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训练伤常识
不同的课目可引起不同的训练损伤。
新战士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关节损伤。新战士的肌肉韧带力量较弱,当韧带受高速牵伸时,易使关节部位出现局部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
此类伤痛主要包括非感染性创伤性骨膜炎、半月板损伤及肩、肘踝关节扭伤等。(2)肌肉损伤。
训练中肌肉拉伤主要是猝发暴力所致,通常表现为肌肉疼痛、酸胀,皮下淤血、肢体运动不便、局部可触及凹陷或一端异常膨大。(3)骨折。
多在器械训练中发生,常见的有腕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应力骨折。 2 产生训练伤的原因 2.1 心理素质不过关 部分战士思想过度紧张、恐惧,对难度较高的训练课目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使发生训练伤的危险性增加。
另外,城市兵及高中以上学历者发生训练伤明显少于农村兵和初中以下学历者,因为后者入伍前很少或根本不参加体育训练,其接受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心理承受力均较差,容易引发训练伤。由于正步训练、5公里越野、野营战术训练及器械训练强度相对较大,训练质量要求较高,如受训者心理压力过大、准备活动不充分,均较易引发训练伤病。
特别是新战士年轻气盛,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心理,生怕训练成绩差,让人看不起。所以,有的便不顾实际,一味“硬拼”,训练强度超过了身体承受力,容易造成损伤。
2.2 动作要领未掌握 新战士初训时,由于要领不熟悉,易发生动作失调变形,导致训练伤。 2.3 保护措施不落实 训练器械、障碍物安放不牢固,训练过程中发生训练器械和障碍物翻倒、人员坠落等事故;沙坑内沙粒分布不均匀,训练前没有按要求将沙坑翻一遍等这些情况均可能造成训练伤。
2.4 训练安排之不科学 训练组织者方法单一、示范动作不标准,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有针对性;为了提高训练成绩,施训者擅自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甚至让部分带伤同志继续训练,都可能引起和加重训练伤。 3 预防训练伤的措施 经验证明,采取消除新兵恐惧心理、减轻思想压力、提高训练热情等措施,可明显降低训练伤病发生率。
因此,应重视健康教育在预防训练伤病中的积极作用,对保证新训质量及部队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做好心理调适 新战友要克服麻痹思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到人人防、处处防、时时防;克服胆怯心理,增强信心,尽快掌握训练要领和技巧。
同时,还应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冲动。 加强防护措施。
在组织训练时,针对那些动作要领不易掌握和容易发生损伤的训练项目,要反复讲解动作要领,指定专人保护,克服畏惧心理。开训前主管人员要对场地、设施、器材及个人装备进行安全检查。
如器械、障碍物是否安放牢固,高低适宜等。 3.2 科学安排训练 要科学制定训练计划,严密组织施训,正确掌握训练方法和运动技巧,根据训练项目及内容的不同,遵循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弱后强、先小后大、循序渐进、灵活掌握的方式安排进度和强度,动静结合穿插进行,避免单一动作过度训练。
严格按大纲要求执行,不搞突击达标考核,严禁超强训练。训练中切实按动作要领实施,对违反操作要领的动作要坚决制止,当发现参训新兵出现身体不适及训练热情普遍下降的现象时,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对反复发生训练伤的战士,近期身体状况不好的战士,处于病体康复中的战士,要加强保护或停止强度大的训练,尤其是高空项目类的训练。另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因为疲劳训练最容易导致严重的伤病。
3.3 开展健康教育 增强基层骨干对防治训练伤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及防护意识,加强医务监督、实施科学预防,卫生人员要经常深入训练场地,掌握参训官兵的身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使预防训练伤工作顺利开展。另外,训练前要热身。
热身活动应以全身微出汗为宜,并作好胸腰及四肢等部位的活动。大运动量后不要立即停止,应做一些放松性整理活动,使身体逐渐恢复正常状态。
强调训练后的整理放松与训练前的热身活动同样重要,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大量出汗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身体,防止出现广泛肌筋膜炎。 4 现场救护策略 首先是沉着冷静,实施自救。
在单兵训练和武装越野中,新战士独自一人受伤时,切莫惊慌失措,要沉着冷静,运用急救知识实施自救,同时发出求救信息。其次是摸准伤情,现场急救。
发生损伤后,施训者应立即报告卫生员,并配合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对扭伤、摔伤人员,要马上查看其意识是否清醒,询问受伤的具体部位和伤病程度,然后请专业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治疗,对训练中突然出现昏迷的,应立即将病人平放,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对摔伤特殊部位或是从高处坠落的,在不明其受伤程度时,尽量不要搬动,不要擅自进行处理,以免增加伤者的痛苦加重伤情。
伤情严重的,应及时送到驻军医院,尽快明确诊断并实施规范治疗。 另外,对于最常见的肌肉拉伤,早期治疗中,切忌按摩、热敷和理疗,重点是制动、冷敷、止血、防肿、镇痛、减轻炎症。
如果发生训练伤,一定要及时检查和治疗,切忌拖延时间、带伤训练,以免失去最佳。
2.如何预防部队训练伤
有一个做过类似的调查
1.士兵保持良好心态和稳定情绪是减少训练伤的一个重要措施。官兵自身带教素质,预防训练伤的经验及医务监督部门,对军事训练伤产生了很大影响。加强对士兵的心理干预,并且要针对个体差异不同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
2.强化官兵自我保护意识也是一个重要措施。
3.入伍前进行体育活动及参加体力劳动是军事训练伤的保护因素。入伍前参加体育活动能快速适应部队基础训练,大幅度降低训练伤的发生率。
4.同时,卫生监督部门要经常派人深入现场,了解士兵训练伤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意见,以减轻士兵心理压力和对军事训练伤的心理负担,最大限度控制训练伤的发生。
3.怎样防止训练受伤.
