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识河内

2022-08-05 综合 86阅读 投稿:宸影殇

1.古汉语常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

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

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

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

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

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韩非子•问田》 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 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韩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小雅•斯干》 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术》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 (三)动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

如: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阴侯列传》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贾谊《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孟子•万下》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国语•周语下》 1、使动双宾语 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

2.古汉语常识

古 汉 语 常 识 (为文言翻译10分题下细功夫!)一、古今异义词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 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3. 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7. 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

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

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43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44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46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与当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今,少年儿童。49志气:古,心志和气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气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50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如"少而强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强的人。51错置:古,相互交错,如"嘉木异石错置";今,放错了地方。

52牢笼:古,包罗,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今,关住鸟兽的东西。53同归:古,一样的归宿,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体容貌,名。

3.古汉语常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

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

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

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

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

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韩非子•问田》 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 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韩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小雅•斯干》 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术》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 (三)动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

如: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阴侯列传》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贾谊《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孟子•万下》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国语•周语下》 1、使动双宾语 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

4.请问古代汉语有哪些文学常识

1、诗书:《诗经》、《尚书》

2、风骚:《诗经》、《楚辞》。《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极大,故常以“风骚”并举,分别指代《诗经》、《楚辞》。

3、屈宋:屈原和宋玉。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云: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4、先秦三史传:《左传》、《国语》、《战国策》

5、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6、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8、三玄:《庄子》、《老子》、《周易》

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0、蒙子三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0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1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12、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赋)、司马迁(散文)

13、班马:司马迁、班固

14、三曹:汉魏间的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的诗作继承了《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气魄宏伟,慷慨悲凉。

15、建安七子:汉末时期作家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禹、应玚、刘桢。

16、竹林七贤:魏晋时期作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

17、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8、王孟:唐王维和孟浩然。田园诗人。

19、高岑:唐高适和岑参。边塞诗人。

20、韩柳: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

21、三苏:北宋文学家苏轼、苏洵、苏辙三父子。

22、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均出于苏轼门下。

2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4、元曲四大爱情悲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25、元代四大戏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26、十大古典喜剧: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郑廷玉《看钱奴》;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吴炳《绿牡丹》;施君美《幽闺记》;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27、十大古典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纪君祥《赵氏孤儿》;冯梦龙《精忠旗》;李玉《清忠谱》;孔尚任《桃花扇》;马致远《汉宫秋》;高则成《琵琶记》;刘东生《娇红记》;洪升《长生殿》;方成培《雷峰塔》

28、明代三大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

29、清代三大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

30、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刘鹗《老残游记》

5.庄子故事两则 古汉语常识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6.隆中对的归纳古汉语常识

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

一.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 ( 信,通“伸”,伸张)

2.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

二.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 (顾 古义:拜访 今义:照顾)

2.凡三往 (凡 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

3.孤不度德量力 (孤 古义:王侯自称 今义:孤独)

4.此殆所以资将军 (殆 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

5.遂用猖獗 (用 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

6.遂用猖獗 (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凶狠而放肆)

7.抑亦人谋也 (抑 古义:而且 今义:压抑)

8.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1. 谓 谓为信然 (谓: 说)

谓先主曰 (谓: 对……说)

君谓计将安出 (谓: 说)

2. 为 好为《梁父吟》 (为: 唱)

谓为信然 (为: 是)

以弱为强者 (为: 变为)

贤能为之用 (为: 被)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为: 结为)

3.已 然志犹未已 (已: 停止)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 已经)

自董卓已来 (已: 通“以”)

4.遂 由是先主遂诣亮 (遂: 就)

遂用猖獗 (遂: 就)

然操遂能克绍 (遂: 终于)

5.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 确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诚: 如果)

6.因 因屛人曰 (因: 于是,就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 凭借)

7.然 谓为信然 (然: 这样)

然志犹未已 (然: 然而)

四.重点字词

1.躬耕陇亩 陇:田地

2.莫之许 莫:承认,同意

3.先主器之 器:器重,重视

4.此人可就见 就:接近,趋向

5.不可屈致也 致:招致,引来

6.将军宜枉驾顾之 枉驾:屈尊 顾:拜访

7. 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拜访

8.因屛人曰 屛:命人避退

9.汉室倾颓 倾颓:崩溃、衰败

10.度德量力 度、量:估计,衡量,估量

11. 君谓计将安出 计:计策 出:产生

12.曹操比与袁绍 比:与……相比

13.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持、控制

14.此殆所以资将军 资:资助、给予

15.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16.总揽英雄 揽:招致、罗致

17.若跨有荆、益 跨:占据

18.保其岩阻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19.内修政理 整理:政治

20.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身:亲自

2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22.先生解之曰 解:劝解

23.帝室之胄 胄:后代

7.古汉语知识

古汉语用反切的注音方法,如:该,古哀切。

古字是切上字,哀字是切下字,取上字的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除了反切,还有直译,也就是说,用一个字注音另一个字。

总体来说,古代的汉字注音是建立在认识一定字音的基础之上的,那样的话,为了认识一个字而先认识许多字是不方便也是不经济的,而且语音这部分在语言的历史演变中变化很大,基本上是处于时时变化的,因此古代的许多字的读音和今天的差异很大,反切的话如果不知道反切规则会很难,如东,德红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代汉语是采取的汉语拼音注音法。

也有采取字母注音法的,那是民国时期的,形式就有点像日语字母。汉语拼音是法定的拼写字母。

古代汉语常识河内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