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常识

2023-01-15 综合 86阅读 投稿:进化论

1.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小学文言文复习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2.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小学文言文复习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3.小升初常考文言文有哪些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⑧值:当。

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

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

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4.★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

4.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

5.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字音(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间有读jiān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二)异读字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王原音wáng破音wàng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语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可汗kèhán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一)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其中打洞妇抚儿乳喂奶名之者谁取名公将鼓之击鼓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狼不敢前上前愿为市鞍马买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狐鸣呼曰孔子东游乃丹书帛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亲自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百废具兴废弃的事情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屠户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⑦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三)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

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

6.小升初文学常识

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一) 一、名句归类 1、劝学类: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劝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 游《冬夜读书示字聿》 2、惜时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汉乐府 《长歌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送别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 适 《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 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 《赋得故草原送别》 4、四季类: 春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咏柳》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 熹 《春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 甫 《绝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游园不值》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 甫 《春雨》 夏天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秋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 牧 《山行》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江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柳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爱国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文天祥 《过零丁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岳阳楼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绝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 游 《示儿》 6、友情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 白 《赠汪伦》 7、思乡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 白 《静夜思》 8、节日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 《元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 牧 《清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 轼 《水调歌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蓃少一人。--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悲伤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 游 《示儿》 高兴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 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 白 《早发白帝城》 忧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 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谦受益,满招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言必行,行必果。

吃一堑,长一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竹篮打水-一场空 兔子尾巴-长不了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门缝里看人-看扁了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明珠弹雀-其得不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长衫子改夹袄--取长补短 吃了黄莲吃甘草--先苦后甜 鼻子里插葱--装相(象) 冰天雪地发牢骚--冷言冷语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人一双手,做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拖着泰山走。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不愧对今天的人,明天会对你微笑;丢失了今天的人,明天会给你烦恼。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春雷响,万物长。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小升初语文文学知识积累1--《红楼梦》知识点汇总 《红楼梦》常考知识点汇总: 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3。

7.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 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

小升初文言文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