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母忧文学常识

2021-09-10 综合 86阅读 投稿:刻骨

1.高尔基的文学常识

玛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英译Maksim Gorky, 1868.3.28~1936.6.18),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代表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代表作品: 《海燕之歌》,《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出生日期: 1868年3月28日 逝世日期: 1936年6月18 日出生地: 下诺夫哥罗德。

2.林宗遭母忧文言文翻译

这个吗?原文:林宗遭母忧,淑来修吊,既而巨鹿孙威直亦至。

威直以林宗贤而受恶人吊,心怪之,不进而去。林宗追而谢之曰:“贾子厚诚实凶德,然洗心向善。

仲尼不逆互乡,故吾许其进也。” 淑闻之,改过自厉,终成善士。

乡里有忧患者,淑辄倾身营救,为州闾所称。翻译:林宗母亲去世,贾淑来吊唁,而后巨鹿的孙威直也到了。

孙威直认为林宗很贤德却接受坏人(贾淑名声不好)的吊唁,心中对此感到责怪,不进门就离开了。林宗追上他并向他道歉说:“贾子厚(贾淑)确实有不仁德的恶行,然而已经改过从善了。

仲尼不拒绝斥退互乡来的孩子(这个好像是论语里的一个典故,后面的“许其进”我个人认为也是一个双关语,也可以理解为“上进”),所以我许可他进来。”贾淑听了此言,改正过失勉励自己,最终成为良善之人。

同乡有困苦患难的人,贾淑就竭尽全力援救,被同乡的人称赞。福利:互乡难与言互乡难与言。

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论语 · 述而》(孔子认为)很难跟互乡人讲话。一个互乡的小孩得以入见孔子,孔子的门人很疑惑。

孔子说:“我赞同他奋进学礼,不赞同他退避不学,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向善以求上进,我赞同他洁身改过,而不是抓着他的过去不放。(翻译不准确,大意是这样。)

3.有关守孝时间的文学常识

《弟子规》在“入则孝”一章中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意思就是说父母逝世之后,子女应要守孝三年,常常要为父母的离世而感到悲痛不已。要在坟前搭建简易的住所,杜绝酒肉和一切娱乐活动。这就是“守孝三年”的传统。

中国古代至少从西汉开始到清朝末年,这种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不过,我们现在废弃这种传统已经很多年了,不管什么理由,总之,我们废弃了。而古代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不论大小官员,不论任何职务,从知道父母丧事那天开始就必须停止工作,回家守孝三年,任何官员胆敢隐瞒父母过世的消息(为了不在官场上人走茶凉嘛),一律罢免官职。这种传统无人例外,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才可以在丧期工作,这种情况叫做“夺情” 。哪怕张居正这种的人物在万历皇帝“夺情”之后,也回家守孝了三个月。

后来想想,为何一定是三年呢?会不会时间太长了?仔细体会一下,其实这里面是有道理的,这种守孝的行为其实是在报恩,报父母的恩。我们常说:“我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孩子在三岁以前的三年,日日夜夜也离不开父母(尤其母亲),一切都要靠父母,尽心尽力照料了三年,直到我们脱离了“三岁小孩”阶段,从婴儿进入幼儿(可以暂时脱离父母进入幼儿园)了。父母逝世后,守孝三年,日夜不离,是为了报这三年的恩。

4.

小题1:训 督 学 者/ 皆 有 法 度

小题1:C

小题1:(范仲淹)拟好题目让学生学生写文章,一定自己先写一篇,想了解题目的难易程度。

小题1:(1)勤劳恭谨,以身先之;(2)读书寝食,皆立时刻;(3)惩罚懒惰者;(4)出题作赋,先自为之。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理解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文意,然后标出。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然后辨析各个选项。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文意,把握关键词句即可。

5.求莫泊桑的文学常识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深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6.范仲淹的文学常识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历迁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新政受挫后,贬出京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文学成就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于世。

扩展资料

范仲淹的故事:

1、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2、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3、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范仲淹

遭母忧文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