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庸犯过哪些常识性错误
本人从小就喜欢看书,幼时尤喜武侠小说。
金庸是享誉海内外的大文豪,其作品影响之大,阅读人数之多,几乎没有人能与之比拟。他的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在初中即全部读之,好多章节到现在都能通篇背诵。
近日偶尔翻之,综合一些其他史料,发现其中有一些科技史方面很可笑的常识性错误,略记几笔供大家参考,我相信,这些微疵的败笔也不会损害金大侠的“内功”吧。 一、《倚天屠龙记》第十六回:“(张无忌)在矮树上摘了几枚不知名的果子,拿在手里,已闻到一阵甜香,咬了一口,更是鲜美绝伦,桃子无此爽脆,苹果无此香甜,而梨子则逊其三分滑腻。”
据史料记载:苹果原产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及南高加索一带,在元朝末年传入我国,当时只有在宫廷才能享用。张无忌当时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少年,绝不可能吃过苹果。
所以,张无忌不可能拿从未听说的“苹果”与“不知名的果子”相比较,当然更不会知道“苹果无此香甜”。 二、《神雕侠侣》第六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
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玉米亦非我国本土作物。
原产于美洲,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回来后才传入欧洲,辗转传进我国的时间大约在16世纪中期(现在对玉米最早的记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南宋末年的杨过想要在陕西的山坡上找到一片玉米地,简直是白日做梦。
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找得到的。三、《射雕英雄传》第一回:“(曲三)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
“杨铁心见一壶酒已喝完了,又要了一壶,三人只是痛骂秦桧。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蚕豆、一碟花生。”
“两人有时也仍去小酒店对饮几壶,那跛子曲三仍是烫上酒来,端来蚕豆、花生等下酒之物。” 作者在此很不经意地把蚕豆、花生、南瓜子写成寻常的下酒物,他不知道,其实这三种作物也都是舶来品。
蚕豆又名胡豆、寒豆、罗汉豆,大概在元朝时才由波斯传入中国,到明朝时才普遍种植。 花生、南瓜则是出自美洲的农作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在美洲之外的地区传播。
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蚕豆迟得多,大约1530年左右才传入中国,由沿海传入内陆地区又经过很长时间,直到乾隆末年花生还是筵席珍贵之物,寻常人很难吃到。 在这里,1199年的临安乡下一个穷乡偏壤的小店,跛子曲三居然能够摆出波斯和美洲的进口食品(蚕豆、花生)作为菜肴,郭啸天和杨铁心对这样匪夷所思、连当时皇上也没见过的新奇东西,竟然也毫不惊奇,按常理说二位大侠至少该对曲三大喝一声:“兀那跛子,你哪来的外国食品? 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成?” 四、《天龙八部》里也有这样一个情节:老英雄萧远山也给儿子萧峰捎带了若干花生作为下酒之物。
花生至少在四五百年后才传入中国,真不知北宋时的萧老英雄是从哪里搞来的。 五、《天龙八部》第十一回:“自此一路向东,又行了二十余日,段誉听着途人的口音,渐觉清雅绵软,菜肴中也没了辣椒。”
显然作者认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一带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却也和玉米、花生、南瓜、烟草等一样,是美洲农产品,明末才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辛香料不是辣椒,而主要是花椒。
并且辣椒最早也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放进菜肴中的时间更迟,据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朝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到了清朝道光以后。《天龙八部》小说写的是宋哲宗时代的事,所以段誉在一路东下时,不是菜肴里“也没了辣椒”,而是当地人从来就没见过辣椒, 当然更没吃过辣椒。
