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入门常识

2021-09-03 综合 86阅读 投稿:听风起

1.昆曲昆剧爱好者入门应如何学起

第二步可以从行腔简单的折子(如赐福/上寿)或者清曲开始入手拍起,从而初步了解昆曲的发声吐字及常用音调音符字的应用,并随之初步了解昆曲音韵与行腔的关联;第三步,学会使用韵书工具,如韵学骊珠/圆音正好/元曲释音等,并至少熟练掌握应用其中一种以上; 第四步,选择无集曲的且第一支为散曲的折子戏进行学习,并且此折戏最好为南曲,这是由于南曲与北曲的曲式特征决定的,初学者应跟定拍先,定期跟随老师拍曲及复习,不宜回家自己独练,否则练得越勤快唱得越不靠谱; 第五步,尽可能多学习昆曲及戏剧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开始循序渐进的学习相对复杂的折子,并通过曲不离口增加熟练度,以达到可以自由的准确的演唱,并经常与老师曲友探讨以求及时得到指正.只唱清工(清音桌)的曲友如果能做到以上五步骤,基本就可以达成梦想了.但惹想更生动的把昆曲拿到舞台上去演绎成昆剧,则应在做到以上五点后,再做以下功夫: 第一步,喊嗓,也常称之为把嗓子吊开,不然上了台,离观众那么远,谁还听得到你唱啥.鄙视打算用小蜜蜂偷懒的人,其实电子离析过的声音绝对没您的嗓子动人;第二步,基本台步练习,不管生旦净付,记得您一定要走起来脚下有根,不然台下看着都跟踩了电门一样; 第三步,练习水袖功,不指望能象专业演员一样,抖抖水袖就能挥下成云,翻上则整齐的叠于腕间,好歹也别太水,看着象被一团破抹布缠住了手脱不开似的; 第四步,练腿,什么压腿/劈腿/踢腿等等吧,务要练到腿扎实有力,尤其是学生行的学员,有腿功的看着才有范,演起来才风流倜傥,马玉森老师一再跟我说当初他的老师白云生先生专门强调过小生的腿; 第五步,练腰,下腰是逃不掉啦,包立老师以前拿着学生椅让我试着练习,要想不把腰咯断,就得会腰使劲,当然腰功还有什么卧鱼儿等等,想自己的戏票得出彩,功夫是不能省的; 第六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出适合自己演的戏,多下功夫水磨至自己能有的最好最精的水平,以后再学别的戏就会感到相对容易上路了,建议缺乏运动的"坐家坐办公室坐教室"同学选择文戏开蒙;第七步,争取至少一次机会上台,面对观众的心态与平时玩的心态绝对不同,经历过你才能真正的成长. 以上是我对昆曲昆剧爱好者入门程序的一点总结,望诸位曲友多多补充指正。

2.昆曲的一些小知识不要那些长篇大论的文字

昆曲的得名因其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

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仅200多个。

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这两出戏也是用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

故昆曲中有女学《游园》,男学《琴挑》的说法。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称为“江湖十二角色”。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

嘉、道间,昆剧角色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在中国大陆现有江苏省苏昆剧团(成立于1956年,原名苏州苏昆剧团,2001年改名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团、杭州浙江昆剧团、北京北方昆曲剧院、郴州湖南省昆剧团6家昆剧专业艺术团体,以及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被称为“六团(院)一所”。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著名演员有魏良辅、俞振飞、田瑞亭等。

现在比较有名的是北方昆曲剧院当家花旦王瑾。 昆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当今大红大紫,亦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遗产,我们有责任把她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注:以上转摘自百度百科,供您参考。 。

3.如何学习昆曲

一、听到烂熟 在加入曲社前,因为实在太喜欢《游园·皂罗袍》了,自不量力的想跟着录音自学。

于是上班路上听,下班路上听,到家了对着电脑还在听。总之就像是着了魔般的在那重复播放,读书时练英语听力都没这百分之一的努力。

当然,结局必然是惨淡的——此乃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不过,我并非全无收获。

那一个月里,我不敢夸口说把皂罗袍听了上千遍,但五百遍是不夸张的。 虽然我依然还是那个看着谱也不着调的音痴,但在将每个音符都背下后,终于做到随便听到这曲子任何一段,都能自动接下去,隔得时间再久也不会忘——这恐怕是深刻到DNA的记忆了。

此后在正式加入曲社开始学习后,我便如法炮制,每首曲子先听个烂熟,这样在请老师拍曲前,先大致克服了跑调的问题,学的人教的人都轻松许多。 二、老师拍曲 在这里先要感谢下贝聿娍、柳继雁、凌继勤三位老师无比耐心的教导,让我从一个爬都爬不像样的小婴儿,进化到勉强扶着墙蹒跚而行的幼童。

