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常识满月礼仪

2021-08-12 综合 86阅读 投稿:压抑感

1.祝贺婴儿满月礼时需注意什么样的礼仪

“做十二朝”又称“小满月”。

摆“满月酒”,理应在婴儿满月的前后。“满月” 和“三朝”都是庆贺性质的习俗,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做“满月”,大多流行剃满月头的习俗,视新生儿头发多少,既可以象征 性地剪理一下,也可把满头毛发削精光。

剃下的头发,称为“胎毛”。某些地区的 新习俗是,把“胎毛”制成毛笔,刻上婴儿姓名及日期,作为永久性的纪念品。

郊区 农村,常把胎毛盛入桂圆壳里,用红布包裹,挂在床前,也是作为永久性的纪念品。 正因为大家很重视满月的剃头,故请的理发师,应手艺高超。

又要请到家里来剃, 这酬金就相对比较丰厚。理发过程中,理发师还应边唱吉祥歌边理发,切不可剃破 头皮,必须小心翼翼地操作。

刹完头,理发师常被邀请共吃满月酒,尊为贵宾。 第二,做“满月”,很讲究气氛,过去常在厅堂、灶间等到处点燃红烛,红光飘 曳,满室生辉,喜气洋洋,称为“满堂红”。

第三,做“满月”,也是承认新生婴儿权利的时机。过去,陪嫁的田产,就该在 这天正式将田契交给女婿家。

这交接仪式,既可隆重,请亲家、舅辈一起参加,以示 慎重;也可简单,直接交付给女婿和女儿。如果无田产可言,也常有娘家把传家宝, 如祖传的戒指,或先辈珍藏的宝物移交给女儿女婿。

2.孩子出生到满月的礼仪有哪些

小孩满月要办满月酒,这一习俗大部分地区都有。

其实从小孩一出 生,各种礼俗就随之而来。一般在小孩出生的当天,孩子的爸爸就必须到岳父家报喜,一方面 是告诉岳父岳母添了外孙,同时还有报告母子平安、请岳父母放心的 意思。

报喜时还要放鞭炮。虽然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一般农村家庭都 有电话,但很多人仍喜欢放着鞭炮亲自去报喜。

岳父母接到喜讯后, 就得酿米酒、备鸡蛋,第三天挑着米酒和鸡蛋去看女儿和外孙。有些 地方还要给乡亲们分发鸡蛋、饼等,请大家同喜。

岳父母家还要给外 孙买新衣、鞋帽、推车、摇篮等小儿用品,在小孩满月的那天送去, 通常叫“送祝米”。“送祝米”不仅仅是汉族,很多少数民族也有,不过有些地方不是 满月,而是小孩出生后的第九天,因而又称“洗九”。

比如湖北荆门, 外公外婆、舅父母、姨父母等都要去“送祝米”。如果是头胎,还要“抬 盒”。

盒子用木材做成,三格一盏,漆得红亮,两个人抬着。盒底层 装槽米两斗,中层油条200根,上层装大小衣料、项链、长命锁、鸡蛋、红糖等,盒顶用绳子拴两只母鸡,外面用红纸贴封,写上喜庆祝词。

富裕人家非常讲究,要抬“亮盒”。就是盒子用玻璃镶成,可供路人观看, 以示荣华。

除了食物,还有衣料等。中下等家庭则往往用一担箩筐挑 东西去送“祝米”,礼物数量少,质量差一些,箩筐上面各放一根松枝、柏枝,表示虽然“清贫”,但是很“亲近”,希望亲朋、夫家不要见笑。

有些人家还流行送布老虎。关于送布老虎,有一个故事。

传说岐山脚下住着一对夫妇,孩子生 下的第二十九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北风呼啸,非常寒冷。孩子突 然发起高烧,浑身抽搐,夫妻俩吓得手足无措。

由于住在深山老林, 无法送孩子去看医生,不到两个时辰,孩子就死了。 两口子悲痛过后, 将孩子尸首放在山上的树林里。

第二天,孩子的外婆从这里经过,忽 然听到后山女儿的哭声。原来扔掉的孩子并没有真死,在风雪中苏醒 过来,不住啼哭,正巧一只母老虎路过这里,便用自己的奶喂孩子, 暖着孩子,将孩子救了过来。

