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常识问答

2021-09-21 综合 86阅读 投稿:边缘人

1.重阳节知识问答题 急

1.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答:登高节

2.除了登高还含有什么意思 答:思念亲人

3.为什么叫重阳 答:古人把九叫“阳数”,农历九月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4.关于重阳节起源和什么教派有渊源 答:道教

5.重阳节的传说发生在什么时期 答:东汉

6.重阳节故事传说中的主人公叫什么 答:桓景

7.传说故事中的起因是什么 答:瘟疫

8.传说故事中的河流叫什么 答:汝河

9.传说故事中的仙人是谁 答:费长房

10.仙人住在什么地方 答:东南山

11.仙人给主人公的除妖物品有哪几种 答:茱萸叶子一包 菊花酒一瓶 降妖青龙剑

12.主人公降妖的主要武器叫什么名 答:降妖青龙剑

13.故事中茱萸有什么作用 答:气味冲击妖魔肺部,使其难受

14.菊花酒有什么作用 答:酒气刺激妖魔嗅觉

15.主人公是怎样杀死妖魔的 答:抛出降妖青龙剑,将瘟魔扎死

16.故事中的妖魔人们称它什么名字 答:瘟魔

17.为什么重阳节登高 答:就是因为故事里主人公和瘟魔交战前,百姓都躲到山上而得名;登高即有避魔避害避灾的意思,登高还含有步步高升的意思

18.将九定为阳数最早见于哪本书 答:易经

19.人们把重阳还看做是什么样的日子 答:吉庆

20.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什么诗中有描写重阳的诗句 答:远游

21.请说出屈原该诗句 答:集重阳入帝宫兮

22.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答: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

23.传说的故事是什么人编写的 答:吴均

24.他编写的故事收录在哪本书中 答:续齐谐记

25.传说故事中主人公住在当时的什么县 答:汝南县

26.主人公辞别仙人后,是怎样回到原籍的 答:骑乘师傅的仙鹤

27.茱萸是一种中药,它有什么作用 答:理气、止痛,避虫叮咬

28.菊花泡酒有什么作用 答:明目

29.重阳节什么时候开始定为老人节 答:1989年

30.重阳节为什么吃重阳糕 答:没有山的地区,把登高改为“吃糕”

31.重阳节为什么放风筝 答:入冬前不甚冷时,大力活动一下筋骨,有助于健康,也使眼睛得到休养、保护

32.重阳节的另一个传说和哪个皇帝有关系 答:汉高祖刘邦

33.这个传说中的皇帝妃子是谁 答:戚夫人

34.这个妃子的婢女姓什么 答:贾

35.这个婢女让人们重阳节时怎样做 答:佩茱萸、喝菊花酒

36.为什么老年人很重视这一天去登高 答:希望强身健体,能够长寿

2.重阳节知识问答题 急

1.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答:登高节2.除了登高还含有什么意思 答:思念亲人3.为什么叫重阳 答:古人把九叫“阳数”,农历九月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4.关于重阳节起源和什么教派有渊源 答:道教5.重阳节的传说发生在什么时期 答:东汉6.重阳节故事传说中的主人公叫什么 答:桓景7.传说故事中的起因是什么 答:瘟疫8.传说故事中的河流叫什么 答:汝河9.传说故事中的仙人是谁 答:费长房10.仙人住在什么地方 答:东南山11.仙人给主人公的除妖物品有哪几种 答:茱萸叶子一包 菊花酒一瓶 降妖青龙剑12.主人公降妖的主要武器叫什么名 答:降妖青龙剑13.故事中茱萸有什么作用 答:气味冲击妖魔肺部,使其难受14.菊花酒有什么作用 答:酒气刺激妖魔嗅觉15.主人公是怎样杀死妖魔的 答:抛出降妖青龙剑,将瘟魔扎死16.故事中的妖魔人们称它什么名字 答:瘟魔17.为什么重阳节登高 答:就是因为故事里主人公和瘟魔交战前,百姓都躲到山上而得名;登高即有避魔避害避灾的意思,登高还含有步步高升的意思18.将九定为阳数最早见于哪本书 答:易经19.人们把重阳还看做是什么样的日子 答:吉庆20.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什么诗中有描写重阳的诗句 答:远游21.请说出屈原该诗句 答:集重阳入帝宫兮22.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答: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23.传说的故事是什么人编写的 答:吴均24.他编写的故事收录在哪本书中 答:续齐谐记25.传说故事中主人公住在当时的什么县 答:汝南县26.主人公辞别仙人后,是怎样回到原籍的 答:骑乘师傅的仙鹤27.茱萸是一种中药,它有什么作用 答:理气、止痛,避虫叮咬28.菊花泡酒有什么作用 答:明目 29.重阳节什么时候开始定为老人节 答:1989年30.重阳节为什么吃重阳糕 答:没有山的地区,把登高改为“吃糕”31.重阳节为什么放风筝 答:入冬前不甚冷时,大力活动一下筋骨,有助于健康,也使眼睛得到休养、保护32.重阳节的另一个传说和哪个皇帝有关系 答:汉高祖刘邦33.这个传说中的皇帝妃子是谁 答:戚夫人34.这个妃子的婢女姓什么 答:贾35.这个婢女让人们重阳节时怎样做 答:佩茱萸、喝菊花酒36.为什么老年人很重视这一天去登高 答:希望强身健体,能够长寿。

3.重阳节知识问答

1.为什么重阳节要吃糕呢?2.这是重阳节的传统节目,这次请来了100名老人,所有学校领导和初一各班的所有学生。题目是“浓情9.9,金色重阳”

写一下这几个环节:

(共有三个人,要写三份的,如:a:。

b:。

c:。。

(多点优美的语句)(对仗要公整)

1.开场(每人至少四句话)(这个环节三个人)

2.给九月过生日的老人送蛋糕(上一个节目是诗朗诵,可以作适当的衔接)(这个环节也是三个人)

3.胥林老师的外婆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外婆71岁)(这时只有一个人主持)(上一个节目是给九月过生日的老人送蛋糕,可以作适当的衔接)

4.给现场100名老人送礼物(这是三个人)(上一个节目是老人给孩子寄语,可以作适当的衔接)

5.结束语(这时是五个人)3.有关重阳节的诗句4.重阳节送老人什么好?5.重阳节谁来关注老人的居住问题?6.重阳节有什么习俗?7.“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菊花?8.古代“重阳节”里有饮酒的习俗,所饮的酒是什么?9.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有哪位神仙是这一天出生的?10.重阳节还叫什么节?

4.谁知道重阳节的知识问答

重阳节有哪些风俗? 1.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

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重阳节前后,北京西山的几十万棵黄栌变成一片徘红,将西山装点得分外美丽,别有风情。

漫山遍野,犹似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盛装。几个亲朋好友,三五结伴同登西山看红叶已成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

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

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3.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

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

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

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

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

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

现在这一风俗已很少见了。 5.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

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

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

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

5.重阳节的知识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6.重阳节的知识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7.关于重阳节的知识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

重阳节常识问答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