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

2022-08-21 综合 86阅读 投稿:所以

1.建筑的审美

中国的建筑,正处于跨世纪年代,经历了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三次建设的高峰时期,建筑师的审美趣向经历五十年代追随苏联的古典主义,(特别是北京的十大建筑,作为时代的标志,反映出老一辈中国建筑师良好的基本功和严谨的创作风格,留下一批颇具风格和影响的作品,反映出老一辈中国建筑师的审美趣向)到八十年代,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高速度影响,年轻一代八十年代毕业生在建筑市场唱主角,一批批现代风格,简明色调的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过二十年沉淀,最终褒少贬多,大部分经不住时代的考验,早已成为失宠的角色。

结合当时经济建设、改革初期,建筑审美也属启蒙时期,玻璃幕墙与铝合金窗,白色外墙砖是建筑界宠儿,建筑亦象时装,简单、明快是八十年代的审美趣向,颇为年青建筑师和人民群众接受,一批批快速出炉的建筑在全国特别是经济特区大量出台。到八十年末至九十年代初,经济建设脚步放缓,人们对建筑细部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建筑文化有所进一步认识,对建筑细部要求进一步提高,已经对简单的中国现代派 作品感到不满,建筑造型上除了框架就是填充墙、贴面砖、安铝合金窗,再加一块玻璃幕墙,这个工作不用建筑师去做,结构工程师也能做,建筑的内含不应是这样肤浅。

在现代派的作品中开始追求细部造型丰富的风格,这时, KPF作品中部分现代风格作品及西沙·佩里的作品开始备受推崇,特别是一批金融建筑以横向分格韵律,色带处理以及玻璃幕墙和金属幕墙组合:带有"平面表皮构成"和"立体几何构成"变化的现代派建筑迅速占领高档建筑地位。这批建筑固有平面及立体构成的审美趣向加之高档幕墙组合,横向线条韵律构成一道新的风景线,作品做到简洁、晶莹、耐看也因风格成熟,技术完善成就众多高层精品。

例如上海陆家嘴的高层建筑群、广州六十三层的国投、南方世界广场、深圳帝王大厦和国际大厦。九十年代中期,KPF事务所作品中新古典手法作品愈来愈为中国的建筑界接受,其古典主义的立面分段,众多古典建筑语汇和现代幕墙技术有机的结合,理性地碰撞和细腻的表皮肌理构成,严谨的细部比例、材质划分组合,折射出建筑的文化、历史和现代感,让人们认识到设计活力所在。

人们慢慢在比较中发现,我们的新建筑刚盖好时象时装一样漂亮,过两年象时装一样过时,无法折射出多少文化、历史,但建筑又不可能简单认为是时装,上海滩百年建筑还是那样有魅力,那样凝重,哪怕只露一个塔尖,人们马上想到上海外滩,古典主义作品的确魅力无穷;立面的细部处理,丰富的语汇色彩,给建筑师以施展拳脚机会,同时亦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一时间,这种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手法在中国流行,同时各种成套建筑技术,材料日趋完善,同时衍生出欧陆风格住宅,地方主义和各种带古典 符号的现代建筑在建筑市场唱上主角,象深圳万科开发的百仕园、万科俊园就是典型古典手法,成为房地产新的卖点,反映出从公众到建筑师审美趣向日趋成熟细腻。九十年代后期,建筑进入百花齐放时期,各种风格的作品不断涌现,特别一些大量工程进行国际招标后,世界上最新理念,优秀事务所作品在中国不断开花结果。

