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道德和经济基础发展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自古就是中西方法学所探讨的热点,围绕着两者之间的关系,西方法学诞生了许多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自然法和分析法为代表,而在中国的法律进化中,主要表现在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儒家的道德精神直接体现在法律中。
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正确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各国的立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必须先理解道德的含义。笼统的说,一提起道德,人们毫无疑问的会将它与善良,美丽,正义,光荣等联系起来,和法律一样,也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社会风俗,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实行。
所以将道德理解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根源于风俗和习惯,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之间主要靠风俗习惯调整的,从食物分配到婚姻缔结,都体现了风俗习惯的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社会关系愈变得复杂,单纯的靠风俗和习惯已不可能完全调整,因此道德便产生了,所以道德的产生并不是抽象的来源于人们的内心,更不是来源于宗教神学,而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哲学上将道德划入上层建筑,是维护本阶级经济基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习惯风俗和道德去调整全部的社会关系已不可能,社会需要更有力,更广泛的标准和规范去调整,法律便应运产生。
法律的出现,并不是意味着社会关系的调整不再依靠道德,法律在调整方式,调整范围上也有着局限性,道德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法律与道德彼此都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道德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与其内容和特征是分不开的。单从其内容上讲,道德具有价值性。
价值,即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这是道德最高层次的内容,也是评价人们意愿和行为分得最高标准[1]。西方法学中,自然法学派以价值分析的方法研究法律,探寻法律时,便更多的将其与道德联系起来,可见道德对法律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道德与习惯的重要区别,看二者是否有价值评价的作用。
道德除有价值性以外,还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比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所表达的北美资产阶级对英国统治的道德批判,共产党宣言所表达的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批评等,都深刻地体现了不同阶级道德对立。
第二,道德具有物质制约性,前面提到道德的产生和物质基础是分不开的,它是由社会物质基础决定的,物质基础的变更与发展,道德的性质与内容也相应发展和变更。第三,道德具有共同性,主要体现其内容上,因为道德所具有的正义,善良,美丽等内容符合人们的价值观,能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比如,尊重人的尊严与平等,保护环境,互相尊重,拾金不昧,互相帮助等,随着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交往日益密切,道德的共同性也会更加的集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意识,中国法律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儒家化的过程,因此,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也就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因此儒家思想中“德主刑辅”的观念也就体现在中国后世的法律中。例如,孔子认为,好的法律体现一种仁爱精神,另外,它必须起到维护孝道的作用,他所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是对抗当时株连亲属的非人道法律原则的,强调了血缘亲情及孝道的价值。
汉律?中的“亲亲得相首匿”的规定,即把“父为子隐”的道德法律化。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
(?荀子·修身?)。礼,就是道德,意思是说,不合乎礼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也就是说真正的法律必须体现一种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就是“礼”,因此中国封建法制便是一种礼法。
在西方,不同于中国。中国是农业大国,能够自给自足,然而西方民族众多,彼此相邻,各国联系主要靠商业,西方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因此调整商品经济领域的私法便十分发达。
人们更希望能够在一个自由,平等,公平的环境下自由生活,因此,具有自由,平等,公平精神的道德便推动了法律向这一方向进化。例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说:在不公平竞争中,近年来由法院和立法机构所进行的一些改革,必须归因于道德感的增强和提升,以及由此而盛行的这样一种观念,即商业社会必须依靠比道德谴责更为有效的保护手段才能抵制某些应受指责的毫无道德的商业行为。
此外,在欺诈性广告领域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2]。他认为,一些商业道德是应该赋予法律强制力的。
一个最基本的民法原则或商法原则,将一种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因此,从西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看,西方的法律进化是成功的,至今为许多东方国家所借鉴。 前面,我们谈论到中西方法律与道德关系不同的发展模式,那么法律与道德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表现在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即目的相同,法律与道德同时作为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历史性,它们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其次,法律与道德在功能上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精神文明范畴,都是。
2.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中中5w法是指
5W分析法:是用五个“WHAT”来思考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职业生涯规划的5个具体问题。如果你能够成功解答出这五个问题,你就有了最后的答案。
Who are you
是指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清醒的认识。
What do you can
是指对自己要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样的职业和什么样的生活。
What can you do
是指要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或者哪些方面可能有发展的潜力。这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量,个人职业的定位必须以自身的实力、能力作为根基,而职业发展空间则取决于自身潜力的大小。
What can support you
主要是指周围环境资源的支持,这种支持将有助于你的自我发展。你可以通过主观客观因素的深入调查,做可行性分析,这些分析既包括经济发展、政策、制度、职业空间、社会企业发展等客观因素,也包括朋友关系、社会人脉等主观因素。
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
是确立自己的最终职业目标。当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建立在前四个问题的基础之上的。
3.法律和道德的性质一样吗
这不能三言两语,有一文:
法律与道德的概念与本质
(一)法律的概念及本质
