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叶的文学常识

2022-11-22 综合 86阅读 投稿:旧时光

1.枫叶的有关知识

[编辑本段]枫叶的特点

枫叶为掌状5浅裂,长13厘米,宽略大于长,3片最大的裂片具少数突出的齿,基部为心形,上面为中绿至暗绿色,下面脉腋上有毛,秋季变为黄色至橙色或红色。树皮灰褐色,光滑随树龄增长而出现沟纹和鳞片。花黄绿色,小,无花瓣,下有垂于细长柄上,春季随幼叶开放,呈开放型花序。果实具平行的翅,长2.5厘米。高度30米,宽柱形,落叶。

落叶树种在秋冬的时候,体内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让原本树叶中所含的物质或部份组织分解之后,回收储藏在茎或根的部位,来年春天的时候可以再利用,叶绿体、叶绿素就是被分解回收的对象之一,因为叶绿素的含量较大而遮盖了其它颜色,使叶片呈绿色。因此当叶子里的叶绿素没有了的时候,其它色素的颜色彰显出来,如花青素的红色、胡萝卜素的黄色和叶黄素的黄色等。除此之外,枫叶中贮存的糖分还会分解转变成花青素,使叶片的颜色更加艳丽、火红。 枫叶没有五个"手指"就不是枫叶,这是枫叶的特色!

花语:自制能力

喜欢此花的你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原则,积极进取,不断向前迈进。在感情上,你显得比较退缩,对初恋仍念念不忘,对爱情产生惶恐,其实只要你懂得从失败的经验中提升自己,找到真爱又何难。

花箴言:该温柔时温柔,该发威时就要发威。

枫叶象征着对往事的回忆、人生的沉淀、情感的永恒及岁月的轮回。

枫叶的缘分

传说,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摘下一片枫叶或捡起一片枫叶,那未来与你度过一生的人就会在捡起枫叶的1周内出现,没有提示,就是看见过!

2.关于枫叶的知识或相关诗词

使人看到了秋天具有春天一亲的魅力,能不心旷神怡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写山中所见秋景,这最后两句尤为优美。所以黄生《唐诗摘钞》说“诗中有画”,是一幅《秋山旅行图》。“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人赞为“真名句”,在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将一片枫林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你看,因为它申足前意。诗中“坐”字作因为解,并非坐下之意,艳如去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透过这片红色,层林尽染,灿若朝霞

3.谁能告诉我关于秋天的文学常识

在一年四季中,钟情于秋天的文人墨客特别多,也许缘于秋天独特的气质。

它的飘零与洒膜,吸引了多情善感的诗人,它的成熟与深沉,留给文学家更多的思考和回味。杜牧赞美秋天的清俊悠扬,欧阳修赋予秋天的草木充满了灵性;林语堂在《秋天的沉味》中描写人生最好的年华是秋天,因为秋天的性格甚温和、练达、宽容和成熟;丰子恺在《秋》中既感叹人生易老,又指出人到中年,心情渐入超脱佳境;郁达夫写《雁荡山的秋月》,文笔中充满了奇异、神秘与幽寂的色彩;茅盾写《红叶》、《印度洋上的秋思》,仿佛听到秋天在你耳畔窃窃私语;叶圣陶把感慨写成一篇《没有秋虫的地》。

秋天真是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地方,老舍写山水天空,田汉写白蔷薇,何其芳写秋海裳。屠格涅夫写秋天的白桦树。

这个多情善情的季节,文学中秋天是如此的别具一格,如此的缤纷绚丽,而又是如此的美不胜收。

人们咏吟秋天,只是惜秋情、秋景、秋语来表现大自然与人心灵的对话与牵动着的百般感触,从而拧发每一个诗人作家独特的感受。这些咏秋之作,给予让人们认识各具风采的秋天。

秋天是美丽的,文学是美丽的,因为人们生活着是美丽的。不管秋天带我们多少感慨,或是喜悦、或是愁绪,但它一旦活跃在我们笔干,总是美丽的。

有情的秋天,是人生丰收的季节。也许你还没有丰收,但你用自已的心灵去领悟秋天,那么你总会感到人生不再虚度。

4.秋天常识:秋天枫叶为什么那么红

树叶变红主要是由花青素所导致的,这种色素通常在秋季到来时才由树叶产生。

树木如此大费周折让树叶变红目的何在?科学家就此一直未有定论。 有科学家认为,花青素等色素能充当抗氧化剂,帮助树木抵御恶劣环境。

也有科学家认为,这些色素可以提高树叶温度,从而帮助树木抗寒。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威廉·奥克曾在几年前提出,花青素可能起到类似防晒剂的保护作用,能够在秋季避免树叶因受阳光损害而过早凋落,从而使树木能够从树叶中汲取更多养分。

国科学家援引最新研究结果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树木在过冬前要从树叶和土壤中汲取并储藏尽可能多的养分。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9日报道说,美国科学家研究了生长在水涝地区和高地的树木后发现,土壤越贫瘠,树木就越需要从树叶中获取养分,树叶在秋天就越容易变红。