六、《天龙八部》中,段誉在苏州燕子坞还喝到了600年后才出现的碧螺春茶。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自古就是茶中珍品,传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采制历史。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巡抚以此茶进呈,康熙皇帝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才将之改名“碧螺春”。段誉喝的应该是“吓煞人香”,当时绝不会有“碧螺春”这个称法的。
七、《天龙八部》第二十四回“烛畔鬓云有旧盟”中写道:萧峰看不清楚,听她这么说,便过去推开窗子,亮光照进屋来,一瞥之下,不由得微微一颤,只见马夫人肩头、手臂、胸口、大腿,到处给人用刀子划成一条条伤口,伤口中竟密密麻麻的爬满了蚂蚁。 在此情节的前文中,作者交代了当时的季节:“炕中想是炭火烧得正旺,马夫人颈中扣子松开了,露出雪白的项颈,还露出了一条红缎子的抹胸边缘。
炕边点着的两枝蜡烛却是白色的,红红的烛火照在她红扑扑的脸颊上。屋外朔风大雪,斗室内却是融融春暖。”
无疑,当时正是寒冬。而蚂蚁可是冬眠的动物,阿紫显然是找不来蚂蚁的。
马夫人“伤口中竟密密麻麻的爬满了蚂蚁”,只能是作者的一厢情愿,此时的蚂蚁正冬眠于地层深处,想听也听不到阿紫的“指挥”。 八、《天龙八部》第二十六回“赤手屠熊搏虎”中写道:“匆匆数月,冬尽春来,阿紫每日以人参为粮,伤势颇有起色。
女真人在荒山野岭中挖得的人参,都是年深月久的上品,真。
2.金庸犯过哪些常识性错误
本人从小就喜欢看书,幼时尤喜武侠小说。
金庸是享誉海内外的大文豪,其作品影响之大,阅读人数之多,几乎没有人能与之比拟。他的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在初中即全部读之,好多章节到现在都能通篇背诵。
近日偶尔翻之,综合一些其他史料,发现其中有一些科技史方面很可笑的常识性错误,略记几笔供大家参考,我相信,这些微疵的败笔也不会损害金大侠的“内功”吧。 一、《倚天屠龙记》第十六回:“(张无忌)在矮树上摘了几枚不知名的果子,拿在手里,已闻到一阵甜香,咬了一口,更是鲜美绝伦,桃子无此爽脆,苹果无此香甜,而梨子则逊其三分滑腻。”
据史料记载:苹果原产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及南高加索一带,在元朝末年传入我国,当时只有在宫廷才能享用。张无忌当时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少年,绝不可能吃过苹果。
所以,张无忌不可能拿从未听说的“苹果”与“不知名的果子”相比较,当然更不会知道“苹果无此香甜”。 二、《神雕侠侣》第六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
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玉米亦非我国本土作物。
原产于美洲,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回来后才传入欧洲,辗转传进我国的时间大约在16世纪中期(现在对玉米最早的记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南宋末年的杨过想要在陕西的山坡上找到一片玉米地,简直是白日做梦。
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找得到的。三、《射雕英雄传》第一回:“(曲三)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
“杨铁心见一壶酒已喝完了,又要了一壶,三人只是痛骂秦桧。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蚕豆、一碟花生。”
“两人有时也仍去小酒店对饮几壶,那跛子曲三仍是烫上酒来,端来蚕豆、花生等下酒之物。” 作者在此很不经意地把蚕豆、花生、南瓜子写成寻常的下酒物,他不知道,其实这三种作物也都是舶来品。
蚕豆又名胡豆、寒豆、罗汉豆,大概在元朝时才由波斯传入中国,到明朝时才普遍种植。 花生、南瓜则是出自美洲的农作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在美洲之外的地区传播。