特别是现代派中高技派、白色派、银色派、解构主义风格作品,在中国找到市场,象S0M事务所在上海设计上海金茂大厦让人在高技派手法中领略到中国塔的味道,英国事务所和上海华东院所合作设计的上海大剧院让人领略现代钢结构跨世纪建筑魅力,同时,点式幕墙结构,新型桁架结构、张拉膜结构、钢管、预应力混凝土等新的结构技术,在首都新机场、香港新机场中大量应用,新的结构语言给建筑带来崭新的造型魅力,同时让人们对现代派含义有了深层次地认识。 在二十一世纪之时,历史已进入一个新时期,各种建筑技术、各种新型建材、各种风格建筑纷呈,作为这一时期的建筑师和开发业主,确实应该在建筑审美趣向上重新理性地思考,我们的居住建筑、公共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的审美定位,怎样辩证地看待我们的建筑和国外世界发达国家建筑差距的必然性,我们是否应该对建筑艺术美的本质加以分析,对流行趋势加以理性分析,找到我们的定位和方向,不再需要盲从,我们的市场、经济、建筑审美观已经到了产生我们自己东西的时代。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符合艺术审美的本质,现代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说:"在各个不同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可以说作为建筑,所有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对整体印象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决定一切建筑美之所以美的本质属性是其中的"关系",从建筑狭义上说,其中的比例关系、秩序关系(含对比统一),色彩关系决定了建筑美的本质。

认清建筑的审美本质,对我们分析各种风格流派建筑美之本质所在极其重要,同时我们也为我们建筑创作找到理性根据,以便创造性地组合,创造性运用各种手法,成熟我们建筑的美学观念,摒弃简单地借用,生硬拼凑, 以致为社会留下不成熟、幼稚的建筑产品。 建筑审美趣向第二个应明确的问题。

2.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达到多样统一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如比例、尺度、次、韵律、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

是经常运用的构图技巧。 (一)了解建筑色彩的基本知识 1.色彩三原色 红、黄、蓝。

2.色彩三要素 色相、明度、纯度 3.色彩的形与色 形要素:直线、曲线、斜线、体;色要素:色相、明度、纯度、面积。 (二)了解建筑与环境的艺术处理的基本知识 1.从建筑的使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区分,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

2.群体建筑艺术处理上,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遵循多样统一的基本原则,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建筑的空间环境艺术,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空间环境。 针对建筑学这部分,建议应试者多阅读以下方面的参考文献:《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原理》、《场地设计》、《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建筑空间组合沦》、《建筑色彩学》、《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等。

3.急求2010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卷,金太阳教育的

作文是讲袁隆平很简朴 穿15块一件的衬衣 但有的人不认为他穿15块一件的衬衣比比尔盖兹的亿万豪宅高尚。

. 任选一个角度 【注意:本试卷下标[全国]】 高三第四次联考 语文答案 选择题1-10题答案:CBCDC DDCCD 选择题第一题A选项:揉搓(róu) 涩滞(shè) 斜阳草树(xié) 拾级而上(shí) 科技文:《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王淼) 文言文:《瑞草溪亭》(张岱) 瑞草溪亭为龙山支麓,高与屋等。燕客相其下有奇石,身执囊莆,为匠石先,发掘之。