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埃米莉·哈宾克进行的研究显示,由于高地土壤中养分少,那里生长的树木的叶子在秋天变成了红色;而在土壤中养分丰富的水涝地区生长的树木,其叶子在秋季仍保持黄色。 科学家已经知道,树叶中的叶绿素在秋天来临之际通常会产生分解,树叶中的养分也会重新分配到树干和树根,以帮助树木度过阳光稀少的冬季。

树叶失去叶绿素之后,其中原本就存在的黄色的类胡萝卜素会显露出来,这是一些树木的叶子在秋季泛黄的原因。 树叶变红主要是由花青素所导致的,这种色素通常在秋季到来时才由树叶产生。

5.谁有有关秋的文学知识

/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430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风行于草上,向着远方的海慢慢的退去,睡满阳光的树叶早已疲惫不堪,渴望着风中的舞蹈与大地的怀抱。大山的嚣闹沉寂了,昆虫的叫声稀落了,河流的喧腾平息了……

秋临了。

喜欢听邻家的孩子用稚嫩的童声念到:“秋天到,秋天到,树叶黄了,高粱熟了,果树笑红了脸,庄稼笑弯了腰……”

也喜欢独自漫步于深秋的树林,踏着满地厚厚的落叶,在万里晴空之下独自承载着满世界的凌乱,然后长叹一声“无可奈何花落去”,任那似落叶般凌乱的思绪随着秋风漫天飞舞。时而有几只秋燕从头顶飞过,抖落几声幽怨婉转的歌声,让人联想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诗句来。

秋是一位须冉微霜的老者,眉宇间透露出曾经的意气风发与人生历练的沧桑。他抬起头,看着西边天际的晚霞和夕阳,把眼睛眯成一条缝,任那天边的万道霞光照在脸上泛出一片金黄。

秋是伤怀的季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燕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后主吟这首词时应该是在秋天吧!“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想想三千里地山河的沦丧,面对此情此景,他该暗自垂泪了吧!

秋是别离的季节。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莺莺与张生在小亭分别时,也应该是在秋天吧!“景萧萧,风淅淅,雨霏霏,对此景怎忍分离?仆人催促雨停风息,日乎西,断肠何处唱《阳关》,执手临歧。虫声切,脚声韵,燕声悲。望去城依约天涯。且休上马,苦无多泪与君垂。此隙情绪你怎知,更说甚湘妃。”热血在两人心中流淌,相思的眼泪伴着清冷的秋雨无可救药的淋湿所有的空气。道不完的相思血泪抛红豆,说不尽的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是一首隽永的诗篇。

一叶落木,一株枯草,一缕晚霞,一抹金黄都是它的内容。它意韵悠远,读来千转百回,余音绕梁。

秋是一坛陈年的琼浆,着酒冽而不浓,甘而不腻,只轻轻的咂上一小口,便醉在夕阳里了

6.谁有有关秋的文学知识

/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430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

"《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风行于草上,向着远方的海慢慢的退去,睡满阳光的树叶早已疲惫不堪,渴望着风中的舞蹈与大地的怀抱。大山的嚣闹沉寂了,昆虫的叫声稀落了,河流的喧腾平息了…… 秋临了。

喜欢听邻家的孩子用稚嫩的童声念到:“秋天到,秋天到,树叶黄了,高粱熟了,果树笑红了脸,庄稼笑弯了腰……” 也喜欢独自漫步于深秋的树林,踏着满地厚厚的落叶,在万里晴空之下独自承载着满世界的凌乱,然后长叹一声“无可奈何花落去”,任那似落叶般凌乱的思绪随着秋风漫天飞舞。时而有几只秋燕从头顶飞过,抖落几声幽怨婉转的歌声,让人联想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诗句来。

秋是一位须冉微霜的老者,眉宇间透露出曾经的意气风发与人生历练的沧桑。他抬起头,看着西边天际的晚霞和夕阳,把眼睛眯成一条缝,任那天边的万道霞光照在脸上泛出一片金黄。

秋是伤怀的季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燕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后主吟这首词时应该是在秋天吧!“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想想三千里地山河的沦丧,面对此情此景,他该暗自垂泪了吧! 秋是别离的季节。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莺莺与张生在小亭分别时,也应该是在秋天吧!“景萧萧,风淅淅,雨霏霏,对此景怎忍分离?仆人催促雨停风息,日乎西,断肠何处唱《阳关》,执手临歧。虫声切,脚声韵,燕声悲。

望去城依约天涯。且休上马,苦无多泪与君垂。

此隙情绪你怎知,更说甚湘妃。”热血在两人心中流淌,相思的眼泪伴着清冷的秋雨无可救药的淋湿所有的空气。

道不完的相思血泪抛红豆,说不尽的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是一首隽永的诗篇。

一叶落木,一株枯草,一缕晚霞,一抹金黄都是它的内容。它意韵悠远,读来千转百回,余音绕梁。

秋是一坛陈年的琼浆,着酒冽而不浓,甘而不腻,只轻轻的咂上一小口,便醉在夕阳里了。

7.有关城南旧事的文学常识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曾经风靡一时。

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

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南旧事》一书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城南旧事》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该书系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3岁随父母返台湾,5岁来到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往北平居住,曾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

编这份 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

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仿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 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

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

她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

城南旧事的序:《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本,苏教版六年级课本,北师大版五年级[迟到]。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

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

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年冠《。

有关红叶的文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