我爹娘经常感叹的一句话是:“我真是佩服你们那些老师的耐心,像你这么五音不全的人都能教得像模像样入了调!”——从来没在幼儿园时期教会我任何一支儿歌的他们,的确很有资格作此感慨。 说回听录音自学的时候,真的是很挫折的一段经历。

明明在脑中都能自动播放到每个音都不差,一张嘴就全不对了。每一个字包涵了数个音符,且音符之间的转换技法各有不同。

听得出来,但就是唱不出来。 正在此时,钱展平阿姨辗转听说了我迷上了昆曲的事,来问我要不要去曲社看看。

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了,真是拍大了胆子,厚着脸皮蹭进了曲社,开始了折磨各位老师的历史。 当时同期进社学习的姜威、杜鹃、李喆三位同学,是我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虽然我是最不成器的,但有人陪着出洋相,心里负担真是轻快不少。

(相信我的存在,也是她们的自信源泉……这是绝对的。) 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丹田气,什么是喷口,还有各种小腔。

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再回头听相同的曲子,感受完全不同了——可以自己分析各种细微的技巧运用。这时再努力,就好比一拳头打出去,知道该往哪个地方使劲才能正中要害。

三、勤记勤唱 说到做笔记的问题,其实应该并入上一部分,不过内容太多了,就分出来单独写。 刚开始学曲的时候,老师前脚拍过的内容,转眼就忘了。

于是老师就一遍一遍的重复,重复得我都良心不安。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后来发现稍微做一下笔记,帮助真的不小。

我习惯将一些特殊的小腔标注在旁,还有轻重、缓急、气口之类的曲谱上表达不出来的经验习惯记录下来。这样照着曲谱练习的时候,就会留意到。

不然的话,如果按着坏习惯一遍遍练习的话,只会越来越难纠正过来。 将需要巩固的内容记下后,就是自己砸死功夫下去了。

天分这东西摆在那里,大家自己心中明白。 我的策略就是“笨鸟多飞”,别人动一下翅膀能飞到的距离,我就多扇两下,也能飞个差不离。

虽然没有时间每天练习,但至少保证每星期一到两个晚上全心全意的唱,其他什么都不干。 四、学工尺谱 刚接触昆曲的时候,通常都是从五线谱或简谱开始的。

我开始学曲后,很快就毫无压力的换成了工尺谱——反正什么谱我都对不上调,都是在背熟曲调后起个提示作用。 工尺谱看似深奥难懂,简单的说,就是音调符号加节拍标记,与五线谱和简谱同一道理。

昆曲的竖排记录,加上工尺谱真叫一个匹配,一眼扫下来很轻松,而且每个字间的距离相等,不会失去对句子整体的把握。 但我赞成尽快转换到工尺谱,还有更深的原因。

在略微有所了解后,就觉得工尺谱很妙,可以说,不愧是诞生在中国的记谱方式——随性自由、讲求神达、不拘细节。与西方严格的记谱规则,恰成对比。

一样的曲谱,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旦将之转换为简谱,曲中闲适自由的味道顿失,就好像被绑住了手脚,失去想象空间。 真想要心领神会昆曲的味道,工尺谱可说是不可或缺的。

4.有关于戏剧的基本常识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基本概念: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历史沿革: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 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的历史沿革有:1.孕育期(徽秦合流、徽汉合流)、2.形成期、3.成熟期、4.鼎盛期、

有兴趣的请大家去网上搜查,我不做太多介绍(*^__^*) 嘻嘻!

5.辨析昆曲演唱口法最详细的是哪一部曲学著作

1、《螾庐曲谈》,这是昆曲理论著作,王季烈著。原分别附载于《集成曲谱》集,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出版单行本;197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排印出版。分四卷,第一卷《论度曲》,主要讲的就是七音笛色与板眼、识字正音、口法、宾白读法。

2、《度曲要旨》,第九、十章所论为“口诀唱法,所以达度曲之用也”。本书专论度曲,与上一本《螾庐曲谈》侧重点有所不同,可相互发现。

3、《昆曲入门》,钱一羽著。1958年上海文明出版社(上海)出版。本书为参照现代乐理,以通俗浅显文字介绍昆曲唱法基本知识的入门之作。全书共分九章,涉及唱念的章节有: (三) 《什么是板眼》, (四) 《怎样识字正音》, (五) 《什么是四声阴阳》, (六)《什么是腔格》,(七) 《曲词的唱法》,(八) 《宾白的念法》,(九) 《唱曲时应留意的其他事项》。

个人认为《螾庐曲谈》更经典,但《昆曲入门》更详细。更多的可以参考:

昆曲入门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