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常识

2022-11-11 综合 86阅读 投稿:猫姨

1.回族常识

回族群众在饮食、服饰、丧葬等方面有这样一些风俗习惯。

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

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

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回族(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禁食猪、血液、自死动物等不洁之物和酒,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即非经阿訇屠宰的动物、禽类)。

其中禁食猪为最严格。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瓣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象血一样红等。

服饰。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黑坎肩;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农村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

إ丧葬。普遍实行土葬、速葬、简葬(或称薄葬)。

回族称死亡为“归真”。一般在三日内即行埋葬。

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回族人民很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他们尤其重视水源卫生。来源于网络。

2.回族文化知识

回族的共同语言是汉语,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 ,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 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 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 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 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 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 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 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体验一个民族,简单了解也许还不是很够,如果可以亲自去看看就好了。

朋友若水

3.回族的知识

影响回族的新教和老教,与阿拉伯、波斯等民族的逊尼派、什叶派不同,回族中的穆斯林(穆斯林:即伊斯兰教信仰者)总得来说属逊尼派,但由于民族形成历史的原因,在一些方面也深受什叶派的影响,这也是回族中的穆斯林的特点。

不只是回族,其他中国民族内的穆斯林基本上都是逊尼派,只有新疆的一部分塔吉克族和少数维吾尔族属什叶派。中国穆斯林的老教通常指得是“格迪穆”(尊古),而清代以后相继产生的各个派别都为新教。

而且中国穆斯林的新老之分有一个特点,即——新教不新,老教不老。 回族中的伊斯兰教信仰者(即穆斯林)原先都为“格迪穆”(遵古)。

到了清代这一局面被打破,当时朝觐归来者在西北地区开始传播苏非派学说,兴起了“门宦”制度。同时“伊赫瓦尼”教派与汉学派“西道堂”兴起,形成了三大派别(格迪穆、伊赫瓦尼、西道堂。

当代也有说四大派别,即加上“赛莱菲耶”)与四大门宦(哲赫忍耶、尕德忍耶、虎夫耶、库布忍耶)的新格局。从广义上来讲,除“格迪穆”为老教,不主张盲目对外传播外,其他派别、门宦均为新教(侯都思),而且新派多极力主张对外传播,并刻意淡化甚至混淆宗教与民族观念。

格迪穆:“格迪穆”阿拉伯语为意为“古老”、“遵古”,一般则称为“老教”、“老派”或“遵古派”、“古教”、“古行”,表现出了其正统性和长期发展的历史,区别于其他教派。“格迪穆”在中国的历史最悠久,主张今生与后世并重,对教派关系主张中庸、调和,看待问题也比较宽容、灵活和顾全大局,反对标新立异,坚持按老规矩办事,同时又不干预其他教派的事务,具有适应性和宽厚性,可谓老教不老。

回族人遵从“格迪穆”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长期不衰,凡有回族居住的城乡,都有格迪穆的遵循者,约占回族总人口的90%以上。历史各代,涌现出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信仰、对民族突出贡献的各界名人非常多(基本都是)。

在清代以前,只要是信仰伊斯兰教或者遵循由此而转化成的风俗习惯的回族,在涉及宗教的仪式上几乎全部遵从“格迪穆”。由于历史的经历和所处环境等原因,“格迪穆”不主张对外盲目、积极的传教(或传派),这样也就避免了与外界产生冲突和矛盾,是维护回族乃至中国穆斯林地位骨干力量。

因此,往往会成为其他新派别为了扩张各派势力而争相蚕食和攻击的主要目标。 虎夫耶:意“低声”,即低声念诵“迪克尔”(赞颂词),故又称其为“低念派”。

由清朝时期(约1672年)的宗教领袖阿帕克和卓(维吾尔族白山派首领)、马来迟(民族不详)二人创立和传授的。虎非耶的教职人员主要有穆勒什德、海里凡和穆勒提,穆勒什德是教主,又被称为“太爷”,他被教徒视为圣徒,他死后所修的墓地就成为宗教活动场所;海里凡是相当于长老的品级,被称为“老人家”;穆勒提是指学习道乘修功的门徒。

