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译文好

2022-11-28 综合 86阅读 投稿:未了情

1.熟读精思的译文及文学常识

熟读精思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先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字元晦, 号海庵。他年轻时,学无常师. 18岁中举, 19岁中进士,任地方官 达十四年左右、卸任后,专心于儒学、66岁时罢官还乡,五十年中一直不曾放弃教育活 动、他先后在建阳建立寒泉精舍,在武夷山建立武夷精舍,收徒教学、他一生讲学,始 终不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极为罕见.

2.【三字经原文和译文好重要,100多.真确的哦】

三字经原文: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背.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故,明句读.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帷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载,说仁义. 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大学者,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至治平.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 六经者,统儒术.文作周,孔子述.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馀可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周礼者,箸六官.仪礼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王迹息,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王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种,修文质.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周道衰,王纳坠.逞士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先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赵宋兴,受周祥.十八传,南北混. 辽兴金,皆夷裔.元灭之,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碛. 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宛平.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十十世,清祚终.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 先四史,兼证经.参通鉴,约而精.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汉贾董,及许郑.皆经师,能述圣. 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 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为诗宗.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 口而诵,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波既仕,学且勤.披薄编,削竹简.波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波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波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 波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波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波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波虽幼,身已仕.尔细学,勉而致.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帷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 三字经翻译(译文、解释)。

3.世说新语二则中期行的文学常识及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还没来,太丘就自己走了。太丘刚走朋友到了,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等你不来,他已经走了。”朋友大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约好出去,现在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说:“你和我父亲约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却没来,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不懂礼貌。”朋友很惭愧,下车来拉元方想表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不再理他。

要言而有信,遇人要有礼貌。

4.论语八则 译文

1 )学而知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得的学问知识,时时加以巩固,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道来相聚,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也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对于知识)了解他的人不如爱好他的人,爱好他的人不如以学习只是为快乐的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选择其中好的人向他学习,把其中不好的人作为自己改正错误的借鉴。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译文:温习以学习掌握的知识,学习接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足以成为他人的老师。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寑,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与其这样),不如去学习会更好

5.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8: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09安徽卷)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国一卷)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6.求50条尽量简短的论语与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

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

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

7.英语翻译技巧

提供几个百度文库里面的文档给你,这个里面写了英语翻译技巧,觉得挺好的。

如何提高英汉互译水平的几点技巧 摘 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及各自文化系统间客观存在着巨大差异,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进行英汉互译,翻译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本文主要强调以英汉互译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增强翻译技能意识,并提出翻译与美学的结合。

关键词: 英汉互译 提高 技巧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得更加密切,国人对西方的交流也越发频繁,为了加强对对方的更多了解,真正做到通过语言理解它所表达的信息,增强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就显得颇为重要。阿尔布雷希特·诺伊贝特(Albrecht Neubert)论述了英汉互译能力的7个特征:复杂性(complexity)、异质性(heterogeneity)、近似性(approximation)、开放性(openness)、创造性(creativity)、特定性(situationality)和历史性(historicity),它们错综复杂,构成英汉互译能力的背景特征,贯穿整个英汉互译过程。

一个成功的译者所具有的英汉互译能力意味着他掌握了各种知识、能力和策略,并在英汉互译中运用自如。此外,引申的解释强调英汉互译能力尤其应建立在语言和语用的能力之上,这种能力的总和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网络,由知识、能力和策略构成。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我们不妨在英汉互译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1.以英汉互译过程为导向来培养能力 我们传统的英汉互译教学方法是教师选定一篇原文作为翻译任务,学生在课外独立翻译,再回到课堂将粗略的译文提交给教师进行对比审查。

这种教学方式不是掌握翻译技巧、发展翻译能力的有效方法,而是使翻译教学滞后的原因之一,它客观上忽视了翻译活动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这种以翻译结果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随之而来的对照参考“标准译文”进行学生译文错误分析的翻译评估中,加剧了不良后果的产生——课堂教学单一化、对立化,教学气氛压抑,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尤其是弱化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而过程教学法,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了畅所欲言、积极交流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贯穿了促进、引导学生对英汉互译过程的思考、回顾、解释,认识译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树立“译文无定本”的理念。[1]在布置英汉互译任务的同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以引导学生对英汉互译过程的关注与思考;当译文完成时,不强加给学生任何标准,不以“标准译文”评论学生译文中出现的问题,而是结合译文及其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探讨。

教学中重点不在纠正错误,就翻译的对与错进行讨论,取而代之的是在讨论中,启发学生为什么这样翻译,如何思考而产生现在的译文,如何决策,影响选择和决定的参考因素,译文产生的效果,有何独特之处;教师以肯定的回答鼓励其建立自信心和想象力,这样当学生发觉自己的解释没有说服力的时候,自然就会意识到翻译有误或需要改进。 在过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合作互动的关系,生生之间的影响作用值得重视,他们在交流中不仅修改、充实、完善译文,而且互相启发,扩展视野,发散思维,加强认知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翻译”(translation workshop)尤其有利于过程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共同讨论翻译任务,一同经历翻译过程。

过程教学法启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初试翻译者不再盲目地实践,而是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和思维,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需要的知识、条件,需要解释自己的选择决定,从而理解掌握翻译活动的基本概念。

教师不限定怎样翻译、如何操作,学生在探讨翻译过程中自然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认识到从原文的理解到译文的产生这一转换过程中,经历了几个翻译阶段,译者的思维活动、操作程序是什么,利用了什么知识条件,发挥了什么作用。最后他们对英汉互译过程的描述,就会不乏独到之处和独特的见解。

2.英汉互译练习的形式与文体多样化 一般而言,英汉互译的教程注重基本功训练,难以顾及各种练习形式和文体。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可补充更多的练习形式和文体,使学生在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之后,能更快地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1)练习的形式 信息时代的翻译,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速度快。大量的信息并不需要全文翻译,译者可以对原文加以压缩、摘编、概括或改写,以适应快速的工作节奏。

因此,教师在重视训练学生全译能力的同时,还可训练学生的变译能力,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和参译的能力。 (2)练习的文体 精选各类文体的篇章,包括反映当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的新闻、科技、公文、政论、法律、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的篇章选段或短文,以及各类应用文,如广告、公函、契约、操作指南、产品说明书等。

训练学生翻译各类文体的篇章。

常识译文好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