. 野外险情的预防和处置 (1)如何避免雷击 野外活动中存在遭受雷击的危险性。
但是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可以显著地降低这种危险性:①预知打雷和雷击。先看到乱积云变大,不久即变成雷云,赶紧到安全地方躲一躲。
收音机中有刺耳的杂音、忽下大粒雨滴也是打雷的预兆。②跑 向低地。
③远离高树或密叶树林。④远离铁塔,去除身上的金属物,装入塑料袋中。
⑤如在水域活动,要赶紧上岸。⑥不要聚集在一起,应分散开。
⑦小屋内、汽车内、岩背阴处或凹处也是很好的躲避之处,但注意不要靠墙。 (2)应对落石、雪崩 由高处掉落的一块小石头有时也会严重伤人,甚至致人死亡。
因此在山间行走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落石标志,要仔细观察,分辨浮石,一般讲在多石头的地方,浮石的颜色比周围石头新;通过易发生落石区域时,应戴好安全帽或用厚衣服蒙住头,快速通过;尽量提早发现落石,及时避让,避免意外伤害;行走中不小心踏落石头时,要立刻喊出声,通知下面的同伴。 雪崩的威胁非常大。
因此,进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时,首先要向当地住户打听哪些地方有潜在危险,以避开经常发生雪崩的地区。由地貌特征也能判断雪崩常发地区,如山坡上有雪崩大槽,山坡上方有悬浮的冰川,山脊上有雪檐等。
雪崩前,有雪块、冰片落下,这时要确认冰落的方向,然后再决定逃离方向。一旦来不及逃脱而卷入雪崩,手脚要快速地像游泳一样运动,尽量使头部浮在雪上,同时抛出身上携带的一些物品作为标识物,以便别人知道你被雪埋的具体位置,及时营救。
(3)迷路时 在山野,尤其是在深山密林中行走时,稍不留神就会发生迷路,这时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①回到认识的地方。
平时在行进的休息间歇要多注意周围的风景和标志,一旦迷失方向,最好回到自己认识的地方,用罗盘和地图确定所处的位置及目的地方位,重新开始行走。折返时不要直走下坡路,因为下坡路视野小,方向不易确认,这是很危险的。
②做好山路标志。在山野行进时要注意曾经走过的人留下的用塑料带、树枝或石头作的记号。
走在前面开路的人,遇到特殊状况时,要做标志通知后面的人。③如果迷路时天色已晚或从山崖落下受伤,动弹不得,无法按照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这时应做深呼吸,保持镇静,不要冒然离开,在原地露宿,减少体力消耗,同时想办 法发出求救信号静待救援。
(4)溺水时 在江河湖海中遇到复杂水情而无法驾驭时,千万不要慌张着急,想办法让自己浮在水面上,保持浮姿,任水冲流,并注意水波流向,再一点一点由水平方向往岸边移动。在拯救溺水者时,首先考虑用竹竿、树枝、绳索拖拉,或者用大木头、塑料桶等能很好地浮于水面的物体作为浮具实施间接救护,实在无法解决问题了才入水施行直接救护。
如果被救上岸的溺水者神志不清,就要采取急救措施,施行心肺复苏术(CPR)。 2. 野外伤病的急救 在野外生存生活实践中,常会遇到一些意外受伤和突发疾病,掌握一些常用的伤病急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1)感到身体不适时 身体不舒服,感到头昏脑胀时,应放松心情,躺卧下来,解开束缚身体的衣物或包袱。告诉同行者自己的症状是发冷还是发热、何处发痛?然后再考虑处理办法。
如果脸色发红,呼吸急促,不出汗,这很可能是中暑,应将不适者抬到树荫下休息,并将头部垫高,身体平卧,保持安静,注意降温,同时可服用人丹、十滴水、淡盐开水等。有呕吐症状时,要取俯卧姿势,右手放在下巴下作枕头,放松身体,呕吐后应漱口,并安静休息,如症状加重,则赶快送医院。
打喷嚏、发寒、头痛是感冒初期的症状,使用普通感冒药,多休息即可治愈,如果在野外露营时患感冒,应注意多吃温热食物,保暖,早睡,让身体出汗,症状就会有好转,如果迟迟不退烧,可服用解热剂。腹痛的原因很多,依部位判断,左下腹部发痛,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者身体受凉,服用正露丸这类药品,并注意保暖腹部,放松静躺休息即可痊愈;右下腹部发痛,有阑尾炎的危险,可先服用止痛剂,并迅速送医院治疗;胃部发痛、发烧、恶心时,可服用肠胃药治疗。
(2)被昆虫叮咬或蜇伤 一般情况下,被蚊子、跳蚤、臭虫等叮咬,野蜂、毛毛虫等蜇伤,蜈蚣、蚂蟥等咬伤,涂上风油精、万金油,或口水、肥皂,即能起到消炎、止痒作用;被野蜂蜇伤后,会产生剧痛、眼花恶心等症状,如果发现蜂尾部的毒腺及螫针还留在伤口上,应该用小镊子或小钳子拔除,不要用手掐。随后用醋酸涂擦伤口,消肿止痛,也可用野菊花叶、夏枯草捣烂敷伤口;遭到蚂蟥叮咬时,不要使劲往外拉,以免拉断而将蚂蟥的吸盘留在伤口内,引起伤口发炎、溃烂。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手掌在旁边拍击,蚂蟥受到惊吓会自动调下来,也可用风油精、食盐洒在蚂蟥身上,或用烟头烫;人的皮肤受到毛毛虫身上毒毛的侵害,会感到辣、痒、痛,并伴有红肿症状。这时应小心地将毛毛虫从身上清除,再用胶布粘在皮肤上,揭下时可以将毒毛去除。