另外还有下属的阿訇和“满拉”,实行教主集权制,后演变为教主家族世袭制。下属若干教坊联结为一个教区,由教主指派海里凡主持教务;各教坊长由教主委任,不由教民推选聘请,他们只在清真寺进行教乘功课。

“迪克尔”一般是由首领秘密向他人传授。念诵时把“安拉乎”分成三个音节,并在身上选三个穴位,按音节在穴位上运气,做出不同的动作。

在这一门宦支系较多,约有20余个,如华寺、毕家场、鲜门、胡门、刘门、洪门、疯门、丁门、法门、通贵、灵明堂、文泉堂、穆夫提、凉州庄、碱沟井、高赵家、临洮、北庄、崖头、撒拉教等,但各个支系之间,并无统辖、隶属关系,du/l i传教和行使教权。虎夫耶主要分布于西北甘、宁、青、新等地。

哲赫林耶:意为“公开的”、“高扬的”,在道乘功修中主张高声朗诵“迪克尔”(赞颂词)而得名。故又称为“高赞派”、“高声派”。

哲赫林耶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清乾隆年),由该派第一辈教主马明心创立。马明心(1719—1781年),道号“维嘎耶图拉”(民族不详)。

他祖籍甘肃武都,幼年随叔父前往麦加朝觐,路遇也门苏菲派道堂教主伊本·辛尼,被收为徒。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回国,带回经籍,创建哲赫林耶门宦,先后在青海、甘肃、宁夏、云南等地各族(包括部分藏、汉等民族)中宣传其主张,信徒日众,形成中国一门宦教派,哲合林耶有5个支系,分别为板桥、沙沟、南川、北山、新店子,虽同为哲合林耶门宦,但相对du/l i。

哲赫林耶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一带。 嘎德林耶:意为“大能”,也是苏非派的一个较大的教团,约创建于1673年。

这个门宦包括大拱北、香源堂、阿门、祁门、韭菜(九彩)坪等支系。嘎德林耶有出家习俗,在出家人中选出一位“当家人”,是该门宦显著特征。

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云南、四川等一带。 库布林耶:起源于中亚地区的一个教团,意思是“至大者”。

他们的道乘功课主要是静修参悟,规定穆勒什德(教主,太爷)每年必须静ZUO40或70天,甚至长达120天,一般是在僻静的山洞里进行,在此期间尽量少吃食物,少睡觉,每天清晨就开始默念“齐克尔”,履行拜功,直到深夜。是一个人数较少的派别,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甘。

4.回族文化知识

回族文化知识介绍如下:

1、语言

汉语为回族通用语言,阿拉伯语为族群第二语言,在族群内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通晓并使用当地民族的语言。

2、宗教习俗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

3、婚礼习俗

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

回族的婚姻必须遵循伊斯兰教的规定,把结婚视为天命和圣行。婚姻须双方同意,在自愿的原则下,经家长和媒人施以聘礼,合乎教规手续,才能举行婚礼。

4、饮食方面

回族喜欢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

5、节日方面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

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5.关于回民知识

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国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者的后裔。 回族人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使用汉文。

回族民间歌曲“花儿”在甘肃、宁夏和青海一带广为流传,其中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莲花乡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儿”盛会规模最大。 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

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

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 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

婚俗 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看“小月子”。

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 食俗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

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 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

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节庆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开斋节 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 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饣+果)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 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

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阿述拉节 西北部回族节日,即时要选用当地的五谷杂粮,掺上牛羊杂碎煮熟食用,节日期间宴请客人必备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鸡肉做成的各种菜肴。