见土荤土,见石瓮石,去三丈许,始与基平。乃就其上建屋,屋今日成,明日拆,后日又成,再后日又拆,凡十七变而溪亭始出。

盖此地无溪也,而溪之,溪之不足,又潴之、壑之。一日,鸠工数千指,索性池之,索性阔一亩,索性深八尺。

无水,挑水贮之,中留一石如案,回潴浮峦,颇亦有致。燕客以山石新开,意不苍古,乃用马粪涂之,使长苔藓。

苔藓不得即出.又呼画工以石青石绿皴之。一日左右视,谓此石案,焉可无天目松数棵盘郁其上?遂以重价购天目松五六棵,凿石种之。

石不受锸,石崩裂,不石不树,亦不复案。燕客怒,连夜凿成砚山形,缺一角,又辇一岩石补之。

燕客性卞急,种树不得大,移大树种之;移种而死,又寻大树补之。种不死不已,死亦种不已,以故树不得不死,然亦不得即死。

溪亭比旧址低四丈,运土至东,多成高山,一亩之室,沧桑忽变。见其一室成,必多坐看之,至隔宿或即无有矣。

故溪亭虽渺小,所费至巨万焉。燕客看小说:"姚崇梦游地狱,至一大厂,炉鞴千副,恶鬼数千,铸泻甚急。

问之,曰:为燕国公铸横财。后至一处,炉灶冷落,疲鬼一二人鼓橐,奄奄无力。

崇问之,日:此相公财库也。崇寤而叹日:燕公豪奢,殆天纵也。

燕客喜其事,遂号"燕客"。

二叔业四五万,燕客缘手立尽。甲申,二叔客死淮安,燕客奔丧,所积薪俸及玩好币帛之类又二万许。

燕客携归,甫三月又辄尽,时人比之鱼宏四尽焉。溪亭住宅,一头造,一头改,一头卖,翻山倒水无虚日。

有夏耳金者,制灯剪彩为花,亦无虚日。人称耳金为"败落隋炀帝",称燕客为"穷极秦始皇",可发一粲。

【评点】 穷奢侈靡,挥金如土。燕客的生活方式,是晚明时代文人士大夫的一个典型。

作者记录燕客生活,淋漓尽致,是褒是贬,其结尾以“鱼宏四尽”与“败落隋煽帝”、“穷极秦始皇”一对联作比喻,可见其好恶矣。 【译文】 瑞草溪亭是龙山的支麓.亭高与房屋相等。

燕客看到它的下面有奇石,就拿着土筐、铁锹.替匠石作先锋,用铁锹发掘奇石。他见土就掘土,见石就像以砖石修井一样砌石,挖进去三文左右,才与地基相平。

然后在地基上修建房屋,房屋今日修成,明日就拆除,后日又修成,再后日又拆除。估计经过十七次变更,溪亭才开始现出。

大概这个地方原来没有溪流,因为修建溪辜而开出一冬小潼小盖尚艟不足要知官峦卤了大水池、大沟壑。一天,聚集民工数千人,索性把它挖成水池.开阔为一亩,挖深^尺。

没有水.就挑水贮藏起来,中间留有一块石墩如同案桌,山峦在回水中浮出,也很有一种景致。燕客认为山石刚刚开采出的,着意还不太苍古,就用马粪把山石涂抹起来,使它长出苔藓。

苔藓不能立即长出,又叫画工用石青石绿来表现山石峰峦的脉络纹路。一天,左右观看,说这个石案怎么可以没有数棵天日山的青松曲折幽深地生长在它的上面呢?于是就用高价购买了五六棵天日山青松.凿开石缝把它栽种下来。

石案受不得铁锹凿掘,石案被崩裂了,石窟没凿成又不能种树,也不再像石案了。燕客因此发怒了,连夜把它凿成砚山形,缺了一个角,又运了一块岩石把它修补好。

燕客性子急躁.栽种的松树不等迅速长大,就把大树移栽过来;移栽的松树死了.又寻找大树来替补。栽种的树不死不停止,兄了又栽种也不停止,因此栽种的树不能不死,但是也不可能立即就死。

溪亭比旧址低四丈,挖出的运到东边,也多垒成了高山,一亩见方的房室.经历了沧海桑田似的忽然变化。看见一室完成了,必定有很多人来坐下看一看它,等到过了一宿或许又没有了。