还可以采些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的草药捣烂后涂擦或外敷。如果全身出现皮疹,可服用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由于毒蝎子、毒蜈蚣等的。
4.预防运动损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①训练方法要合理。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科学地增加运动量。对于不同性别、年龄、水平及健康状况的人,训练时在运动量的安排上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例如,年龄小的在训练内容上,应把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结合起来,并以全面身体训练为主;在运动量的安排上应考虑到他们的生理特点,与成年人比较起来训练时间要短些,强度、密度要小些。
②准备活动要充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运动伤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机体机能活动的生理惰性,为正式练习作好准备。准备活动能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同时地可以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韧带的损伤。在进行准备活动时,既要躯干、肢体的大肌肉群和关节充分活动开,同时也要注意各个小关节的活动。准备活动还应增加一些专项素质的内容。
③注意间隔放松。在训练中,每组练习后为了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劳,防止由于局部负担过重而出现的运动伤,组与组之间的间隔放松非常重要。在间隔时间内,一些运动员对这一问题重视不够,他们茬每组练习后往往站在一旁不动或千篇一律地做些放松跑。这样并不能加快机体疲劳的消除,再进行下组练习时还易出现损伤。由于各个项目的练可内容不同,间隔放松的形式也应有所区别。例如,着重于上肢练习的项目,在间隔可做些放松慢跑;着重于下肢的项目结束后,可以在垫子或草地上仰卧,将两腿举起抖动或做倒立。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血液的回流,改善血液的供给,另外也能使活动肢体中已疲劳的神经细胞加深抑制,得到休息,这对于消除疲劳及防止运动伤有着积极意义。
④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训练中运动量过分集中,会造成机体局部负担且过重而引起运动伤。例如,膝关节半蹲起跳动作过多,易引起髌骨损伤;过多地练习鸭步可引起膝内则副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因此,在训练中应避免单调片面的训练方法,防止局部负担量过重。
⑤加强易伤部位肌肉力量练河。据统计,在运动实践中,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运动伤最为多见。因此,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力量练习,对于防止损伤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加强股四头肌力量的练习可以防止膝关节损伤,而防止肩关节伤则应加强三角肌、肩胛肌、胸大肌和肱二头肌的练习。
5.浅谈如何预防和减少消防基层中队官兵训练伤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在消防部队业务技能训练过程中,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官兵的伤痛病现象,对官兵身心健康及队伍安全防事故工作很重要,对基层中队练兵活动及灭火抢险救援行动更有着十分重大意义。
新修订《灭火救援业务训练大纲》规范了消防部队技战术训练方法及内容,对训练安全问题也作了规范性的要求。但,在训练过程中,不同程度因训致伤的情况仍时有发生,造成非战斗性减员,不仅减缓了队伍整体训练进度,也给灭火执勤、抢险救援工作带到很大影响。
一、训练伤的表现及类型消防部队的训练工作具有特殊性、多样性及长期性等特点,涉及技战术、体能训练的科目多、强度大,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损伤。尤其突出的是在训练过程中,训练量累积负荷,超出身体耐受极限,造成劳性损伤的情况最为常见。
根据一些专家的调研发现,消防基层中队日常训练中受伤的类型有以下几种:(一)软组织伤:擦伤、挫伤、撕裂伤、切割伤、贯通伤、盲管伤等。(二)肌肉损伤:肌肉扭伤、肌肉挫伤、肌肉破或断裂伤、骨化性肌炎、肌肉痉挛或肌痛、肩袖损伤、腰扭伤、腰肌劳损等。