6.我想具体了解一下关于回民方面的有关知识,越具体越好

回民饮食禁忌较多,如禁食自死物,非宰杀而死的动物都被看作自死物。

禁食动物血液,宰杀动物要放尽血。禁食猪肉,农户亦不养猪。

禁食凶禽猛兽,禁食无鳍水产品等。牛、羊、鸡、鹅、鸭、鸽以及鱼、虾等是回民的主要食品。

回民禁食非经阿訇宰杀的动物,所食畜禽要请阿訇宰杀。阿訇口念“太思米”下刀,放尽血。

这些禁忌根据主要出自《古兰经》:“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育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触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古兰经》还说:“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真主确是至善的,确是至慈的。”

回民非常讲究清洁卫生,这是伊斯兰文化所倡导的。回民禁食自死动物、凶禽猛兽、动物血液,固有信仰上的因素,也有卫生上的原因。

回民十分注意个人卫生,同时,为使空气洁净清香,家家都有香炉,常燃芭兰香。穆斯林在礼拜前要行净礼,包括沐浴、净衣、洁处等,主要指净身。

清真寺耳房内挂有净礼图,让青少年穆斯林学习净礼的程序。寺内设有水房,供穆斯林礼拜前沐浴。

净礼分大净和小净,既是礼拜前的沐浴仪式,同时也是指一种身体洁净状况。小净指用水洗身体的部分,大净指用水清洗全身。

以洁身的形式达到清除邪念疑虑,进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历史上曾有“回女不嫁汉男,回男不娶汉女”的现象,如今回汉团结进步,回汉通婚已不鲜见。

但原则上要求双方信仰一致,婚前汉人要敬(真)主信(伊斯兰)教,由阿訇起经名(回名),生活习惯随回。婚俗方面保留了一些伊斯兰的特色,如婚前一日要请阿訇讲经、炸油香待客。

正日迎亲不请乐班吹打。婚礼由阿訇主持,并由阿訇作证婚人。

在阿訇主持下,男女双方交换“口唤”,即用阿文写的结婚证书,随之由阿訇领一对新人读“伊扎布”即证婚词。婚宴丰盛,但不以烟酒待客。

回族提倡厚养薄葬,对老人生前孝敬厚养,归真后一律简易土葬。同时还提倡“速葬”,葬期一般不超过三天。

出殡之日,首先为亡人沐浴净身,裹以白布,然后将其移至经盒内,在阿訇的主持下众亲友为亡人作殡礼,再送遗体去墓地入土埋葬。回族主张节俭办丧事,不用任何陪葬品,葬制平等,无富贵贫贱之分。

也不为死者设灵堂,不挂遗像,不烧钱化纸,唯在屋内昼夜点燃芭兰香。

7.回族有什么习惯啊

回族的饮食习惯

禁食血液:回族饮食禁忌之一。伊斯兰教视动物倾流出来的血液为污秽不洁之物,并在《古兰经》中明载禁食。故回民屠宰行可做血肠出售,但不自食。

禁食猪肉:回回等信仰伊斯兰教诸民族的饮食禁忌之一。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传布伊斯兰教时,把禁食猪肉作为教规,视猪肉为污秽不洁之物。《古兰经》中,有禁食猪肉的经文,称为哈拉目(阿拉伯语,意为禁忌)。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这一禁食习俗同时传人。

禁食自死物:回族饮食禁忌之一。伊斯兰教视自死物为不洁之物,故禁食。

禁食非反刍畜:回族饮食禁忌之一。回族禁食驴、马、骡等非反刍动物的肉,也禁食食肉类动物如猫、狗的肉。

禁食猛禽猛兽:回族饮食禁忌之一。伊斯兰教不仅视猛禽猛兽及怪兽怪鱼为不洁之物,而且认为其性凶残、暴戾、性恶,人如食后会移性,故严格禁止。

回族食清真食品,因伊斯兰教在我国历史亦称清真教,故名。通常除清真菜系外,主要指清真蛋糕,月饼,饼干,芝麻酥饼,夹心面包,清真牛、羊、鸡、兔、鱼肉罐头,肉干以及豆制品,奶制品,糖果及面食等。传统面点如油香、麻花、干粮馍、糖酥馍、锅盔、馄馍、千层饼等,以炸、烙、烤、蒸见长,具有咸甜酥脆软、色泽分明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宁夏各种清真食品已达200余种。

