琉璃刀分者水精垂。

水精刀分者琉璃垂。赤真珠刀分者马瑙垂。

马瑙刀分者赤真珠垂。车磲刀分者一切宝垂。

金树金根金茎。银枝叶花实。

银树银根银茎。金枝叶华实。

琉璃树琉璃根茎。水精枝叶华实。

水精树水精根茎。琉璃枝叶华实。

赤真珠树赤真珠根。马瑙茎枝叶华实。

玛瑙树马瑙根茎。赤真珠枝叶华实。

车磲树车磲根茎。一切宝枝叶华实。

彩画殊好。皆以七宝。

金银琉璃水精赤真珠车磲马瑙。其门上有曲箱盖。

栏楯上有交露。楼观下有园观舍宅。

浴地生华种种树种种叶种种华种种实。出种种香。

种种飞鸟。各各悲鸣。

过魔天。上有梵迦夷天。

过梵迦夷天。上有阿卫货天。

过是上有首皮斤天。过是有比呼破天。

过是已有无人想天。过是已有阿和天。

过是已有答和天。过是已有名须达称天。

过是已有须陀尸天。过是已有阿迦尼吒天。

过是已有天。名阿竭禅天。

过是已有天。名识知。

过是已有天。名阿因。

过是已有天。名无有思想亦不无想。

乃至其上有人。生老病死。

往还不复过其上数。佛言。

比丘。须弥山王以四宝作城。

琉璃水精金银。须弥山王北有天下。

名郁单曰。广长各四十万里。

正方。须弥山王东有天下。

名弗于逮。广长各三十六万里。

周匝正圆。须弥山王西有天下。

名俱耶尼。广长各三十二万里。

如半月形。须弥山王南有天下。

名阎浮利。广长各二十八万里。

北广南狭。须弥山王北胁天金照北方天下。

须弥山王东胁天银照东方天下。须弥山王西胁天水精照西方天下。

须弥山王南胁天琉璃照南方天下。北方天下有树名银茎。

围二百八十里高四千里。枝叶分布二千里。

东方天下有大树名条茎。围二百八十里高四千里。

枝叶分布二千里。俱耶尼天下有树名斤茎。

围二百八十里高四千里。枝叶分布二千里。

其树上有石牛。高四十里。

阎浮利天下。有大树名阎。

高四千里。茎围二百八十里。

枝叶分布二千里。金翅鸟王及龙有树名驹利睒。

高四千里。茎围二百八十里。

枝叶分布二千里。阿须伦有大树名善昼过度。

高四千里茎围二百八十里。枝叶分布二千里。

忉利天有树名度昼。高四千里茎围二百八十里。

枝叶分布二千里。大海北有大树名阎。

高四千里茎围二百八十里。枝叶分布二千里。

北方地空中有丛树名庵。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阎破。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多。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那多。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男。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女。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小儿。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柏。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栴檀。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佉钵。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般奈。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比罗。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大利。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奈。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安石榴。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抄罗。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陂。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名陂隆。广长各二千里。

复有丛树。

5.游览寺庙必知佛教常识有哪些

三门殿――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三门殿。三门殿内门的两旁树两大金刚像,手持金刚杵,此即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主要者名“密迹金刚”。世俗称此像为“哼哈二将”。其实,佛经中并无此称呼。

三门殿――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三门殿。三门殿内门的两旁树两大金刚像,手持金刚杵,此即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主要者名“密迹金刚”。

世俗称此像为“哼哈二将”。其实,佛经中并无此称呼。

天王殿――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东方天王名“提多罗咤”(“提多罗咤”意为持国――即能护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手持琵琶,护东方“弗提婆”(胜)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意为增长,能使他人善根增长),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胜金)洲人民;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意为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牛货)洲人民;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意为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护北郁单越(胜处)洲人民。世俗称为“四大金刚”。其实,并无此说法。金刚,天王不可混淆。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释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也有把布袋和尚称为弥勒菩萨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僧人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弥勒佛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韦驮天――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托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教立了佛教,所以称为释迦牟尼佛。一般多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立像,其中年老者名“迦叶尊者”,佛涅?以后后世称他为初祖;年轻者名“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涅?以后后世称他为二祖。

俗称释迦牟尼佛为如来佛,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是说某佛。就像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该答案来自极限户外网官方网站

6.佛教的知识

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佛是神吗?إ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问:为什么称他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إ

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إ

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إ

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إ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ā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ābhū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ticcasamuppāda。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إ问:什么是“因果相续”?إ

答: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佛教把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反对的。关于因、缘、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这里不一一介绍了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 八大宗派。

佛教常识汇编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