所以溪亭尽管渺小,所花费的钱多至巨万。燕客看小说:"姚崇梦游地狱.到一个大棚舍,火炉与鼓风吹火器就有千副,恶鬼数千,忙着浇铸。

问他们,他们说:为燕国公铸造横财。后又到一处,炉灶冷落,一二个尽显疲相的鬼在拉鼓风吹火的皮囊,气息奄奄无力。

姚崇问他们,他们说:这是相公的删库。姚崇醒后叹息道:燕公的豪奢,恐怕是老天的纵使。

燕客喜欢这个故事,于是自号"燕客"。二叔的家业有四五万,燕客随手耗费立马就花尽了。

甲中年,二叔在准安客死了,燕客去奔丧,二叔所积蓄的薪水俸禄及玩好币帛之类又有二万左右。燕客把它带回来了。

才三个月又快要花尽了,当时的人把他比之为"鱼宏四尽"。溪亭住宅,一边造,一边改,一边卖,像翻山倒水一样没有停过一天。

有一个叫夏耳金的人,制灯剪彩为花,也没有虚度过一天。人们称耳金为"败落隋炀帝",称燕客为"穷极秦始皇"。

这个比喻可以引发人们粲然一笑。古诗: 《月夕》(陆游) 12(1)、写景从远近高低俯仰动静的角度到。

4.关于建筑审美的文化什么内容都行

论建筑审美的文化机制 【内容提要】建筑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建筑审美活动的这种历史具体性决定了建筑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性。

在审美文化学的视野中,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包含在审美冲突、审美分化、审美整合、审美调适等四个机制作用之中。 【关 键 词】建筑美学/审美冲突/审美分化/审美整合/审美调适 建筑审美活动是建筑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只有通过建筑审美活动,才能形成现实具体的建筑审美关系,从而使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主体的审美需要走向契合而促成建筑美的生成。 然而,建筑审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具有历史具体性的特点。

建筑审美活动的这种历史具体性决定了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即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或者说,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从建筑审美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包含在审美的冲突、分化、整合与调适等四个机制作用之中。

一、建筑审美的冲突 建筑审美冲突是建筑审美差异性的必然结果和现实表现。建筑审美冲突既反映了性质相异的建筑审美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不同群体的建筑审美意识、建筑审美标准的相互区别和个性特征,是建筑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建筑审美冲突集中表现为群体性冲突。依据社会心理学,“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1](P296)一方面,群体内部具有建筑审美的共同性。由于群体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需要或相近的兴趣,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群体内形成共同的建筑审美观念和建筑审美趣味。

另一方面,不同群体之间的建筑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存在冲突和差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审美群体小型化,审美趣味个性化和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正如有论者认为:“民族作为审美群体,将日益丧失它的一体化结构,而不断地分化组合为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多的审美群体;世界范围内将不断出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审美意义上的个体组合和群体组合,而构成新的审美群体。 ”[2]审美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必将导致建筑审美的新图景,必将导致建筑审美更大的差异性和更广泛的多样性。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发展演变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和注解。有学者认为,“概括起来,西方当代建筑美学主要是由四种美学风格建构起来的:即历史主义、美学、新现代主义美学、技术主义美学和有机主义美学。

这四种美学风格,分别体现了四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审美取向。”[3](P53)虽然关于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流派的划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课题,但西方当代建筑审美的多样性的事实足以证明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

而且,就是历史主义建筑美学内部,亦存有新古典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新地方主义的审美取向之分,从而更充分地显示出建筑审美群体性冲突的多样性表现。 若对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细加分析,则可发现,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总是通过区域性冲突、时代性冲突、民族性冲突和阶级性冲突而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

首先,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建筑审美也必然出现区域性冲突。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

”[4](P47)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由于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在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同时,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当外来审美文化传入时,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必然产生审美冲突。

回顾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城市(如上海、大连)、沿江城市(如广州、武汉)、沿边城市(如哈尔滨)等地近代建筑发展,从建筑选址到建筑类型,从建筑布局到建筑装饰,异质建筑文化之间的冲突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近代广州的十三夷馆。

日本学者松本忠雄在《广东的行商与夷馆》一文中有如下记述:“广东夷馆位于广州城郊外,据说在城墙西南约2m距离之处。在广东,从来不让外国人自由居住,宋代曾为阿拉伯人在府城之南、珠江之北建蕃坊作为居留地,明代在怀远站傍建房屋120轩让蕃人居住;并据矢野博士、桑原博士的研究,明代的怀远站与宋代的蕃坊差不多在同一位置,而清代的夷馆也在其故址上。

