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文史常识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春联,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国,兴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
A.秦始皇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宋太祖时期 D.唐太宗时期w.w.w.k.s.5.u.c.o.m
2.春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农历算在每年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四月五日或六日。
3.祭扫亲人的坟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
A.懂得珍惜生命
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婶
c.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D.增强爱国爱家的意识
4.“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 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④这些谚语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④D.②③④
5.最早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的制订,应归功于
A.汉武帝 B.僧一行
C.沈括 D.郭守敬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6.上述材料,不能说明端午节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B.积淀的是深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D.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2.文史常识有哪些
范围很大的生 理【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食、眠、生、私、性、赌【人体十二脏】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消化系统七冲门】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肠及小肠·阑门、下极·魄门伦 理【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饮 食【五谷】稻、黍、稷、麦、豆【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四大著名淡水鱼】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白鱼【四大著名海产鱼】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墨鱼【上八珍】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蛟【中八珍】鱼翅、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裙边【下八珍】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代十大名厨】伊尹,为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为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 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
膳祖,为唐朝一代女名厨。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刘娘子,为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
宋五嫂,为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传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制。
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王小余,清代乾隆时名厨,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
袁枚《随园食单》有许多方面得力于王小余的见解。 古代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
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
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
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
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
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
选录自。
3.古代的基本文史常识
比如什么啊?范围很大的
生 理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食、眠、生、私、性、赌
【人体十二脏】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消化系统七冲门】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肠及小肠·阑门、下极·魄门
伦 理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饮 食
【五谷】稻、黍、稷、麦、豆
【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
【四大著名淡水鱼】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白鱼
【四大著名海产鱼】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墨鱼
【上八珍】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蛟
【中八珍】鱼翅、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裙边
【下八珍】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古代十大名厨】伊尹,为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为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
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
膳祖,为唐朝一代女名厨。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刘娘子,为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
宋五嫂,为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传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制。
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王小余,清代乾隆时名厨,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袁枚《随园食单》有许多方面得力于王小余的见解。
4.求历史的一些文史知识
一:二十五史;
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於《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120
4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25 新元史 民国 柯劭忞
历史
发音:lìshǐ
英语:history
释义: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例:地球的历史ㄧ人类的历史。
(二)过去的事。例:这件事早已成为历史。
(三)过去事实的记载。
(四)指历史学科。
(五)《历史》,书名。即《希腊波斯战争史》。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著。全书共九卷,前四卷主要追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吕底亚、西徐亚及希腊本土的历史,后五卷叙述希腊与波斯战争的起因和经过,止于公元前479年。书上杂有许多神话传说,不尽可信。但此书为欧洲第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5.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有哪些
春秋时期的管仲不仅以其思想成为众多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对象,而且他的日常言行也成为中国成语宝库中的经典,并世世代代影响着后人。
其中,“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词别有深意。下面就了解一下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吧。
古人不敢自称“我” 古人有很多第一人称的代词,譬如吾、余、予、我,但在社交场合或者是公共场合,真正自称为“我”、“吾”、“余”的,却是少之又少。在古代,公开自称“我”、“余”甚至会被大家讥为不懂礼仪。
据考证,至少从晋朝开始,各级官僚已经不习惯于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了,他们热衷于自称“下官”来显示自己的谦卑。唐人虽然旷达,但在相互交往之时依然羞于自称“我”,而是用略显青涩的“小生”来指代自己。
宋朝则再进一步,那时的官僚喜欢自称“卑职”,普通人则更愿意自称“晚生”。 不耻下问向谁问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去请教别人,开口就是“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只好不耻下问来了”。
明明是不懂,还要搬出来这个词,用错了也不知道。一个人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既然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别人,又何谈“不耻下问”呢?在交往中,千万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淑女”“美女”大不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所以称为君子的好配偶,当然是要符合“君子”的审美标准。
在古代,人们评价女子,讲究“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所以“窈窕淑女”不仅仅指的是貌美,更重要的是心美。
只有内外兼修,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才能成为君子的好配偶。社会发展了,美女多了,可是淑女少了。
美女变成一种大众资源,淑女倒成了濒危物种,实在可叹! “美轮美奂”房屋好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
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不能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切勿乱抛“橄榄枝” 有关“橄榄枝”的典故,出自《圣经·旧约·创世纪》的第八章。为了摸清洪水泛滥的情况,诺亚放出鸽子去试探。
当时世界上一片汪洋,鸽子无法落地,便又飞回方舟。七天以后,诺亚再次放飞了鸽子。
等到晚上,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还叼着一片橄榄叶,诺亚由此获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来,人们便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双方交战,一方求和,便可说“伸出橄榄枝” 。 “七月流火”非天热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诗中,七月并非公历七月,而是指农历。如果换算为公历,那就是相当于八九月份。
“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火星。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大火星则是恒星。
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心宿二。它是一颗着名的红巨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
“流”指的是西沉,就是向西边落下。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这颗红色的巨星就会落向夜空的西边,也就是把这种天象变化当作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问鼎没有拿第一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等特殊意义。
问鼎”的典故出《左传·宣公三年》,说的是楚庄王率军来到洛阳,在周天子眼皮底下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遭到王孙满的斥责。
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
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而代之的意思。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
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倒”的只能是“楣” 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 倒楣一词约于明末出现,当时科举成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虽然明朝已有相对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