所谓法律,就是指归根结底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主要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阶层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通过规定权利、义务设定权力、职责以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法学概念所作的狭义定义。由此定义出发,法律的本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律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强制性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法律制定者在制定法律,体现其意志的时候,必须在考虑自身意图的同时,也考虑法律实践的外在环境和社会条件。因此,法律首先表现为一种意志,其次是一种阶级和国家的意志。再次,法律不仅是各种意志斗争的产物,同时也是各种意志妥协的产物。
第二,法律体现为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意志,同时也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法律作为特定社会集团的意志而不是社会集团中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该社会集团中所有个别成员意志的总和,而是该社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来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同时,也并不意味着作为一国法律整体的国家意志不对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加以承认和保护。相反,法律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承认和支持,单纯的意志强制是不可能使法律发挥有效作用的。因此,法律不仅确认和保护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包括维护一般的社会安全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等。
第三,法律所体现的意志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法律在本质上受制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深刻揭示了法律的物质制约性。法律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内容由其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这意味着任何特定社会阶层的法律都必须在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内制定法律,试图跳出客观物质条件和时代限制而制定法律,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如果试图使法律脱离其社会基础,而仅仅将法律看作是统治者的一时灵感,就会“经常发现法律在世界的‘硬绷绷的东西’上碰得头破血流”。因此,物质制约性是法律本质中的最根本属性。
(二)道德的概念及本质
所谓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它以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为特点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行为,因此,它是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行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评价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德本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4.你对经济常识这门课程有何建议
1、考中文导游需要准备的资料:政策与法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
考试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笔试,第二阶段是面试,他们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笔试:只考政策与法规、导游基础知识两科,一般只要平均分考到60分以上,就可以通过了。根据各个不同省份的要求也许略有出入。
即使你不是学旅游专业的,也从来没有接触过旅游业,也不用太着急,只需要把两本教材背熟就肯定可以过关,也就是说,死记硬背是可以过关的。 2、政策与法规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比较难考的,因为他考的是死的,法律法规比较枯燥,需要较好的记心。
去年政策法规与道德规范合二为一,但道德规范只占了很少一部分,而且涉及到的内容也很简单,只要把大的提纲背出就能应付了。政策法规主要考题一般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和案例分析几大类。
选择题一般占50分,所以对书本熟的话,在选择题拿下大部分分数,后面就轻松了。案例分析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和总结能力,要看清题目,符合哪条法律法规,不要用一般人的眼光来评判是非,就算你说的再有理,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一切等于零。
评卷老师是不会与你产生共鸣的。 3、导游基础知识分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所谓地方,就是你所在的省份),为一份考卷,各占50分,你不必找其它书来扩充你的景点知识,前面说过,死记硬背是可以过关的,书本上的知识占了95%,考试第一,兴趣第二,无论如何你是来考证的,先拿到证在谈其它的吧,纵然你满腹经文,才高八斗,连证都没有,凭什么去带团赚钱啊,现在旅行社不缺中文导游,导游多的是,旅游局又查得严,完全没必要用一个无证导游带团的。
前几年另当别论。 4、导游基础知识考试题型,一般为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
还有5分是时事题,考你是否关心国家大事,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为了这5分专门买时事题来看,你只需要多看看报纸,遇到对旅游有关的大事留个心就够了,这玩意还真没法准备,还不如把时间花在背书上,多拿几分。填空题占50分,很可观的,只要你确实用了心背,这里拿40分应该是没问题的。
5、以上两科请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来准备,现在老师出题一般不会超出考试大纲,不象以前,出很多非常偏非常难的题目,考试大纲里对每一章都有详细的要求,有的要点是了解、有的要求熟悉、有的则要求掌握,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哪些是重点了吧。 6、在笔试过关以后,你就可以全力准备口试了,口试一般有三位主考官,他们会分别对你提2到4个问题,有的会提更多,回答问题固然很重要,但最主要的是你的导游词讲解,这是重中之重,一般说来,只要你在导游讲解过程中,作到普通话标准流利,讲解不停顿,那基本上可以恭喜你顺利过关了,在这里,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7、导游词一般准备5至7分钟为宜(具体时间最好自己确定一下),不要太长,因为口试时间只有15分钟,还得留时间给老师提问,所以准备导游词的时候,一定要自己看着表进行多次练习,练习时要注意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面部略带微笑,这就是考试时需要的,看表练习当然是为了考试时能把握时间,如果太长或太短,快做修改吧,不要认为这句话或那段典故经典,舍不得删,老师一天要面对几百个考生, 8、考试时还应注意:一般考场里只有一位考生,待其考完后,才到下一个,所以进门前一定要轻轻叩门,表示对老师的尊重,进去后应问候考官,面对考官时要谦虚有理,落落大方。 9、主考官提问的问题包括导游实务和景点知识,你主要把导游实务的内容答出来,就没什么问题了,因为导游实务是有书可查,而景点知识很多则不可琢磨,难以复习,只能尽可能多看有关的书,但建议还是把主要景点常识看熟,太偏的答不出也不会太丢脸。
此外准备一下欢迎辞和欢送辞是很重要的,老师抽的机率比较高。 10、回答完问题后,老师会分别对你打分,然后当众宣布你的最后成绩。
11、考外语导游证需要在考中文导游的基础上加试你所考的语种,口试当然也是你报考的语种。 12、报名后一般都有考试培训,以往都是强制参加的,具体说是强制交费,今年是否强制就不知道了,培训课还是有点用,特别对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旅游业的朋友来说,可以让他们对旅游业有个初步的认识,一般还会安排几次特级导游讲课,他们的经验是很值得学习的,当然,只要你是背书的料,不参加培训一样可以过关,毕竟是考死记硬背的东西占了绝大多数。
13、2003年全国导游证资格考试的时间大概安。
5.