夷馆位置在广东城郊外,珠江之北岸,南边隔江面对河南,东以河沟为界,东西约300m,南北约155m,背面邻接十三行街。”[5](P12)广州十三夷馆的选址建设固然有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但与建筑审美的差异性亦不无关联,是异质建筑文化在审美观念、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方面所表现的区域性冲突的历史见证。

其次,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表现在民族性上,或称民族性冲突,这与区域性冲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特定的民族必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也一定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可以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

5.关于建筑审美的文化

论建筑审美的文化机制 【内容提要】建筑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建筑审美活动的这种历史具体性决定了建筑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性。

在审美文化学的视野中,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包含在审美冲突、审美分化、审美整合、审美调适等四个机制作用之中。 【关 键 词】建筑美学/审美冲突/审美分化/审美整合/审美调适 建筑审美活动是建筑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只有通过建筑审美活动,才能形成现实具体的建筑审美关系,从而使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主体的审美需要走向契合而促成建筑美的生成。然而,建筑审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具有历史具体性的特点。

建筑审美活动的这种历史具体性决定了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即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或者说,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从建筑审美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包含在审美的冲突、分化、整合与调适等四个机制作用之中。

一、建筑审美的冲突 建筑审美冲突是建筑审美差异性的必然结果和现实表现。建筑审美冲突既反映了性质相异的建筑审美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不同群体的建筑审美意识、建筑审美标准的相互区别和个性特征,是建筑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建筑审美冲突集中表现为群体性冲突。依据社会心理学,“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1](P296)一方面,群体内部具有建筑审美的共同性。由于群体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需要或相近的兴趣,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群体内形成共同的建筑审美观念和建筑审美趣味。

另一方面,不同群体之间的建筑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存在冲突和差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审美群体小型化,审美趣味个性化和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正如有论者认为:“民族作为审美群体,将日益丧失它的一体化结构,而不断地分化组合为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多的审美群体;世界范围内将不断出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审美意义上的个体组合和群体组合,而构成新的审美群体。”[2]审美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必将导致建筑审美的新图景,必将导致建筑审美更大的差异性和更广泛的多样性。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发展演变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和注解。有学者认为,“概括起来,西方当代建筑美学主要是由四种美学风格建构起来的:即历史主义、美学、新现代主义美学、技术主义美学和有机主义美学。

这四种美学风格,分别体现了四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审美取向。”[3](P53)虽然关于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流派的划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课题,但西方当代建筑审美的多样性的事实足以证明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

而且,就是历史主义建筑美学内部,亦存有新古典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新地方主义的审美取向之分,从而更充分地显示出建筑审美群体性冲突的多样性表现。若对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细加分析,则可发现,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总是通过区域性冲突、时代性冲突、民族性冲突和阶级性冲突而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

首先,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建筑审美也必然出现区域性冲突。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

[4](P47)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由于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在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同时,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当外来审美文化传入时,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必然产生审美冲突。

回顾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城市(如上海、大连)、沿江城市(如广州、武汉)、沿边城市(如哈尔滨)等地近代建筑发展,从建筑选址到建筑类型,从建筑布局到建筑装饰,异质建筑文化之间的冲突给人印象深刻。比如近代广州的十三夷馆。

日本学者松本忠雄在《广东的行商与夷馆》一文中有如下记述:“广东夷馆位于广州城郊外,据说在城墙西南约2m距离之处。在广东,从来不让外国人自由居住,宋代曾为阿拉伯人在府城之南、珠江之北建蕃坊作为居留地,明代在怀远站傍建房屋120轩让蕃人居住;并据矢野博士、桑原博士的研究,明代的怀远站与宋代的蕃坊差不多在同一位置,而清代的夷馆也在其故址上。

夷馆位置在广东城郊外,珠江之北岸,南边隔江面对河南,东以河沟为界,东西约300m,南北约155m,背面邻接十三行街。”[5](P12)广州十三夷馆的选址建设固然有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但与建筑审美的差异性亦不无关联,是异质建筑文化在审美观念、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方面所表现的区域性冲突的历史见证。

