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中国古代经典戏曲:黄梅戏《天仙配》豫剧《花木兰》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越剧《红楼梦》评剧《刘巧儿》昆曲《牡丹亭》京剧《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闻名中外的"国剧"-京剧,产生于兼容并包之中。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细致的角色分行:生——老生,小生,武生,净生旦——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贴旦,老 旦净——铜锤,架子花,武生,摔打丑丑——袍带丑,武丑,方巾丑,茶衣丑"万人空巷看梅郎"—梅兰芳与四大名旦梅兰芳:戏路广阔,青衣之外,还擅长刀马旦,昆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影响深广的"梅派".代表作《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百戏之祖"--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被称为"百戏之祖"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黄梅戏: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感天动地,千古奇冤--《窦娥冤》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 ,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窦娥冤》四折一楔子,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还有 《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 ,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四百年的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名的戏曲作家所做传奇"临川四梦"之一.五十五出,又称《还魂记》.写少女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梦醒后忧郁而亡.三年后,杜丽娘鬼魂与柳梦梅相见,因情而复生,并与柳结为夫妇.最后柳考中状元,团圆结束.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古典浪漫爱情的终结--《西厢记》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撰,共五本,每本各有一楔子四个折子.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金代董解元编成《西厢记纪诸宫调》.王实甫的杂剧本即在此基础上编成.他打破了每折由一人独唱的成例.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被称为杂剧之冠.《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滴血斑斓《桃花扇》《桃花扇》,清代剧作家孔尚任做,写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经历,二人经历悲欢离合,最终在国破家亡之际见面于道观中,从此参透了世间俗事,各自入道.此剧在描写男女爱情之余,又穿插了南明灭亡的整个过程,"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表明了作者对明朝的怀念和历史的思考.。
2.中国传统戏曲昆曲了解吗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已经有七百年历史。因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又称“昆剧”。
昆曲音乐的结构属于联曲体结构,也可以称之为“曲牌体”。昆曲常用的曲牌有上千种,包括唐宋时期的词调、词牌、民歌等在内,可谓是采众家之长。
昆曲的创作是以南曲为基础的,同时也使用北曲的套数,常常使用“犯调”、“借宫”、“集曲”等方法。昆曲主要以笛子为伴奏乐器,以笙箫、唢呐、琵琶等作为辅助。
昆曲字正、腔清、板纯,唱腔极富韵律感,抒情性强,表演优美细腻,歌舞结合巧妙。 明朝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进,立足南曲,吸取北曲长处,促成了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的形成,这就是昆曲。
后来,昆曲不断传播,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并最终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到清朝乾隆年间,昆曲达到鼎盛。
原本以苏州的吴语语音演唱的昆曲因广泛传播,难免带上流传地的特色,因此流派众多。
3.京剧和戏曲的十条知识
1.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2.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3.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4.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5.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
6.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7.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8.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
9.京剧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10.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望采纳哦,谢谢
4.戏曲的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一、戏曲主要种类简介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7.晋剧13.川剧。
5.关于戏曲的知识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碗碗腔、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辽西木偶戏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汉调二黄、商洛花鼓、弦板腔、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闽剧、大腔戏、四平戏、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花朝戏、陆丰皮影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重庆——川剧、梁山灯戏 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滇剧、白剧、傣剧、彝剧 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
6.昆曲的一些小知识不要那些长篇大论的文字
昆曲的得名因其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
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仅200多个。
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这两出戏也是用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
故昆曲中有女学《游园》,男学《琴挑》的说法。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称为“江湖十二角色”。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
嘉、道间,昆剧角色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在中国大陆现有江苏省苏昆剧团(成立于1956年,原名苏州苏昆剧团,2001年改名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团、杭州浙江昆剧团、北京北方昆曲剧院、郴州湖南省昆剧团6家昆剧专业艺术团体,以及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被称为“六团(院)一所”。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著名演员有魏良辅、俞振飞、田瑞亭等。
现在比较有名的是北方昆曲剧院当家花旦王瑾。 昆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当今大红大紫,亦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遗产,我们有责任把她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注:以上转摘自百度百科,供您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