外婆好生奇怪,跑过去将孩子抱回女儿家。 女儿女婿猛然看见妈妈抱着自己的孩子,惊讶得难以置信。

这事很快 就在当地传开了,打这以后,为了驱邪保平安,一般就由舅舅家用黄 布做一只布老虎,在孩子满月时给孩子送过去,以图喜庆吉祥。到了孩子满月,就得办满月酒。

这是一个大喜宴,一般亲朋好友都 要去恭贺。 与其他酒席不同的是,每个宾客都能得到四个煮熟染色的 红鸡蛋,也有人家将生鸡蛋染成红色送给宾客。

小孩做了满月,女儿 要抱着孩子到娘家过门,这是外孙出生后第一次到外婆家,俗称“出 窝”。孩子回家时,外婆还要给外孙肩上搭花线,颈上挂银坠,封红包, 祝愿外孙长命富贵。

3.弥月的习俗常识

新生报喜 弄瓦欢愉、弄璋成庆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家中有婴儿出生是一件大事,表示家庭中有着延续的意义,且婴儿出生后至周岁期间,都有相关的民俗礼仪来为这个家庭新成员庆祝,为婴儿祈福、消灾,希望婴儿能够平平安安、充满喜悦的成长,祈求婴儿将来做大官,发大财,一生顺遂,光宗耀祖。

相关的民俗礼仪其中又以「三朝」、「报酒」、「满月」较为重要。

民俗礼仪-三朝之礼

在传统习俗中,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称为三朝。要将桂花心、柑叶

、龙眼、小石头放入水中煮沸,为婴儿洗拭身体,洗完再用小石头在婴儿胸前轻轻拍三下,希望婴儿长大后有好胆识,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像石头般坚毅,然后再穿上新衣服。这就叫「三朝之礼」,洗完澡后,准备鸡酒、油饭祭拜祖先及呵护神。

民俗礼仪-报酒

三朝之礼这一日或婴儿出生第十二天,产家要准备油饭、麻油鸡酒来供奉神佛、祖先并要烧香、烧金纸,以求神佛保佑、祖先庇佑,期望小婴儿圆圆满满、顺顺利利的长大,祭拜完后,用谢篮装满将油饭、麻油鸡酒送回娘家,报平安产子,及分享小孩子出世的喜气,这称为报酒。

这时,亲朋好友也会送礼祝贺,给婴儿多些平安的祝福,产家则于三日、六日、十二日、廿四日、满月做油饭、麻油鸡酒回礼。

这一天,要做油饭和麻油鸡酒,外家也在这一天致送各种贺礼,叫『送头尾』,一般叫『送庚』。『头尾』是指婴儿从头到脚所要穿戴的全部衣物,如满月帽、婴儿衫、手环、脚环、鞋袜、蒙被、胸饰等,并加上香蕉、红龟粿、外妈圆、红桃、礼烛等物品,所以做油饭和麻油鸡酒为答礼,另外,有的人也会备酒席宴客,答谢亲朋好友。

民俗礼仪-剃头

在 24 日或满月这天要为婴儿剃胎发,在剃发时所用的水中放入小石头数颗,但愿小宝宝永远健健康康,壮如硬石!

放入铜钱数枚,期望宝宝拥有不尽财源,终身大富大贵,享用不尽之意!

剃发后,由母亲或祖母抱到门外,绕院子走一圈并边用竹竿敲地,希望宝宝平安长大、百尺竿头、安享人生!

4.婴儿满月有哪些礼俗

婴儿满月的礼俗,唐代已经流行。

南宋时官宦和富有的人家要办“洗儿会”。这天至好亲朋携带礼品向婴儿祝福。

亲朋到齐,浴盆中倒入洗儿用的香汤,放进果子、彩线和葱蒜等。用几丈长的彩色绸绢或布环绕,叫做“捆盆”。

用妇女的首饰——金钗搅水,称为“搅盆”。围观洗儿的亲友们撒钱到水中,这叫“添盆”。

婴儿浴完,婴儿父母或亲属向客人致谢,并抱婴儿到别的房间,称为“移窠”。到了近代,满月时外婆要送一份丰盛礼物,包括面条、粽子、馒头及活鸡一只,还有婴儿用的帽、鞋、袜、衣服等,俗称“拿满月”。