其次,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表现在民族性上,或称民族性冲突,这与区域性冲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特定的民族必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也一定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可以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

6.涉及建筑专业的常识

第一章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考试大纲总体要求为:应试者应具有建筑学领域有关学课理论概念和基本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具有中小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

熟悉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掌握低、多层住宅、宿舍及一般中小型公共建筑的环境关系、功能分区、流线组织、空间组合、内外交通、朝向、采光、日照、通风、热工、防火、节能、抗震、结构选型及其他设计要点,以及建筑指标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并具有设计构思和实践能力。能对试题作出符合要求及有关法律、规范规定的解答。

本章内容是按照考试大纲“建筑设计(知识)”的第一、第四两部分的要求编写的。第一部分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构图原理,住宅设计原理、规范及评价标准,民用建筑等级划分及各阶段设计深度要求以及建筑设计新概念等小节。

第二部分包括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各类型民用建筑设计规范,无障碍设计规范和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小节。本章涉及的教科书均采用最新版本,规范、标准均按照现行的版本。

第一节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各种类型公共建筑的设计都立足于处理好功能要求、艺术形象和技术条件这三者的关系。其中,物质功能和审美要求的满足是设计的目的,而技术条件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功能是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建筑功能涉及到建筑的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以及空间的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量、形、质)等问题。其中空间组织是问题的关键,空间组织是靠合理的动线(人流、物流、货流、设备流)来保证的。

一、公共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功能是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所以功能对于单一空间的量、形、质就有相关的规定性:量——合适的大小(面积)、容量(体积);形——合理的形状质——反映空间品质的采光、通风、日照等条件。一个空间要有合适的量、形,在此基础上要有合理的门窗设计,包括位置、数量、形状、开启方式、高度等,门窗设计是决定空间品质的基本因素,同样是建筑功能问题的重要方面,应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统筹解决。

二、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

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关键作用。1.主要空间(主要使用部分)所占的面积比较大者;面宽较长;高度较高;体量较大;造型特异。

2.次要空间(次要使用部分、辅助部分)相对于主空间,在面积大小、高度、面宽、长短、体量及造型方面逊于主空间。3.交通联系空间在空间特质上属于联系、协调、服务等地位的空间。

设计中应首先进行逻辑分析,把所有的构成空间进行概括总结,确定主要空间、次要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根据活动行为的展开抓住交通联系空间这一根本,主要空间、次要空间就成了随后的一系列排列和组合,在进行组合过程中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正是由于交通联系空间的形式灵活多变,才出现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也反映了建筑师的设计个性和思想,交通联系空间直接决定着建筑的未来使用的高效和管理的灵活,也就成了建筑方案的关键。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1.水平交通空间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

例如走道。注意当走道兼其他功能时,应注意功能的叠加,如医院门诊部的过道,可兼供候诊之用。

某些展览陈列性质建筑的过道,观众可边看边走。走道的宽度是由基本使用功能和防火疏散决定的。

2,垂直交通空间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主要包括: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四种主要方式。

(1)楼梯楼梯是公共建筑中常用的垂直交通联系手段。楼梯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功能要求和防火规定,安排在各层的过厅、门厅等交通枢纽或靠近交通枢纽的部位。

楼梯可分为如下几种:1) 直炮楼梯;双跑楼梯;2) 三跑楼梯;旋转楼梯。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基于防火疏散的需要,至少需设置两部楼梯(出规范有特殊要求)。

旋转楼梯不能作为疏散楼梯。(2)电梯当公共建筑层数较多或某些建筑虽然层数不多但因有特殊需要(如医院),除布置一般楼梯外,还应布置电梯以解决垂直交通问题。

(3)自动扶梯自动扶梯因具备连续不断地乘载大量人流性能,因而适用于具有这种人流特点的大型公共建筑,如大型商场等。自动扶梯在建筑中可以单独布置成为上行或下行的,也可布置成为上下行并列的。