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蚕豆迟得多,大约1530年左右才传入中国,由沿海传入内陆地区又经过很长时间,直到乾隆末年花生还是筵席珍贵之物,寻常人很难吃到。 在这里,1199年的临安乡下一个穷乡偏壤的小店,跛子曲三居然能够摆出波斯和美洲的进口食品(蚕豆、花生)作为菜肴,郭啸天和杨铁心对这样匪夷所思、连当时皇上也没见过的新奇东西,竟然也毫不惊奇,按常理说二位大侠至少该对曲三大喝一声:“兀那跛子,你哪来的外国食品? 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成?” 四、《天龙八部》里也有这样一个情节:老英雄萧远山也给儿子萧峰捎带了若干花生作为下酒之物。
花生至少在四五百年后才传入中国,真不知北宋时的萧老英雄是从哪里搞来的。 五、《天龙八部》第十一回:“自此一路向东,又行了二十余日,段誉听着途人的口音,渐觉清雅绵软,菜肴中也没了辣椒。”
显然作者认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一带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却也和玉米、花生、南瓜、烟草等一样,是美洲农产品,明末才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辛香料不是辣椒,而主要是花椒。
并且辣椒最早也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放进菜肴中的时间更迟,据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朝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到了清朝道光以后。《天龙八部》小说写的是宋哲宗时代的事,所以段誉在一路东下时,不是菜肴里“也没了辣椒”,而是当地人从来就没见过辣椒, 当然更没吃过辣椒。
六、《天龙八部》中,段誉在苏州燕子坞还喝到了600年后才出现的碧螺春茶。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自古就是茶中珍品,传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采制历史。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巡抚以此茶进呈,康熙皇帝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才将之改名“碧螺春”。段誉喝的应该是“吓煞人香”,当时绝不会有“碧螺春”这个称法的。
七、《天龙八部》第二十四回“烛畔鬓云有旧盟”中写道:萧峰看不清楚,听她这么说,便过去推开窗子,亮光照进屋来,一瞥之下,不由得微微一颤,只见马夫人肩头、手臂、胸口、大腿,到处给人用刀子划成一条条伤口,伤口中竟密密麻麻的爬满了蚂蚁。 在此情节的前文中,作者交代了当时的季节:“炕中想是炭火烧得正旺,马夫人颈中扣子松开了,露出雪白的项颈,还露出了一条红缎子的抹胸边缘。
炕边点着的两枝蜡烛却是白色的,红红的烛火照在她红扑扑的脸颊上。屋外朔风大雪,斗室内却是融融春暖。”
无疑,当时正是寒冬。而蚂蚁可是冬眠的动物,阿紫显然是找不来蚂蚁的。
马夫人“伤口中竟密密麻麻的爬满了蚂蚁”,只能是作者的一厢情愿,此时的蚂蚁正冬眠于地层深处,想听也听不到阿紫的“指挥”。 八、《天龙八部》第二十六回“赤手屠熊搏虎”中写道:“匆匆数月,冬尽春来,阿紫每日以人参为粮,伤势颇有起色。
女真人在荒山野岭中挖得的人参,都是年深月久的上品,真。
3.请列举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错误
错误太多了!!~~~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 是专门写他小说里的错误的
还记得这么几个
<;射雕>;中有一端描写黄蓉给洪七公做有关西红柿的菜 但是西红柿是"爱情苹果" 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不敢食用它 我国应该是在明朝时才从外引进的
<;连城诀>;中有关大雪封山半年多的描写 有悖气象常识
本人最不理解的就是但凡武林中人都不工作 没有工资 行走江湖的钱是哪来的? 前一阵子看深圳卫视的<;二月河论战金庸> 2月河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说"金先生真是个天才,郭靖黄蓉游山玩水钱是哪来的,又没有人给开工资" 金庸笑着回答"照凌先生所说,天才也是一塌糊涂的喽" 他自己也无法解释
