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常识

2023-02-26 综合 86阅读 投稿:蔺玄觞

1.医学常识

尿血 定义 尿血 尿血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挟杂血块。

《素问》称“溺血”、“溲血”。 尿血与血淋相似而有别,若小便时不痛者为尿血,小便时点滴涩痛,痛苦难忍者即为血淋。

《类证治裁·溺》:“溺血与血淋异,痛为血淋,出精窍,不痛为溺血,出溺窍。” 尿血之症,多因热扰血分,热蓄肾与膀胱,损伤脉络,致营血妄行,血从尿出而致尿血,发病部位在肾和膀胱,但与心、小肠、肝、脾有密切联系,并有虚实之别。

常见的有心火亢盛,膀胱湿热,肝胆湿热,肾虚火旺,脾肾两亏等证。 [编辑本段]【常见证候】 心火亢盛:尿血色鲜红,小便灼热,短涩,面赤身热,口舌糜烂或生疮,心悸,心烦,失眠,大便燥结,舌尖红,苔黄,脉数。

膀胱湿热:尿血,尿频,尿急,尿道灼痛,腰痛,少腹胀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肝胆湿热:尿血,小便短赤,兼见发热口苦,渴不欲饮,纳减腹胀,恶心欲呕,胁肋疼痛,或身目发黄,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肾虚火旺:尿血,血色鲜红,反复不止,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虚烦不寐,舌鲜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脾肾两亏:小便频数带血,血色淡红,反复不愈,神疲倦怠,纳减腹胀,便溏,腰膝酸软,耳鸣,头晕,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编辑本段]【尿血宜忌原则】 尿血古代又称溺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块夹杂而下,多无疼痛之苦,所谓“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

尿血一证,西医认为,正常人的离心尿沉渣中镜检每高倍视野≥3个红细胞时,即称为血尿。凡泌尿系统疾病、尿路邻近器官疾病,全身性或其他器官疾病,都能引起尿血。

中国传统医学则认为,无论何种疾病引起的尿血,都是因为热扰血分所致,热蓄肾与膀胱是尿血的主要病理机制,但又与心火、小肠火、肝火下迫以及阴虚内热,损伤脉络有关,致使营血受热而妄行,血从尿出。 宜忌原则 尿血多因火旺,但有实火与虚火之分。

实者多属暴起,尿血鲜红,尿时一般都有尿道灼热感觉;虚者多属病久不愈的慢性尿血之人,尿血淡红,尿时亦无灼热之感。前者宜吃具有清心泻火、凉血止血作用的清淡食物;后者宜吃具有滋阴降火,益气摄血作用的食品。

凡是尿血之人,无论虚实,均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肥甘油腻、荤腥温热性食品,忌吃海鱼虾蟹发物。 宜食物品 凡尿血之人,宜选食下列食品。

芹菜 性凉,味甘苦,能平肝火、清血热,适宜实证尿血者食用。《中国药植图鉴》中载:旱芹“治小便出血。”

现代《食物疗法》亦介绍:“治尿血:鲜芹菜,洗净捣烂取汁,日服3次,每次4汤匙。”也宜如常法炒食,或煎汤代茶饮。

荠菜 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荠菜能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有治疗血尿的作用。中医认为荠菜能健脾、补虚、止血,无论吐血、便血、尿血皆可选用。

《现代实用中药》记载:荠菜“止血,治肺出血,子宫出血,流产出血,月经过多,……或视网膜出血。”长春医学院曾经报道1例乳糜血尿者,“取荠菜500克,洗净煮汤,食用4日后,尿血恢复正常(包括肉眼及显微镜检查)。”

叶橘泉教授《食物中药与便方》还介绍肾结核尿血吃荠菜亦颇有效,“鲜荠菜240克,或干品30克,加水3碗于瓦锅中煎煮,至剩1碗汁时,打入鸡蛋1个,煮熟,然后加盐少许,将菜、蛋一起吃下。如菜老了,可嚼食吐渣。