一般自动扶梯的坡度较为平缓,通常300左右。(4)坡道有的公共建筑常用坡道解决垂直交通问题,常应用在交通类建筑和医疗类建筑中。

坡道的坡度一般为8%~15%,人流比较集中的需要平缓一些,常为10%~12%。此外,坡道设计还要考虑防滑设计,因为坡道所占面积通常为楼梯4倍,一般室内较少采用。

3.交通枢纽空间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考虑到人流的集。

7.什么样的建筑可以提升个人品味

以下是我个人对於是否有品味的定义:听古典音乐,体会其中的优美和通过想象其梦幻的意境来取得对名作的享受。听爵士音乐和SOUL音乐,感受其中的艺术抽象节奏和享受其音乐里悠闲的意境。听粤剧,体会其中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从感受古代文明的自豪感来取得对自身民族自豪感的享受。看中国历史,了解其中各种一般人不太懂得的常识和细节,甚至野史,以提升个人内涵和智慧魅力。欣赏汉服之美,体会其中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从感受古代文明的自豪感来取得对自身民族自豪感的享受。欣赏古欧洲建筑,体会其中的优美和通过想象其梦幻的意境来取得对高雅的古欧洲文明的享受。

对颜色的搭配和形状的搭配讲究和极具创意看室内设计杂志和建筑学杂志,提升居家摆设的审美度和内涵,从中品味居家生活。认识各个著名的建筑大师和其名作家具的历史。欣赏经典物品如minicooper小车,converseallstar帆布鞋,ipod,swatch表,levi's501牛仔裤。做和别人不太一样的打扮,但确实不明显不花俏的,简单低调的只穿不超过5种颜色。黑,白,灰,褐,深蓝。看国际品牌时尚杂志,而非年轻非主流时尚杂志。了解国际知名大师的穿着打扮常识和多种一般人不知道的专业衣着常识和搭配穿法。如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依照国际时尚杂志的常识教学购买适合自己的名牌服饰,用身体体会国际名师的作品,而从中感受其心血和艺术精髓。而非盲目最求名牌。如果没能力,宁愿买小牌都不买仿真冒牌,在以自己和国际时尚杂志的艺术审美常识,将颜色和设计搭配得具有国际品牌的审美水准和品味,证实品味打扮不出于名牌而出于个人审美水准。证实,小牌也可以穿出品味,在于穿的人审美态度和水准如何。这才是真正的有衣着品味。爱看书和杂志。时时刻刻尽量做自己想做的事懂得体验和欣赏让自己享受的美好和感觉花钱定义在于自己的舍得度大儿跟着多,不计较小钱的付出。懂得从欣赏夜景和海景中取得快乐和享受具艺术细胞,视任何事物化为艺术的结果,包括喜怒哀乐,美和丑,颜色形状搭配的火花。拥有简单就是美的审美概念。懂得品尝美食,懂得各种普通的吃法和做法,追求美味而不排斥各种饮食环境。视朴素简陋的饮食环境为艺术美食文化的一种而非歧视。

8.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都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基本知识啊

(一) 对建筑师主观心态的要求1 正确认识建筑师的天职建筑是不是艺术家。

因此,建筑师的首要职责是服务社会、以自己的一专之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画家的一幅作品标价百万,即便无人问津,尚可孤芳自赏。

而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建造和使用,需要社会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并且占用土地和环境资源。建筑师不是理论家。

对各种前卫建筑设计流派和时髦的主义与理论,建筑师可以了解,但不能将其视为工作核心,每必奉之。那属于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学术研究者、教育研究者的工作范畴,而建筑师的首要职责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脚踏实地的实现。

足球行业涉及的人群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球员,是足球艺术的直接创造者;第二类人指导球员创造足球艺术的人,比如各种不同专业的教练;第三类人更关心足球演绎出来的种种文化,如某球员的转会费多少,谁又下课了,对甲A在册球员家史了如指掌。他们也是足球文化的一部分,但绝不是足球文化的主体。