《综合基础知识》考试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主要考察应试者所掌握的法律基础知识、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科技基础知识、公民道德建设和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
《综合基础知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题型为单向选择题、多向选择题、是非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试题中法律、应用文写作、科技基础、公民道德建设、时事政治各部分所占比例约为30%、25%、25%、10%、10%。
第一部分 法律基础知识
1、法学概论:①.法的一般原理;②.法的创制;③.法的实施。
2、宪法:①.宪法的含义和产生与发展;②.国家性质;③.政权组织形式;④.国家结构形式;⑤.经济制度和两个文明建设.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⑦.国家机构。
3、民法:①.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②.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③.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④.物权与所有权;⑤.债权;⑥.侵权行为;⑦.知识产权;⑧.诉讼时效。
第二部分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1、应用文基础知识:①. 应用文概述; ②.应用文特点; ③.应用文的作用; ④.应用文分类、撰写; ⑤.公文的一般文体与结构;
2、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①.规范性公文的撰写;②.常用的几种公文撰写:如决定、报告、请示、通知、通报、函等;③.常见几种行政事务应用文的撰写:如:计划、总结、简报、述职报告等。
第三部分 科技基础知识
这一部分测试应试者对国内和当今世界的科技动态和科技信息的常识性了解情况。测试内容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物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空间技术、农业高科技技术的基本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应试者应当了解上述新科学技术的核心研究内容与特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领域内的重大科技成果、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
1、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2、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3、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
4、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5、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四部分 时事政治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时事政治的了解,考试内容涉及近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
试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其中,客观题部分采用2B铅笔填涂答案,主观题部分采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本科目考试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综合基础知识考试我觉得最好是看书+做真题结合,书一定要看熟,记得住内容,特别是应用文那部分,考的几率较大而且容易混淆。买真题,保证把真题做完,找到题感,能背的题和答案更好。最后就是时事的分,建议你考前一个月内每天看新闻联播,对领导人会见以及国内重要事件记清楚。这样的话我想综合基础知识应该能考70分以上。
6.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1)了解旬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面(板书)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学习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家经济概况,明确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经济常识是讲述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基本知识的课程.因此,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我们明确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能够使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懂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能够使我们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光明前景,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立志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2)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板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之中,人的一生都始终在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要扮演劳动者的角色,人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经济活动之外,也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经济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具有经济头脑,必须具有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中学生今天学习和掌握经济知识,培养经济头脑,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明天就有可能在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中游刃有余.
(3)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方部分最后一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什么学习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增加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不可缺少的要至少.在经济常识教材的各课中,都分别讲述了有关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内容.如:作为未来的劳动者,经营者,投资者,纳税人和消费者,应该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经济生活中哪些是应该做,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不允许做的;怎样学习用法律的观点去判断是非,用法律的规定来维护自己的合权益,用法律的规范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学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中学生增加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来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另外,在经济常识教材的各课中,还分别讲述了市场道德的内容.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这些内容将有助于中学生懂得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行事之前应该衡量一下自己的做法和行为是否符合市场道德准则,学生自觉地依据职业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以上我们分析了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经济常识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希望同学们在理解"学习经济常识意义"的基础上,学好高一经济常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