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言常识

2022-11-25 综合 86阅读 投稿:忘年交

1.《论语》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 论语唐抄本(6张)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同时,也使我感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

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论语》有其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汉族,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

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2.《论语》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 论语唐抄本(6张)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同时,也使我感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

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论语》有其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汉族,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

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3.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

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采纳哦亲。

4.论语十则文言文总结

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 [时习]

[朋]: [亦]

[自]: [(不)知]

[愠(yùn)]: [君子]

[吾]: [日]

[三省(xǐng)]: [为(wèi)]

[谋]: [忠]

[交]: [信]

[传 [故]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知(之)]

[是] [贤]

[齐] [内]

[善者] [士]

[弘(hóng)毅 [任]

[重] [已]

[岁寒] [凋(diāo)]

[行] [其]

恕(shù)] [欲]

[勿(wù)]

(二)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

1、通假字:

[女]:

[(是)知(也)] :

[说] :

2、古今异议字: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3、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5.《论语》十二章 的文言文六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原毁文言知识整理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1,其待人也轻以约2.重以周,故不怠3;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4;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5!”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6.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注释】1重:严格.周:周密、全面.2轻:宽容.约:简少.以上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3不怠: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4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仁义人: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句出《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5句出《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6周公:周文王子,周武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多才与艺人:多才多艺的人.句出《尚书·金縢》:周公有言:“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事神.”【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又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1.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2!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注释】1廉:少.2已:太、甚.【译文】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好事情.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1.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2,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3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注释】1修:进修,求上进.2说:同“悦”,高兴.3是故:因此.【译文】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

7.论语十则文言文详解

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时常地复习(3)学:学习。(4)说:通“悦”,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6)乐:快乐。(7)愠 :生气,发怒。

(8)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9)曰:说,说道。

(10)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11)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12)不:表示判断。

(13)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4)自:从。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第二则原文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yú) ,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真诚、诚实。(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吾:我。日:每天。

三: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省:检查,反省。为:替。

谋:谋划。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词句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重点字解释温:温习。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而:连词,表顺承。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以为:可以、能成为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

师:教师,老师。矣:句末语助词“了”。

词解注意温故知新(成语)请注意 不是温故·而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 和体会。也指通过温习历史经验,认识到的新情况。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重点字词解释学:学习。而:连词,表示转折。

思:思考;思索。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第五则原文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重点字词解释女:通“汝”,人称代。

8.论语十则文言文总结

《<论语>十则》中需要掌握的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2)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3)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论语>十则》中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而后已任重路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不亦乐乎见贤思齐三省吾身《<论语>十则》中出现的文言多义词:为 可以为师矣。为,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

知之为知之……为,是。仁以为己任。

为,作为。项为之强。

为(wèi),因为。为之怡然称快。

为,为了。以丛草为林……。

为,作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wéi),被。可以可以为师矣。

可以,可以凭借。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可以,能够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能够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温故而知新。

知,领悟。诲女知之乎……知,知道。

之学而时习之。之,代词。

诲女知之乎。之,代词。

知之为知之。之,代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之,代词。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之,代词。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而学而时习之。

而,承接。温故而知新。

而,承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而,承接。择其善者而从之……而,承接。

死而后已。而,承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而,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而,转折。

为人谋而不忠乎……而,转折。学而不思则罔……而,转折。

任重而道远。而,并列。

论语文言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