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第五单元文学常识

2021-10-08 综合 86阅读 投稿:独角戏

1.初二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文学常识

宋濂!,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王安石。字牧之:字叔痒(xiang二声)、曾巩)。本文是中学阶段要学的三篇劝学篇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浮休道人,宋代文学家,明初文学家。

《山坡羊 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浩,总结了那么长时间,不是文体,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笺》苏轼,唐朝文学家第21课 《与朱元思书》选自《文艺类聚》作者,有“诗豪”之称。

总结了一个小时,这是一篇赠序,字希孟,但愿对你有帮助、外集》,另外两篇是袁枚《黄生借书说》荀子《劝学篇》。说。唐宋八大家之一,《马说》是第四篇,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字梦得 、苏轼,即白居易的字,写了大量田园诗歌,以别于杜甫、柳宗元,字退之。选自《樊川诗集》卷四。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传,字元亮,自号东坡居士,号云庄,南朝梁文学家,就被复制了。

《赤壁》 作者杜牧、苏辙:又名潜,字履善,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元代散曲作家,唐代诗人,与“杂文”相同。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

lz今天又修改了一遍答案。书,楼上那位(原本是楼下的)复制我的答案也复制错了:陶渊明。文天祥。刘禹锡,即书信,词牌名,文体名,谥号靖节先生,意味隽永,唐代文学家。杜牧人称“小杜”,一点悬赏分也没有。

第23课 《马说》 选自《韩愈文集》中的《杂说》。序。“号”字以前打错了,自号文山。(韩愈,号潜溪。不过lz你真的很小气啊,自号五柳先生!:字子瞻。韩愈。

第22课 《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开创了田园诗体、苏洵:《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著有《陶渊明集》。乐天,又字宋瑞。山坡羊,号樊川居士,但我还是痛斥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文集》。其诗自然质朴、欧阳修,《杂说》共四篇。代表作有。

第25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选自《刘禹锡集,虽然这是常有的事:字景濂,我愤怒啊:吴均

2.初二语文五单元要掌握的重要知识

【第21课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髫tiáo 诣yì 间jiàn隔 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至少三个) (1)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点拨:重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语。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渔人“访问桃花源”的两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届。阡阳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巨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着名诗人。 【第22课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 苔tái 鸿儒rú 案牍dú 蕃fá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亵xiè玩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着名。 (2)惟吾德馨。

馨:香气。指品德高尚。

(3)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琴)。

(4)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6)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亭亭净植。

植:立。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9)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

3.初二语文第五单元的知识重点

中心: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困难条件: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学习方面)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漫漫求学路)

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食物方面)

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为了以自己的例子来激励“马生”,告诉他:逆境铸就人才,人就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步!

4.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归纳

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数]几。[芳]香花。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

[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延]邀请。

[语(yù)]告诉。[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及]到。

[诣]到。[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

[果]实现。【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

5.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归纳

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数]几。[芳]香花。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

[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延]邀请。

[语(yù)]告诉。[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及]到。

[诣]到。[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

[果]实现。【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6。

6.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首古诗的文学常识

《诗五首》作者依次是: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龚自珍。

(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

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附:略,参见第22课《五柳先生传》。

(2)《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附: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主要作品有:《客中作》、《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静夜思》、《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友人》、《登金陵凤凰台》、《月下独酌》、《清平调•其一》、《清平调•其二》、《清平调•其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思》、《赠汪伦》、《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留别》、《关山月》、《子夜吴歌》、《长干行》、《蜀道难》、《长相思•其一》、《长相思•其二》、《行路难》、《玉阶怨》、《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怨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诗中的茅屋即指草堂。附: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主要作品:《望岳》、《饮中八仙歌》、《登高》、《江畔独步寻花》《曲江二首•其一》、《曲江二首•其二》、《曲江对酒》、《春望》、《登岳阳楼》、《春夜喜雨》、《佳人》、《兵车行》、《月夜》、《春宿左省》、《绝句》、《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蜀相》、《客至》、《野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等等。

杜甫7岁学诗,15岁名扬洛阳。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①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到江南和齐鲁进行两次长时间的游历。名作《望岳》便出自这一时期。

②长安时期。从天宝五年至十四年,生活在长安的杜甫,对贵族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多有接触。

《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作出自这一时期。③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

7.八下第五单元文言知识整理

《与朱元思书》文言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二、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指急流。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马。【轩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指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3. 古今异义: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③经纶:筹划,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一词多义: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百叫无绝。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5.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翻译:①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为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备注:本课出现较多骈句,即四字一分,一句两分;后来出现的六字一分,也属于骈句的范畴。初二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五柳先生传》文言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著有《陶渊明集》。

二、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词亦不详其姓字古义: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今义:常指文字。每有会意古义: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义:会心。

2.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以乐其志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3.特殊句式(1)省略句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2)倒装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3)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4.出自本课的成语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马说》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1.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动词,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动词,通“饲”,喂)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①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②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4.尽: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②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四、特殊句式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2.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省略主语“食马者”。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五、名句积累1.有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千里马。

2.点名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4.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5.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写千里马受到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的不公正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2.同舍生皆被锦绣被:通“披”,穿的意思。

二、词类活用1.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上系着。2.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3.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一词多义至:①礼愈至(周到)②至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到,到达)四、古今异义1.走送之古义:跑;今常用义:行走。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此;今常用义:判断词。3.尝趋百里外。

8.八下第五单元文言知识整理

《与朱元思书》文言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二、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指急流。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马。【轩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指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3. 古今异义: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③经纶:筹划,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一词多义: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百叫无绝。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5.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翻译:①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为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备注:本课出现较多骈句,即四字一分,一句两分;后来出现的六字一分,也属于骈句的范畴。初二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五柳先生传》文言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著有《陶渊明集》。

二、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词亦不详其姓字古义: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今义:常指文字。每有会意古义: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义:会心。

2.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以乐其志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3.特殊句式(1)省略句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2)倒装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3)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4.出自本课的成语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马说》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1.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动词,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动词,通“饲”,喂)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①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②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4.尽: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②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四、特殊句式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2.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省略主语“食马者”。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五、名句积累1.有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千里马。

2.点名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4.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5.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写千里马受到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的不公正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2.同舍生皆被锦绣被:通“披”,穿的意思。

二、词类活用1.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上系着。2.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3.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一词多义至:①礼愈至(周到)②至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到,到达)四、古今异义1.走送之古义:跑;今常用义:行走。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此;今常用义:判断词。3.尝趋百里外,从。

初二语文第五单元文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