(三)肌腱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腱鞘囊肿、滑囊炎等。(四)关节损伤:腕或膝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脱位、关节滑膜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慢性腰腿痛等。
(五)骨折:闭合性或开放性骨折、不完全或完全性骨折等。(六)多发伤:头颅外伤、颈椎损伤、胸部外伤、腹内损伤、泌尿生殖系损伤、骨盆骨折、脊柱骨折或脱位等。
(七)其它:晕厥、中暑、溺水、烧伤、冻伤、中毒等。二、致伤的因素训练中,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种:(一)、客观原因。
参训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身高、骨密度(骨质疏松)、结构异常(扁平足、膝外翻)、疲劳等方面,都是可能造成训练伤的最直接原因。深入分析训练中受伤的情形,有四类人员伤情比较突出:一是体质差的战士;一些战士入伍前锻炼较少,体能素质差,入伍后由于训练强度大,节奏快,难以完成全部课目,勉强而为之,训练强度超过承受能力,加上耐受力差,容易形成累积性疲劳而受伤。
二是身体素质不协调的战士;这些战士,往往因自我保护意识和个体动作悟性不同,训练中的动作协调性不够,在训练中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而造成受伤。三是心理素质差的战士;这类战士们对耐力、爆发力、反应能力要求很高、高强度体能训练课目、尤其是消防部队最常见的高空作业往往产生恐惧、紧张等,产生心理障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训练水平,容易受伤。
四是性格内向的战友;这些战友在受伤后,往往不好意思表现出来,常常强忍着,结果耽误治疗,小伤引发大伤(二)、主观原因。一是受训练场地、训练器材、个人装备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基层中队表现相对突出,由于经济的制约、经费紧张,训练场地设置不规范,训练器材配备落后,且器材更新速度跟不上新形势新时期下的消防基层中队训练,个人训练装备也只是“有则有之、无则凑合”,这种状况愈是严重,造成队伍训练伤的机率就越大;二是训练计划制定和实施不科学;在日常训中,由于消防基层中队的训练课目多、强度大,大部分基层中队能够根据上级的练兵工作计划,科学合理安排练兵,但也存在一些基层中队不重视,甚至忽视计划练兵的重要性,不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练兵存在“狠练不巧练”、“压迫性练兵”等现象,这样,对于一些新同志或初学者就很可能造成训练伤;三是计划实施是否按纲施训;新修订的《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大纲》是规范新时期新形势下科学练兵的纲要,是消防部队练兵工作的指导书。
但在一些基层中队,不能真正做到按施训,有些训练项目仍然采用“老方式、土办法”进行训练,这与新形势下练兵工作新要求产生了矛盾,影响了训练工作的开展,也埋下了训练中的安全隐患;四是施训者的能力与素质;大部分施训者是基层中队培养出来的,其能力与素质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锻炼出来,施训者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客观存在的,训练课目能否按计划实施、能否科学训练、能否循序渐进训练、能否做好安全防护等,这都跟施训者自身的能力、素质及工作责任心都是很大关系,施训者的能力、素质及工作责任心也是间接造成训练伤的因素之一。三、训练伤的预防措施训练伤是困扰消防部队训练发展的一个难题,是基层带兵干部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训练伤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基层中队的训练工作,也损害官兵身心健康,削弱部队战斗力,对提高训练质量有极大的阻碍作用。相反,科学施训,不仅能够预防和减少训练伤,而且是提高官兵体能及技战术水平能力的最佳途径。
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训练伤呢?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心理和教育,消除训练场上不良心理。为了帮助官兵在训练中克服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应该进一步强化心理拓展训练,提高训练的心理素质。
对心理素质较差的战士要加强心理适应性训练,从训练强度、难度和环境适应上,最大限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