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传》有关知识
(1)1.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2.米开朗琪罗遭遇的悲惨,仍然坚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3.托尔斯泰面对内心的惶惑矛盾,最终创作出不朽名篇.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2)我行我素的形象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无疑使他花掉更多的钱,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的音乐家,变得更加穷困。
2.文言文 詹鼎传 和 韦凑传 的4句翻译
詹鼎传翻译 詹鼎,字国器。
台湾宁海人。他的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
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租住在吴氏家时,生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
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来就是做小生意的人,生了儿子就能够从事这行职业,我的职业不会后继无人就足够了,为什么要跟着读书人呢?”,然而詹鼎每节课都认真学习,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为之感动,遂让他入学读书。
一年之后,把他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氏同样把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让他学习。
没过几年,吴氏子弟无人能及詹鼎。他们的师辞别离开了,于是詹鼎被聘请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起兵海上,朝廷不能制住他,于是授予他高官。方国珍在庆元成立府署,选置有才能的人为僚属。
方国珍听说詹鼎有才能,用计谋扣留了他。詹鼎被抓住后,没有办法,因为这样才替他做事,作了庆元府都事,以廉洁出名。
方国珍任平章事的时候,有人违反法律,属于詹鼎的管理,詹鼎按法论罪。平章事的妻子受贿,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同意,说:“现在方国珍想要做大事,应该用天下贤能的人,应该完全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呢”。
平章事之妻非常恼怒,诬告他,把詹鼎下狱,半年后才释放。 詹鼎又被重新作用,任命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所占地相互交错,军吏贵臣很多,认为詹鼎是一介书生,不懂得军旅事情,多次违反约定。詹鼎借会众之时,责一驿丞不奉公,斩首示众。
在庭内的人都吓得发抖,跪着上前请罪,至到跪得无法站起来,詹鼎才罢休。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有事禀报,都是跪着说话,不敢抬头看着詹鼎的脸。
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一会儿就处理完许多公案。 元至正末年,我军(朱元璋的队伍)兵临庆元城下。
方国珍万分恐惧,乘船藏到海上去了。皇上大怒,想要派水兵诛杀他。
(方国珍)走投无路,詹鼎代方国珍草拟了上表,他的言辞谦卑恭敬,软中有硬。皇上浏览表后叹道:“谁说方氏手下没有能人啊,凭借这样的人他可以活命了。”
就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他的罪。并且还任命詹鼎为右丞。
把詹鼎召至京师。 当时河南行省郎中一职空缺,吏部请求任命詹鼎担任这一职务。
丞相说:“我们一起共事吧,以詹鼎这样的才能,不应该外派的。”待职半年后,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寮。
任职未到期,有司衙门请求任命官职。丞相说:“刑部有詹鼎在,胜过许多人。”
丞相像这样称赞他。詹鼎在刑部,执行法令一向宽大仁厚,没有威名,人们都乐于其不苛刻。
碰到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官吏。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了脏款。
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来行省时,可能有受贿的事,我实在不知情啊。御史说:“执行法令贵在杀有名气的人。”
最终处死了詹鼎等一百余人。韦凑传韦凑传 韦凑字彦总,是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期,韦凑开始进入仕途,担任婺州参军事。又升迁为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很有才能,向朝廷上表,韦凑被升为扬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罢免了仁寿县县令,骄横跋扈,屡次触犯法律,勾结权贵,官员们没有谁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孟神爽,并用杖打死,远近的人都称赞敬佩他。从地方进入京城,成为相王府属吏,当时 姚崇兼任长史,曾经说:“韦凑见识远大,法律条文能够详细通晓,我遗憾与他相见恨晚。”
多次升迁,一直到司农少卿。因为触犯了宗楚客,调出京城,被贬为贝州刺史。
睿宗登基,升为太府,兼为通事舍人。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韦凑谏诤,说:“正是农事季节干农事的时候,虽然资费由您出,但高额的佣金要付给受雇佣的人,农民就会舍弃耕种而干 这件事,这是舍本逐末,恐怕天会有因此而受饥饿的了。”
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韦凑执意诤谏,认为“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皇上诏令外官商议此事。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说:“您怎么敢这样?” 韦凑说:“吃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朝廷为减少费用想了很多计策。出任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朝廷想在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应立碑,并且天下大旱不宜大兴土木,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停止了此项工程。升迁为将作大匠。
皇上诏令复议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谏诤说:“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
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曾称帝,而且别立宗庙,无称宗的理由。”
于是此事就停止了。升为右卫大将军,玄宗说:“按照旧日的典章制度,各位卫大将军与尚书更替担任,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不久升为河南尹,被封为彭城郡公。
恰逢洛阳主簿王钧因为收受贿赂判处死刑,皇上下诏令说:“两台御史、河南尹。
3.学弈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关于作品: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关于作者: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父名激,母仉氏。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关于人物:
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1)C “豪纵”为“蛮横放纵”的意思,作“孟神爽”的谓语,后面没有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D;“交通”为“勾结”的意思,“贵戚”为其宾语,“贵戚”后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追究,韦凑审讯治罪,杖杀了他,远近佩服.(2)C 根据上文“孝敬皇帝未尝南面”推测应该是皇帝登基.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3)B “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原文为“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4)①顾:顾惜;况…乎:更 何况…呢;无死:不会让我死.句子翻译为:(我)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的时代一定不会定我的死罪(或“让我死”)呢?②故:所以;以:用;辞:推辞.句子翻译为:近期(这一)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或“希望”“一定”)不要推辞吧!答案:(1)C(2)C (3)B (4)①(我)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的时代一定不会定我的死罪(或“让我死”)呢?②近期(这一)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或“希望”“一定”)不要推辞吧!参考译文: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巡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上表举荐给朝廷,升任逢巡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追究,韦凑审讯治罪,杖杀了他,远近佩服.召入任担至府属官,当时姚崇兼相王府长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得到他太晚.”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冒犯宗楚客,贬任贝州剌史.睿宗即位,授鸿胪少卿.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年,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认为:“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虽然是公主出钱财,然而高价雇人,则农人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趋末弃本,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受饥饿.”皇帝不听从.画涂坚持争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说:“公为何竟敢这样呢?”韦凑说:“享受厚禄,死尚不惜,何况圣世必定不会定死罪呢!”朝廷为此减省费用数以万计.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剌史.开元初年,要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兴工,谏阻而停止.升任将作大匠.下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经传说:‘必须辨正名分.’根据礼:祖有功,宗有德,宗庙百世不毁.直有三宗,周宗武王,汉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历代称宗的,无不是统治天下,德化恩泽值得尊崇,列于宗庙的昭穆之中,因此说宗庙不毁.皇敬皇帝不曾即位,况且别立寝庙,没有称宗之义.”于是停止.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依照旧制,诸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任职,近来这一职位不被重视,因此任用卿以重视此官,你不要推辞!”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判处死罪,下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夺,《春秋》之义重在责罚主帅,应贬任韦凑为曹州剌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防严整,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患病后,派遗御医登门治疗.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5.日晷的一般知识
日晷
日晷
读音:rìguǐ
(1) [sun's shadow]∶太阳的影子。
相持既久,日晷渐移。——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2) [sundial]∶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日晷又称“日规”,是古代人利用日影来定时刻的计时器。日晷的种类很多,根据晷面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等多种,功能也不尽相同。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发明的短影平仪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赤道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早期的机械钟,而中国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国的自鸣钟,清代时虽有很多进口和自制的钟表,但都为王宫贵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看天晓时。所以彻底抛却日晷,看钟表知辰光还是近现代的事。
6.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知识
背景: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
面对匈奴的屡次侵扰,正在恢复实力的汉王朝采用和亲政策安抚匈奴。但随着汉朝国力的不断增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定对匈奴使用武力。
为联合西域共同对抗匈奴,急切需要摸清西域的情况,公元前134年,汉政府发布诏书征召能出使西域的贤士,张骞揭下皇榜,欣然前往。 张骞出使西域,经由匈奴地界,被匈奴当作奸细扣押。
匈奴单于为了消磨其意志,配与张骞妻室,但张骞时时刻刻不忘汉使的责任,积极寻找出逃的时机。趁着匈奴作战的时机,张骞携带妻儿,跨上战马,离开匈奴,匈奴得知派兵追击。
张骞使用自己的能力,力经奋战,终于摆脱追赶,进入西域。 张骞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大月氏女王与汉朝结盟共抗匈奴,大月氏派兵护送张骞回汉。
匈奴得知进行截击,大月氏兵浴血奋战,死伤殆尽,张骞拼死突围,经过大战,终于进入汉朝地界。前后历经19年。
汉武帝闻讯大喜,在甘泉宫用九宾大礼迎接张骞,张骞向武帝详细介绍了西域的风土人情,拿出了盟约。汉武帝踌躇满志,决心打垮匈奴。
公元前119年,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进攻匈奴,大获全胜。单于伊稚斜被杀,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刻字燕然而还。
从此匈奴再无能力对汉朝发动大规模入侵。 后记: 汉王朝经此一战,打出了国威,国人以汉为豪,从此就形成了汉族这个名称。
7.蒲松龄的文学常识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称“聊斋先生”.?.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
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