轻者每日1次,重者2次,连吃1个月为1疗程,至症状消失后仍可吃1~2个疗程。”据广东资料称:用此法试验观察了40多例肾结核尿血者,认为效果良好。

马兰头 性凉,有凉血、清热、止血的作用,热证尿血者最食用。《本草正义》称赞马兰头“止血凉血,尤其特长”。

对实证尿血者,无论炒作菜吃或捣汁饮,或煎水喝均可。 金针菜 性凉,味甘,能清肝火、平肝气。

肝火燥盛,性情暴躁,见有尿血者,宜常吃多吃金针菜,有平肝火止尿血的功效。对于实证尿血者,民间多用金针菜煎汤代茶,时常饮用,颇有食疗效果。

鲜藕 性寒,味甘,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适宜血热实证尿血之人生食或捣汁饮。若能用鲜藕1 000克,鲜梨、荸荠、鲜甘蔗各500克,一同榨取鲜汁饮用,效果会更好。

《随息居饮食谱》中还说:“若阴虚、肝阳旺、内热、血少及诸失血证,但日熬浓藕汤饮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药可也。”由此可见,对虚证尿血迁延不愈者,经常食藕亦颇相宜。

藕节 有止血、散瘀作用。《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能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

所谓溺血,即小便出血之证。无论虚实尿血,皆宜煎水代茶饮。

荷叶 能清暑利湿、升发清阳之气、止血,适宜多种出血患者食用,尤其适宜夏季尿血实证者煎水代茶饮。《本草纲目》中记载:荷叶“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产后恶血、损伤败血。”

据《本草从新》经验:荷叶“升散消耗,虚者禁之。”故以实证尿血者为宜。

白茅根 性寒,味甘,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作用,实证尿血之人食之最宜。早在《圣惠方》中即有记载:“治 小便出血:茅根1把,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温频服。”

生地 性寒,有凉血止血作用,适宜实证尿血、血色鲜红、尿时感觉。

2.中国医学史的古代时期

中国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之一,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人类已有300万年的历史。

一、植物药的发现和使用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皇甫谧《帝王世纪》:“伏义氏……选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六脏,五行阴阳,水火升降得以有象,万物之理,得以类推,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又说:“(黄)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从而对炎帝神农氏在药物的原始发现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这一论点为学界的普遍观点,例如:《世本》有“神农和药济人”;《通鉴外记》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晋·干宝《搜神记》有:“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史记补三皇本纪》也有“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二、动物药的发现和使用动物药的发现和人类的狩猎和畜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未发明用火之前,只能生啖其肉,渴饮其血;随着用火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使很多动物肉类成为人们的主要食品来源,使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动物的肉、脂肪、内脏、骨各及骨髓等,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各种动物对人体营养以及毒副作用的认识,并进一步为认识其药用功效而有了不断的经验积累。

夏商西周时期 甲骨文中包含有大量的象形、会意文字,从文字的形体上,可以看出商朝人对人体已有一定的认识。首,象人的侧面头形;耳,象耳的轮廓;目,象人的眼睛;鼻,象人的鼻子;口,口腔的象形;舌,象舌从口中伸出状;齿,象牙齿从口中露出;项,是在脖子后面加指示符号标明;手,象手的侧面形。

肱,在甲骨文中是在肱部加指示符号。身字是在人的胸、腹部加指示符。

臀,在人臀部加指示符号。足字则象脚的形状。

膝,在人的膝关节加指示符号。趾字就象脚趾形。

眉则象眼睛上面长着眉毛。腋字即是在人的两腋下加指示符号,等等。

商、周时期人们对人体的认识,是处在一个以直观的外部形态为主,并已经由表入里,认识到内脏器官的某些结构,由局部认识开始而涉及到人身整体及其生理活动的一些现象,反映了商周时医学对解剖与生理的认识日益深化。春秋战国时期 一、本草知识的丰富1.出土医书中的药物《五十二病方》(1)阜阳汉简《万物》所载药物:此书简残损太甚,根据可辨认者统计,共收载药物七十多种。