其实看小说就是看看文学性 思想性 我这样的泛泛之辈看情节有趣就可以了 没必要太认真的追究其中的细节~~~
4.四大名著中有哪些常识性错误
作为明清小说代表作的四大名著,是“中国小说史的顶峰。
四大名著的缔将多为饱学强记的博闻宿儒,于经、史、子、集,触目成诵。无论讲史证道,还是劝世言情,自然笔下生花,展促裕如。
可是,检阅章回,细审文字,四大名著的行行珠玑之间,往往也迸出几个所谓“常识性的错误”。 刘禅有两个生母?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史特征尤其鲜明的小说,在沿革建置甚至皇室世系的大要上,居然也不很在意。
比如,在研究《三国演义》的主演刘备的家世时,再睿智的考据家也无法就刘皇叔的后妃、太子在正史著述中比勘明白。 首先,与史德有声的陈寿《三国志》就有明显的抵牾。
关于刘备的皇子,《三国志》的《蜀书·先主刘备传》里明确地交代:“章武元年(221年)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而《三国演义》在第三十四回《刘皇叔跃马过檀溪》中却说:“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刘禅。”“甩龙”刘禅能有两个生母? 《三国志》的《蜀书》在记载蜀国的后妃时,没有相关糜夫人的记录,但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里,糜夫人居然有了一个明确的皇后的名分:“尊皇后吴氏为皇太后,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糜夫人亦追谥为皇后。”
关圣人能预知300年后的地名? “海州”,始现于东魏武定七年(549年),三国时代(220年-265年)绝无海州这个地名,“与世寡合”的才子罗贯中硬是要从那位义胆千秋的大刀关云长的嘴里吐出“海州”这两个字来--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里,关云长对张飞说:“我在海州路上驻扎,探得消息,故来至此。”关圣人能预知300年后的地名? 侯宝林说相声,为了调侃,硬要“关公战秦琼”,这不,早在明初面世的《三国演义》的白纸黑字里,大刀关公自己就想着“战秦琼”。
20世纪的故事里,不过是关云长的故伎重演而已。 《宋史》记录张叔夜在海州知州的任上指挥水战,招安宋江。
施耐庵却一定要把战场搬到山东,将一顶与张叔夜毫不相干的“济州太守”的乌纱硬套在张叔夜的头上。 唐僧“数典忘祖”?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代开国时“贞观之治”为历史背景的小说,作者却常常提到明代的职官和机构设置--兵马司、锦衣卫、司礼监……在交代男1号唐僧的家世时,甚至指鹿为马,张冠李戴。
《西游记》说,唐僧父亲陈光蕊是“贞观己巳”年的状元,可是,贞观纪年中根本就没有“己巳”这一年。 殷开山,实有其人,正史有传。
“新、旧唐书”、《通鉴》、《通典》,皆有详略不同的记载,他从未做过丞相。可是,在被视为名著的通行本《西游记》之祖本里,唐僧的外公殷开山在长安城中居然建有一栋豪奢的丞相府。
众所周知,唐僧的故里在今河南偃师的陈留,我曾专程造访过唐僧的故宅遗址,然而《西游记》里的唐僧在自报家门时,居然处处数典忘祖:“父是海州陈状元。” 颜真卿也“穿越”? 被誉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之终结”的《红楼梦》,在结束语里慷慨陈词:“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将历史和小说的边缘剥离得尤为直白:“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笑道:‘果然是贾雨村言了……既是假语村言……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以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被列作十大名著之一的《镜花缘》,作者是个善于“繁征博引、包括靡遗”,“于学无所不窥”的学者,备受乾嘉学风的熏沐。小说史家王韬甚至指说李汝珍的《镜花缘》是“兼才人、学人之能事”,就学术功底而言,堪称稗坛上的绝无仅有。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被鲁迅誉为“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力作,也会有关公战秦琼之嫌。例如,第七十二回《古桐台五美抚瑶琴白术亭八女写春扇》中,作者借彩云之口,夸耀“紫绡姐姐府上的多宝塔”碑版。