主人家要发请帖宴请亲友,这就是历代相沿的“满月酒”。有些少数民族不是在自家庆贺“满月”,而是走出去,称为“走月”或“出月”。

走月一般是到外婆家或其他亲友家,产妇和婴儿在走月后才能解除产期的禁忌。广西壮族流行“满月逛街”。

当满月那天,外婆和亲友携带壮锦背带、衣帽鞋袜等物来祝贺,主人家以糕点款待,在场的人都得吃一些汤圆,表示家庭和睦,生活甜美。然后由一位少女,用崭新的背带背婴儿“逛街”。

出门前,少女持一把雨伞,预贺婴儿长大后有胆有识,走南闯北,能经风雨;又将几张纸或几页书放在婴儿怀内,祝愿其长大后读书明理。逛街后还请宾客同贺一番。

婴儿满百日礼也要行祝福仪式,宋朝时叫“百晬”,明朝时称“百岁”,近代北京等地称为“百禄”。在这天,亲友携礼祝贺,主人家设宴招待。

5.礼仪常识

中国人的礼节“作揖”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礼节,希望国人推广之。

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皮肤接触,不会传染疾病,也不会闻到对方难闻的气味,而且在很远的距离就可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重。再者作揖是个很简洁的礼节,一群人见面后,相互作个揖只需要十来秒的时间就可以结束,如果需要与一群人中的其中某个人单独交谈,再单独作揖也是可以的。

而一群人见面后一一握手拥抱就很浪费时间的。 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搭与右手之上,表示左阳右阴;两手相抱,是以双手代表自己的头;双手以臂为轴,旋转运动下垂,表示扣头与点头之意,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作揖有很多表达形式,很随和,有高揖与低揖;立正揖与随势揖,朋友告别时,转身作揖也是可以的;有表示男子的礼节与女子的礼节;军人与平民的礼节;一般说来,不是特殊情况,弓腰表示谦卑,直身表示地位平等,但是都是对对方尊重的表示。 男性起高位揖,一般都是落落大方,兼有阳刚之气,不是特别的仪式不是非常规矩;如果是祭祀,就要非常规矩,要立正弓腰,以表示对神灵和祖上的尊重;对上级也要起标准揖要立正弓腰,上级给下级还礼,可起随势揖,但必须是上级对下级。

女性起揖的地方比较低,而且在右侧面,胯上腰下,作揖表达形式比较秀巧;年轻女子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起揖时略曲一下膝,岁数大的女性就不用曲膝了。 军人起揖一定要立正挺胸,双臂双手摆平,显出军人威武挺拔的气势。

外国人的礼节“拥抱”本来就庸俗不堪,如有些动物还有这种礼节,相互斯磨。特别进入现代社会,各种恶性传染病盛行之时,就更显出它的弊端。

握手虽然文明一些,但还有皮肤接触的弊端,有些接触传染性疾病,还可能通过握手做为传染的途径。 为了人类之健康,为了推广中华民族之文明,请诸位推行中国人的传统礼节“作揖”,这也是扩大中华民族影响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环节。

6.礼仪常识

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二、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三、服饰礼仪

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男士着装

男士穿着西装时务必整洁、笔挺。

衬衫的领子要挺括,不可有污垢、汕渍。

领带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要吻合。

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鞋的颜色不应浅于裤子。

女士着装

办公室服饰的色彩不宜过于夺目,应尽量考虑与办公室色调、气氛相和谐,并与具体的职业分类相吻合。服饰应舒适方便,以适应整日的工作强度。

7.文明礼仪知识

礼仪知识非常多一时半会是数不完,比如说客人到家做客时,到大门口应该接过客人的包裹和礼品,除了手提包之外,手提包不要接,在接包时要双手接过,不应该一只手,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到房间时应该端茶倒水拿出点心,到茶时不宜过满,倒满茶水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导致客人无法方便拿取水杯喝水,客人感觉无聊时应该打开电视电脑或者报纸书籍之类物品,吃饭时应该先让客人先吃,家庭主人拿筷子就是开饭的意思,但是在吃时不应只顾自己不顾客人,倒酒水时应满,不可以半杯或者不满,因为酒代表诚意的意思,交谈时不可以一直看表,在客人眼里就是盼望客人走,客人要走时,应该诚意挽留,客人不可以口头说走身子不动,当客人走时,应该起身送至门口,不应送到门口就直接离开,很多这是微不足道的礼仪。

8.礼仪知识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的。

9.作为礼仪小姐需要知道的礼仪知识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礼仪常识满月礼仪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