凡回族饮食摊点、饭馆、茶馆等店铺门口都挂清真牌。有木制和玻璃的两种。长约0.5米,宽约0.3米,四角写有“清真回回”,正中绘有汤瓶壶和盖碗盅子,牌子上或下端书有阿拉伯短文,其意为:这里是穆斯林的食品。有的在店前屋檐下挂着蓝色横幅,书写阿汉两种文字,以表示清真。

谷粉食品

最普遍的是面类,其种类很多(如冷面、汤面、炒面、浇汁面、肉末面、细面、豆淀粉面)。此外,还有饺子、馄饨馒头、羊肉包子等。在米食方面,新疆的回民同维吾尔族一样制作抓饭,而内地的回民没有这样的饮食习惯他们一般是同汉族一样吃米饭,或是把米煮成粥。在肉的烹调方法上,据说回族一般是把羊肉与各种蔬菜搭配在一起,制作成各种副食的炒菜。这些炒菜除不使用猪肉以外,在其它方面与汉族的菜肴几乎没在差别。在鱼类方面,回教的教义中规定禁食无鳞的鱼,而内陆河和湖中捕获的鲤鱼、鲫鱼、草鱼等淡水鱼类则是回民餐桌上常见的菜肴。

回族宴席

回族宴席--先上四至八道干果碟子,再上八盘或十、十三、十五盘热菜,且有不同的名称,如十五月儿圆等。回族宴席以肉为主,讲究实惠。吃宴席有两种习惯;一种是边上菜边吃,吃完收盘;另一种是上一道菜,吃一道,收一道,最后一盘不收,待全桌人放下筷子收盘。

盖碗茶

盖碗茶--是回族传统饮茶风俗。因盛水的盖碗由托盘,喇叭口茶碗和碗盖三部分组成,故称盖碗或三炮台,相传始于唐朝贞观年间。此茶因配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一般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等。回族讲究沏茶,认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若待客泡茶时,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用开水烫一下碗,放入糖、茶及其他原料,然后注入开水加盖,双手捧递,一则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二则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剩的剩茶。除待客外,还用于自己保健。一般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自己的身体状况配出不同的茶。夏天多茉莉花茶、绿茶、冬天多饮陕青茶。驱寒和胃饮红糖砖茶,消积化食饮白糖清茶,清热泄火饮冰糖窝窝茶,提神补气、明目益思、强身健胃、延年益寿饮八宝茶。喝盖碗茶时,用托盘托起茶碗,用盖子“刮”几下,使之浓酽。然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去吹飘在上面的茶叶,不能接连吞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喝完一盅还想喝时,碗底要留一点水,不能喝干。

油香

油香--是节日和冠婚葬祭时制作的特殊食品。这种食品是用开水和面,并加盐,然后把面做成饼状放入油锅炸制而成的。回族的饮食文化,除其宗教教义中规定的禁食猪、马、驴、骡子的肉之外,与汉族无大差异。回族的祖先是土耳其、阿拉伯和波斯系统的民族。

8.回族的常用语

回族生活常用语 玛沙安拉:好极了。

穆巴里克:祝贺

娅(拼音:nia):妈妈则卡提:施舍物

泽力:意为"永恒"。

扎黑里:文盲

扎米尔: 著名的。

哲米丽:美丽、漂亮

者那则: 殡礼。主麻: 星期五。

拉赫:墓坑;

