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文言文中常见的官职名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 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2.古文言文中的官职名有哪些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
3.在文言文阅读中常出现的古代官职有哪些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 宰相之职”。【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 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 ,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 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
4.文言文常识有些什么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谭嗣同》:“。
5.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职名称都有哪些
主政事,秩俸四百石,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星历。 太史丞。
太卜属官。 大典星, 掌星历,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铜印黑绶: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御史大夫,太尉,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宰人,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其实也不能具体说哪些官职是常见的,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掌守明堂。
灵台丞,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 三公是指丞相, 铜印黑绶,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 铜印黑绶,因为高考都是随便拿一个人传记的,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
丞相征事。 法曹,掌天时,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秩俸是中二千石。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主通报事。
2,秩俸比千石,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 望气佐, 主望气,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分掌星,日,天象,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
员吏,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丞相少史,光禄勋,辅佐丞相,检举不法,金印紫绶,秩俸万石,掌佐天子,助理万机,太祝,太宰,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奏曹,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大司农,立储,封赠: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太史属官,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 屠者,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侍曹, 铜印黑绶, 铜印黄绶,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 铜印黑绶,民政,法律。 决曹。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铜印黑绶, 主厨。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员吏,银印青绶。 二,赏功,罚罪等事: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丞相,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右扶风,三公中地位最低,丧娶事,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太宰属官。
宰人,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这些作为课外知识吧,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 主厨,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
6.古代的常见的官职有哪些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7.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文章来源:网友提供 点击数:441 更新时间:2008-7-6 16:14:29 一、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南京:建康、金陵 5、扬州:广陵 6、苏州:姑苏 7、成都:锦官城 三、官职任免 拜:授给官职;除: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拨;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 四、时间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称 1、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4、韩柳:韩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 6、苏辛:苏轼、辛弃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12、苏黄:苏轼、黄庭坚 1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4、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15、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6、岁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8、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9、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1、三吏三别: 六、代称 1、学生:桃李 2、妇女:巾帼 3、弟兄:手足 4、诗人:骚人 5、菊花:黄花 6、杜鹃:子规 7、家乡:桑梓 8、国家:社稷 9、史册: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战争:烽烟 12、音乐:丝竹 13、文学才华:风骚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别称 李白:诗仙 青莲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杜甫:诗圣 诗史 陶渊明:靖节先生 欧阳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陆游:放翁 辛弃疾:稼轩 孟子:亚圣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八、年龄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计时 年号记年 天干地支纪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贯:《柳河东集》 书室:《聊斋志异》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别号:《稼轩长短句》 谥号:《欧阳文忠公文集》 官职:《杜工部集》 年号:《白氏长庆集》 十一、名著人物与事件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发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专著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水经》: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论语》 《孟子》 《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水浒》: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8.在古文中表官职的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⑴举(举荐) 辟(招用)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⑵征(征召。特指君招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⑶拜(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⑸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⑹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⑺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⑻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⑼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⑽黜(罢免官职)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⑾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⑿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⒀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⒁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袁盎传》)
⒂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⒃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⒄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⒅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9.谁能告诉我古代官职的知识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未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