颜真卿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进士,武则天时代哪来的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帖? 难怪,李汝珍在《镜花缘》的终卷大发叹喟:“嗟乎!小说家言,何关轻重!” 难怪,小说批评家叶昼说,《西游记》可以有举不胜举的“扯淡”和“说家荒唐”。 难怪,小说家最杰出的代表、稗圣曹雪芹会在开篇卷首就宣告看客:石头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5.金庸小说里有哪些历史错误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不为人知的七大历史错误 《天龙八部》中的七大历史谬误 错误一:完颜阿骨打的年龄? 《天龙八部》里面,萧峰在女真部找人参,与完颜阿骨打结拜为兄弟!然后有因为女真人与契丹人的冲突,结实辽道宗耶律洪基,帮助耶律洪基平定耶律重元之乱!《天龙八部》中的七大历史谬误看一下时间,突然发现这是一个严重的BUG。
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 公元1063年,辽国发生耶律重元之乱,此时女真的完颜阿骨打还没出世,还要到1068年才出世呢,萧峰和一个还需要5-6年才出世的鬼魂结拜兄弟? 错误二:辽国在宋辽边境“打草谷”? 这是一个典型的黑宋,黑辽的无耻谎言! 早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代,就因为灭亡后晋后在中原“打草谷”而激发中原人民的反抗,导致狼狈退回辽国。辽景宗中兴辽国以后,已经早就不搞“打草谷”的事了宋辽1005年签定盟约后,明确规定、“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也是1005年以后,辽国的军队再也没有侵入过宋朝的土地,直到灭亡也没有! 错误三:耶律洪基 想举兵侵犯宋朝?这又是一个完全的谎言 在辽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是最仰慕宋朝的,一个是辽圣宗,一个则是辽道宗耶律洪基,当宋仁宗去世,宋朝使者向辽国报丧的时候,耶律洪基哭着手执宋使的手说“四十二年未识兵戈耶!”甚至最出名的说耶律洪基那句:“愿来世生为宋人!”的话。 耶律洪基根本不可能大举率兵攻宋。
错误四:辽军主力南侵,走雁门关作为主攻方向? 天啊,金老头完全没军事常识。 宋辽作战,辽军的主攻方向一般是河北路,也就是华北平原一带,不会走太行山以西,而是把主战场选择在太行山以东,因为太行山以东的地形是平原,有利于辽国骑兵的优势,不利于北宋步兵。
把骑兵的主攻方向选择走雁门关,也就是太行山以西的河东路,这是最愚蠢的办法。宋辽25年战争,除了公元980年,辽军为了报复北宋进攻,打过一次雁门关,吃了亏以外,就再也没有哪场大战把主战场选择在雁门关,甚至根本就不去雁门关! 错误五:吐蕃有那么牛吗? 宋朝时代,吐蕃人牛过一次,是真宗时代,西北吐蕃向宋朝挑衅,结果被宋军名将曹玮在三都谷一战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打的吐蕃人从此怕了宋朝。三都谷一战,宋军以阵亡67人的代价,打死吐蕃上万人,缴获牛羊三万多,从此吐蕃人对宋朝胆寒。
在宋朝时代,宋朝和大理的关系不错,大理属于宋朝的小弟兼藩属,吐蕃人被宋朝狠狠的K过一顿之后,还敢向大理以武力威胁?实在是荒唐的笑话。与宋朝接壤的青唐吐蕃,小心的恭顺着宋朝,但是在后来,宋朝还是以武力占领了吐蕃2000多里的土地。
宋朝时代的吐蕃敢对宋朝调皮?宋朝十分之一的禁军就可以把吐蕃人打回去放羊! 错误六:少林七十二绝技可以提升辽国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北宋有灭亡的危险?这是最无耻荒唐的 少林七十二绝迹这么牛逼,也没看见少林高僧用七十二绝技取过人的性命,真有这么厉害,少林寺直接把七十二绝技传授给宋朝军队,然后写一部假的送辽国武士,不就什么都不用怕了?以至少林方丈忙忙带那么多人去雁门关冒险?辽国军队的厉害,在于骑兵,在于几十万骑兵,如果没有这几十万骑兵,你让辽国军队不用骑兵,只用步兵和宋军较量,看辽国军队可以坚持10年不被干掉吗?正因为有这几十万骑兵,宋辽才打成了平手,没有这几十万骑兵,辽军哪是宋军的对手? 错误七:宋朝与辽国的战争,打一仗败一仗,丧师割地。 宋朝与辽国打了25年,割让过什么地方了?至于丧师?辽军没死伤?宋辽25年战争,单是伤亡人数上看,宋辽差不多。
宋军杀敌不下20万以上。澶渊之盟时明确表示“不给一寸土地!”。
6.金庸小说里有哪些败笔