耒依扎:黑夜

麦海勒:聘礼

麦斯吉德:清真寺

麦扎:坟墓。

麦扎孜:谎言

木纳非格:伪君子,两面派

木什雷开:异己分子

穆巴拉克:吉祥的,幸福的

穆散白罕:食指

穆扎威尔:邻居

乜贴:施舍。

拿手:握手

那勒:火狱

乃玛子: 礼拜(波斯语)。

乃绥布:运气,福分。

乃随哈:诚实的忏悔

乃子热:诺言

尼尔买提: 食物。

尼卡哈: 婚姻。肉孜:尔德节(波斯语)

撒德格:施舍

撒迪克——朋友

撒哈伯,又作苏哈白、撒哈拜,意为“伙伴们”

撒以来:乞要者,外客

萨伊:乞丐

塞俩目:真主赐你平安(问候用语)

扫干德: 发誓

色拜布:机遇。

色兰:真主赐你平安(书面问候用语)

色俩目:平安、您好

色瓦布:赏赐、谢谢。

色瓦尔:功德,对有惠自己的人的称诵

沙罕尔:求施舍用语舍散:施舍

书克兰:谢谢塔布:运亡人的轿状器具塔布匣子:抬亡人尸体的木制匣子,上覆绿色幔帐乌巴利克: 祝贺。

乌斯塔塔:老师。乡老:帮助学董处理日常事务的人

伊合桑:善良的行为。

伊玛目:领袖

依扎布:婚书、无常:死亡。

阿德里:正直"、"公道"、"正义"

阿格力:"智慧"、"智力"阿黑热提:"后世"、"来世"

阿訇: 波斯语(ākhond)的音译,又译做"阿洪"、"阿衡",意为教师,老师。

阿兰:世界(引申为胸怀,气度)

阿林(尔林):意为学者

阿米乃:阿拉伯语(Amin)的音译,又译做"阿敏",意为"请主承领","求主恩准"。

阿目:平民,老百姓

阿热比: "阿拉伯语"

阿师格:"爱人"

阿斯曼: 天空艾利哈目杜林俩习:赞颂全归安拉安拉洪麦算力:意为"主啊,你祝福吧"。

安拉乎艾克拜热:意为"真主最伟大"。

白依屯拉习:清真寺。

拜提:指"房子"、"家"、"住宅"。

邦布达:"晨礼"。邦克:意为"召唤"、"提醒"。别麻热:意为"病"、"疾病"。

波赛:意为"接吻"、"亲吻"。

伯热克特:意为"吉庆"。

迪克尔:赞颂‘

杜失蛮:敌人,仇人。

朵斯提:朋友(波斯语)尔马麦:缠头巾法依代:利益古尔邦:牺牲、献身

古若阿尼: 古兰经

古瓦希: 媒人

郭什:肉(回族用来专指牛羊肉)

哈必卜:知心人

哈吉:完成朝觐者

哈拉目:非法的。

哈俩里:合法的。

哈苏:特殊

海里凡(fai):学员加玛勒:俊美呼图白:演讲。

胡达: 真主(波斯语)。

虎士努提:喜欢,满意(波斯语)克尔白:天房。

9.回民的忌讳问题

看到楼主的问题补充,我觉得楼主很善良很可爱,◕‿◕。以后不要再发生就是了。

呵呵,作为严格的穆斯林,我给楼主提几条建设性的建议,希望我们能够相处的愉快,彼此尊重而且开心轻松,◕‿◕。

建议楼主去回民食堂不要自带餐具自带食品。一方面,你进食堂前要严格的检查是否洗干净,这对于你自己也是很不方便的,谁没事儿天天检查自己的饭盒是不是洗的很干净啊,对吧。另一方面,就算你洗干净了,那有些敏感的回民同学还是心理有阴影,总觉得那饭盒装过猪肉,不干净。所以,你不要自带餐具更不要自带食品就是了,对大家都方便,◕‿◕。

其次,给你普及一下穆斯林的常识,对于穆斯林来说,不是只有猪肉才是非法。猪肉、猪油、猪骨头这些都是非法的。

回民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