其中玉石类、木部类、兽部类、虫鱼部类、果部类、米谷部类、菜部类等等。《万物》的记载非常古朴,如“鱼与黄土之已痔也”,“姜叶使人忍寒也”,这些都是比较原始的用法。

(2)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所载药物《五十二病方》因残损较多,很难确知原来所载方药总数。据帛书整理小组统计,共列药物247种。

其中矿物药21种,草类药51种,菜类药10种,木类药29种,果类药5种,人部药9种,兽类药23种,鱼类药3种,虫类药16种,器物、物品类30种,泛称类药10种,待考药名14种。此外,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随葬物品中,还发现不少盛放在香炉或熏炉里有茅香、高良姜、姜、桂、蒽(蕙)、贲、花椒、辛夷、藁本、杜衡、佩兰等。

从《万物》和《五十二病方》来看,说明在战国时期,已经发现了众多的药物,而且对药物的性味功能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万物》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以记载药物知识为主的专书,但所载几乎都是单功能药物,其内容简略而古朴。

《五十二病方》虽是记载临床治疗的方书,而所载药物之多却是空前的,仅次于后来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该书所记述之每一种药物已具有多种治病功效,比《万物》前进了一大步。

2.《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对药物的论述(1)《山海经》:是一部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在叙述山川地域及其物产时,也记载了各地出产的药物,共一百多种。其中约有:如食之多力,食之不愚的补养药;食之宜子孙的生育药;服之不字食之无子的避孕药;服之美人色的美容药:食之无疫疾;食之无大疾;可以御疫的防病疫药;食之可以杀人的剧毒药;可以御百毒,可以为(治)毒的解毒药;可以杀虫的杀虫药;食之不眠,食之无卧的兴奋剂等。

此外,约在这一时期在成书的非医药专著如:《管子》、《离骚》、《吕氏春秋》、《礼记》、《尔雅》等,也都其不同的角度论及了不少的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等。二、方剂学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用药知识的积累,逐渐由使用单方过渡到使用复方,并且不断探索组方的原则和理论,方剂学萌芽。

阜阳汉简《万物》记载有一些复方。如“倍力者以羊与龟”,认为龟羊合用,其强身健体之功更著,是复方的萌芽。

五十二病方》,收载医方283个,如治癃病方、治牡痔熏蒸方等等。从上举诸例可以看出,帛书《五十二病方》,复方大量增加了,而且剂型多种多样,既有内服的,又有外用的,洗浴、熏蒸、涂擦、外敷、充填诸剂齐备。

《内。

3.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古代医德起着支配作用。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1、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 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内经·素向》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也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

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2、“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

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

《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

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3、“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医生赵梦弼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

朱丹溪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

仆人告痛,先生谕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宋代医生张柄,治病救人“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

元末明初的名医刘勉曾任太医,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把“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信条。他常说,“富者我不贪其财,贫者我不厌其求”。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的道德地位是分等级的。我国古代医家这种崇尚把患者当作亲人式的医患关系的优良医风是十分可贵的。

4、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传说“三国”时期江西名医董奉隐居庐山,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载,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并以每年所收之杏,资助求医的穷人。至今医界仍流传着“杏林春暖”的佳话,以赞扬医生的美德。

明代医生潘文元医术高明,行医施药从不计报酬。他虽行医30年,但仍贫得几乎没有土地。

他死后,当地百姓万人空巷为他送葬,以表示哀悼和永远怀念。“杏林春暖”的佳话和“万人空巷”的传说代表了我国古代典型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5、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 我国古代医家清廉正派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医书中,就强调医生要品行端正,医风正派。

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的“五戒”的二戒中规定: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张杲在《医说》中记载:“北宋宣和年间的医家何澄,有一次为一患病缠年而百医不愈的士人诊治,其妻因丈夫抱病日久典卖殆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相酬。

何澄当即正色说:娘子何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勿以此相污!”这士人在何澄的精心治疗下终于获得痊愈。何澄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为世代传颂。