楼上说的皆为枝节问题,不足以成为败笔。倒是《天龙八部》,由于金庸在写作过程中临时出外度假,而小说连载又不能停,遂交由倪匡代笔,造成全书构思被打乱,情节变得荒唐可笑,很多地方无法自圆其说。比如按照金庸原意,想必所谓天龙八部,在小说中应有一一对应的人物,而如今面目全非,成了一盘散沙。再有所谓天山童姥返老还童的情节,明显是于理不合的设想,断不会出自金庸这种大家手笔。其他包括慕容复武功之差,难与“北乔峰,南慕容”之传言相符,而慕容家绝学只剩“借力打力”的内容、游坦之变成“铁面人”等等也未必是金庸本意。当然,那时金庸也没想到后来自己一生成就就在武侠小说领域,否则也不会如此轻率地所托非人了。
另外,《神雕侠侣》一书因为写作时金庸的状况不佳,所以文思枯竭,败笔虽不多,但精彩之处也乏善可陈,其中杨过与达尔巴一战如同儿戏,可以列为败笔。
7.金庸的小说里有哪些bug
深究的话其实很多,比如:《倚天屠龙记》第16回:“(张无忌)在矮树上摘了几枚不知名的果子,拿在手里,已闻到一阵甜香,咬了一口,更是鲜美绝伦,桃子无此爽脆,苹果无此香甜,而梨子则逊其三分滑腻。”
苹果原产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及南高加索一带,传入我国在元朝末年,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张无忌其时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绝不可能吃过。
何况“苹果”这一名称,更是直到明朝以后才有的。所以,张无忌不可能拿从未听说的“苹果”与“不知名的果子”相比较,更不会知道“苹果无此香甜”。
《笑傲江湖》第2回:“那农妇从屋中出来,拿着四枝煮熟的玉米棒子,交在他手里。” 还有《神雕侠侣》第6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
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玉米亦非我国本土作物,也是舶来品。
玉米原产美洲,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回来后才传入欧洲,辗转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估计也在16世纪中期(现在对玉米最早的记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肃《平凉府志》,当时叫“番麦”)。 南宋末年的杨过想要在陕西的山坡上找到一片玉米地,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
《射雕英雄传》第1回:“(曲三)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杨铁心见一壶酒已喝完了,又要了一壶,三人只是痛骂秦桧。
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蚕豆、一碟花生。”“两人有时也仍去小酒店对饮几壶,那跛子曲三仍是烫上酒来,端来蚕豆、花生等下酒之物。”
金庸在此把蚕豆、花生、南瓜子写成寻常的下酒物,但这三种作物也都是中国本土所无而很迟才由国外传入的。蚕豆大概在元朝时才由波斯传入中国,到明朝时才普遍种植。
花生、南瓜则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在美洲之外的地区传播。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蚕豆迟得多,大约1530年代传入中国,由沿海传入内陆地区的速度很慢,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稀见的筵席食品。
《射雕英雄传》中一部非常有名的秘籍叫《武穆遗书》。但与此相关的内容,大都经不起推敲。
据说岳飞写了一部“破金要决”,韩世忠见到后美其名曰“武穆遗书”。但真实历史上,韩世忠死于1151年,而岳飞在1178年才得谥号武穆。
金庸先生最初在《射雕》结尾处,写郭靖帮助吕文焕守襄阳。成吉思汗死后七、八年。
宋、蒙联军才共同灭金的。金灭亡后,蒙古才开始试图进攻南宋的。
但在金庸先生笔下,成吉思汗活着的时候,蒙古大军就已开始大举进攻南宋了。后来,也许有人给金庸先生指出了这种常识性错误,所以金庸先生在新版《射雕》删改了这一情节。
《碧血剑》里的金蛇郎君——夏君宜,他本来早就在浙江被温氏兄弟挑断了手筋、脚筋,成了一个废人,那他一个人是怎样千里迢迢去到了陕西华山,又是怎样爬到很高很陡的悬崖上钻进山洞里把金蛇剑深深地插入岩壁还设置了那么多厉害的机关的?还有《射雕英雄传》中许多人物的年龄都经不起推敲,这也是公认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