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文学常识诗经起源,分类诗经六义及其解释诗经再文学史上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中国最古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到三千年左右,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到春秋,流传下来的诗,据说有三千多首,后来经过孔子删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了方便,就称它「诗三百」.诗的内容包括: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雅(二雅:大雅、小雅),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至于现在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兹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2.诗经中的六义
诗经中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体裁;赋,比,兴是表达方式.
“兴”是情绪,高兴的事自己自由发挥;悲哀的事也自由发挥;最有名的,像大家熟悉的文天祥(南宋)《过零丁洋》七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也就是“兴”。他在挽救自己的国家,挽救那个时代,而遭遇敌人痛苦打击时,无限的情感,无限的感慨。这也就是真的牢骚,心里郁闷的发泄,就是“兴”。
是三种形式“赋、比、兴”中的一种,由事而发挥,互相交融
3.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推荐于 2017-10-3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4.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中的诗歌,可以确定具体写作年代的不多。
大致地说,《颂》和《雅》产生年代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时期;《国风》除《豳风》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
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
“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
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
5.有关“六诗”和“六义”的知识
六诗、六义理论是晚唐五代诗格中讨论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晚唐五代诗格中具有特色的诗歌理论。它不是对传统的六诗、六义理论的简单沿袭,而是对传统理论的改造和发展,从而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一.六诗、六义不同论
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齐己的《风骚旨格》中。《风骚旨格》既有“六诗”条,又有“诗有六义”条:
六诗
一曰大雅。诗云:“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二曰小雅。诗云:“天流皓月色,池散芰荷香。”
三曰正风。诗云:“都来消帝力,全不用兵防。”
四曰变风。诗云:“当道冷云和不得,满郊芳草即成空。”
五曰变大雅。诗云:“蝉离楚树鸣犹少,叶到嵩山落更多。”
六曰变小雅。诗云:“寒禽黏古树,积雪占苍苔。”
诗有六义
一曰风。诗云:“高齐日月方为道,动合乾坤始是心。”
二曰赋。诗云:“风和日暖方开眼,雨润烟浓不举头。”
三曰比。诗云:“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
四曰兴。诗云:“水谙彭泽阔,山忆武陵深。”
五曰雅。诗云:“卷帘当白昼,移榻对青山。”又云:“远道擎空钵,深山踏落花。”
六曰颂。诗云:“君恩到铜柱,蛮款入交州。”
传统的六诗理论早见于《周礼》,是太师用以教授学生的教材;六义则是汉代经生对《诗经》特点的总结。然从汉代开始,六诗、六义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就已经变得模糊起来,郑玄对《周礼》六诗的解释,其实是受到《诗经》六义概念的影响,并在实际上是以《毛诗》的风雅正变及美刺来解释《周礼》中六诗的概念的。郑玄的这一思想直接影响到孔颖达。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故诗有六义焉……”句下的注解中直接将《周礼》的六诗和《毛诗序》的六义当成意义相同的两个概念予以阐释。孔颖达以为,《周礼
6.《诗经》“六义”有哪些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7.关于“六诗”和“六义”的知识
六诗说: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诗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