6、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 孙思邈在其名著《大医精诚》篇中论述了医生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陈实功所著《医家五戒十要》中倡议:“凡乡井同道之士,……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他的同行范风翼在《外科正宗》序中写道:“我的同行陈实功君从来胸怀坦荡,仁爱不矜,表现了同业之间互相敬重,虚心好学的品德。”

金元四大家中的养阴派首创人朱震亨(又名朱丹溪)曾为一患结核病的女子治病,病将愈,但其颊上有两个红点不消。朱丹溪实无他法可医,于是他亲笔写信让病人家人请江苏省的葛可久治疗,果然患者得以彻底痊愈。

这些事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7、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修养 《黄帝内经》作为。

4.古代名医有哪些

脉学倡导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药王———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

药圣———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5.生活中的一些医学小常识、

1、怎么样去了苹果上的保鲜蜡:在苹果上撒上食用盐,然后用手轻轻揉搓,等盐全部都在苹果上散开后,放入清水中清洗一下就没有保鲜蜡了。

2、在温水中化入少许食盐,再把桃子放入水中,用手轻轻搓一搓,桃毛就很快脱落,然后再用清水将桃子冲洗干净便可。 秋天,地气清肃,自然界的阳气由发散趋向收敛。

古代养生学家认为,此时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阳气的生长,使肺气得以舒张;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睡觉,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要经常开窗通气,使室内空气流通,以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头晕、疲倦等。

此外,要保持睡眠充足,神志清醒,以应收敛之气。 $ Z0 c) n+ a% `- W$ z4、人们在激烈运动的时候,由于出汗比较多,身体里失去一些水分和盐分,因此使人感到口渴。

如果只顾大量地喝水而不补充盐分,水经胃肠吸收之后,随着出汗和排尿又带走一些盐分。由于血液中的盐分减少,水分就会很快的被组织细胞吸 收,造成细胞水肿,使人产生头晕眼花、口渴,这种现象叫做脱水低钠症。

此外,运运后大量饮水,会使胃膨胀难受,消化能力降低,更容易使心脏加重负担,对身体不利。所以,运动以后,应该先用水漱漱口,然后少喝,慢喝。

如能喝些盐汽水则更好。 : O' c- O0 ^0 k/ ]) b$ w4 f5、冬天五种食物易中毒:大棚培育的蔬菜水果。

腐烂的白菜。生豆浆。

发芽或未成熟的马铃薯。霉变甘蔗。

( P& a7 Q7 _ A6 v9 a6、维持健康、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方法:均衡营养 、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情。 1 ^; Q5 J. d$ t& l( ^7、β胡萝卜素防过敏 日本专家最近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有调节血液中组织胺平衡的功效,因此吃胡萝卜能有效预防花粉过敏症、过敏性皮炎等过敏反应。

草莓具有抗癌功效 中医认为草莓具有生津、开胃、平肝、益肺等 功效。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研究又发现它有益心健脑的特殊功效,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溢血等有重要意义,并且草莓果汁中含有一种抗癌物质,可阻止癌细胞的形成与扩散,甚至能使癌细胞化为正常细胞。

乳品加白糖有益钙吸收 日本科学家发现,牛奶等食品里所含的碳酸钙不易被小肠直接吸收,但食入白糖后,小肠里的细菌便会制造乳酸,而乳酸可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使小肠对钙的吸收量提高约十倍。 8、平时使用计算机或看书、看报,最好每30分钟休息个5分钟,站起来走动一下,或看看窗外都可以,把一直注意近距离的视线拉长。

因为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简单说说几种。

6.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有哪些

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 有了医学分科;扁鹊提出了四诊法;《内经》提出了病理学说。秦汉时期医学有重大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唐朝分科较细的医学校刊《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著名的医学专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实的药物学著作, 被译成多种文字 。

1)商周医药学

①商和西周时期,已有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

②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有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

③商代遗址中还出土了石贬镰等医疗用具。

(2)秦汉医学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③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④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和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A.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B.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隋唐医学的进步

①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②李时珍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古代医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