相应在建筑界,一类人在第一线生产,是直接做设计的建筑师;一类人是从事建筑学术研究和理论教育的工作者;还有一类是建筑评论家。就好比一个高水平的球员应该上球场证明自己,而不是整天谈论足球文化一样,建筑设计师应该通过身体力行的设计来解决社会与技术问题,而不是主义谈的不精,设计做的不良,偏废正务,不知所从。

建筑师也不是哲学家。确实,象路易·斯·康这样伟大的建筑哲人,以其圣经式的建筑言论,影响和感召着一个时代的建筑师。

但这不是大多数建筑师的方向,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康不算成功,他一生的大多数方案都留于纸面,而且最终悄无声息的死于三等舱的卫生间里。建筑师属于服务行业的一支。

建筑作品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中的广大用户。一个小区可能居住着上千户人家,数万人口。

一套百余平米的住房,在建筑师而言,或许只是复杂日常工作中一带而过的细节,但对于众多月薪不过千余的普通居住者,价值几十万元的住宅,往往是一生之中最大的投资,也是将在其中度过大多数时光的所在,想到这些,哪位建筑师还会敷衍了事呢?任何建筑都有它的投资方。对于一个开发项目,发展商的投资动辄百万、千万、甚至几亿。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建筑师必须根据设计委托合同的要求,在建筑技术上提交一个解决方案。对于一个政府项目,资金来源与纳税人的税金,建筑师对纳税人承担责任。

即便是对于一座艺术要求再高,纪念性再强的建筑,比如美术馆或是纪念碑,终究是一项工程,有出资者,建筑师在表现艺术性的同时,也必须满足出资方的要求。这反映了建筑师对建设方的投资,以及所承担风险的尊重。

建筑师对国家和社会也负有深刻的责任。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物一经建造,通常要使用几十年甚至更多,建筑师的工作影响和改造着城市的空间环境和文化环境。

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当各具特色、缺乏主次的众多标志性建筑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建筑师是否又能站到更高的层面去考虑建筑,避免因此而来的混乱城市面貌呢?建筑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盖在土地上。建筑师没有资格牺牲国家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满足个人创作的欲望。

不单是服务于投资建设方,更要服务于社会大众,这是建筑师的天职。2 建筑师的团队精神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被称为一盘散沙,团队精神相对较弱,往往更注重个人利益。

尤其在建筑行业中,建筑师作为“自由职业者”,工作有艺术性的一面,比较容易注重个人价值,而忽视团队精神。事实上,作为生产行业,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复杂分工,使得严密的团队协作成为必需。

大型事务所的常见架构是在公司内部分为不同的设计小组,比如因为不同建筑类型的规范不同而分为商业,住宅,学校,办公楼小组等,小组间的互相协调是顺利完成大项目的保证。小组一般由资深建筑师带领,一味追求个人表现而不讲团队精神的设计师对小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结果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建筑设计行业不断进行中的结构调整,要求企业间的合理协作。目前国内的大型设计企业大多是综合型的,“什么都能做”。

这使得众多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不必要的竞争,也不利于专业水准的提高。国家政策也在鼓励专业化趋势。

目前我国把施工企业资质分为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在最近的一次企业资质就位中,从事专业分包的企业比例相当大。据了解,设计方面的类似政策不久也会出台。

在世界范围内,专门化创作已成为惯例。安德鲁事务所的规模并不大,在国家大剧院中标后,立刻寻找最好的专业公司合作。

北京五合也是如此,着重发展建筑设计一个工种,在结构、水、暖、电等领域都根据项目需要寻找相应的能力最强的公司合作。为了提高竞争能力,随着设计企业的专门化,公司间协作是必然趋势。

3 不断学习的态度优秀建筑师是由时代造就的。只要将身边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的建筑稍做对比,就能明显地感受到时代对建筑设计不断提高的要求。

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

9.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

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

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

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

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

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

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

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遗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 文“建筑”一词本意为“巨大的工艺”。

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

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

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碣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

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看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

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 米,宽两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 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

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木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

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

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

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

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

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

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