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篆刻的基本常识
初学篆刻的基本常识 [刻刀]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
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
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
(?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
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
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篆刻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镌刻印章的通称。因印章字体大都采用篆书,先书后刻,故称。
金属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随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现用金刚砂琢蚀,即‘电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镌刻。 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
种类有秦印、汉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回文印、花押印、关防、闲章等。秦汉及魏晋时期,印章由印工镌刻,艺术水准颇高。
隋唐以来,亦 各有其时代特征及风格。北宋米芾、元代赵孟俯、王冕均为篆刻名家。
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类)刻印,因镌刻方便,流行更广。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学日渐发展。
因明清以来,出土文物中印章渐多,参考资料大增,研讨篆刻之风日盛,涌现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种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邓派(邓石如)、赵派(赵之谦)、吴派(吴昌硕)、齐派(齐白石)等。
古‘玺’。先秦印章之通称。
古铃玺印面文字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章法多变,不易辨识。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
大都以铜制作,亦有用银、玉等;浑穆古朴,形式多样。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
古称‘玺’。《后汉书.祭祀志》谓:‘自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
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
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
2.求解啊:哪位大大知道 篆刻中的印章:合成印、古语印、瓦印、烙印、
你例举的这些名词,并不见于篆刻的印章类型的专业称谓,不知你从哪里看到的。如果我对你所列这些名词的含义理解不错的话,大致可作如下解释:
1.合成印:不知是指什么合成,是材料上的合成(比如合金的概念)?还是形式上的合成?在形式上,会有一块章料分别在各个面上刻多个印章的,这种印称为“多面印”,也有如盒子般,一层套一层,每层都是独立一个印章的,称为“套印”;
2.古语印:不知何谓古语,何谓今语?印章有不刻人名而刻一些句子、词章的,称为“趣章”或“闲章”,与刻人名姓氏的“名章”或官衔的“官印”相别,其中有刻吉利话的,称为“吉语印”,不知这是不是你说的“古语印”;
3.瓦印:秦汉时期在屋瓦椽头部分烧制一些圆形的“瓦片”,以遮挡椽子,称为“瓦当”,当即挡之意。瓦当上有图案或文字,称为瓦当文,其肌理类此篆刻,后人制印时也常用其文入印,故瓦当文体为篆刻文字图案风格的一类,本身不属于印;
4.烙印:将图文用火烙于木竹一类材质上,称为烙画,不属于篆刻范畴;但用火烧制印章的,过去叫“封泥”,过去使用竹简书写文件,重要文件写完卷起后,要用一种泥将便口粘封,再在上面盖印,之后用火烤干、烤硬,类似于后来用于信封的火漆。
5.特种形状印,还比较好理解,一般称为“随形印”,即无规矩形状的印面。
6.特殊刻制印,在理解上是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为了应对特殊需求而刻制的印章,过去有一种叫“急就章”的官印,属于临时委任的官员上任,急需相应的官印,而在较短时间内刻制的印章,此类印章多不经修饰,草草刻成以应急,故称急就章。另一种是否是指特殊的印材?如犀角、玉等。
3.印章雕刻有那四种手法
印章的雕刻除印文的雕刻外,还应包括印纽的雕刻。
在古代,等级制度比较森严,表现在材质上是皇家用玉印,官宦按品级分别用金印、银印、铜印等,高低分明,不得逾制。而表现在印纽则是,皇家用龙形印纽,官宦用兽形印纽,一般文人雅士则无印纽,或用比较素雅的瓦纽、博古纽等。
收藏古印章时,一定要注意看印纽,不仅要看雕刻的形象,还要看印纽的雕工。 印章的雕工大致有两类,一种做工精细,技艺精湛,无论是薄意还是圆雕,都惟妙惟肖,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是那么生动,有气韵,惹人喜爱;另一种相对朴素,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简约,却也不失自然大气,有一种稚拙古朴之美。
看雕工,首先要看其印款。一件文房杂项的款可使其来历清楚,易于查证,如果再加上绝伦的雕工,那么它的收藏价值就低不了。
如果是不带款印章,那就要看其刀法如何了。 刀法,即刻章时的用刀方法。
篆刻刀法也有两种:冲刀法与切刀法。前者刻出的线条稳健挺拔,圆美流畅;后者刻出的印文线条毛茬多,显得古朴凝重。
后来还出现了一种冲切兼用的刀法,兼取两者之长,而具体到每个治印专家又有自己独特的刀法。总之,看刀法主要看其字体是否美观流畅,章法是否严谨规范,边款和印文的搭配是否得当,边款刻得是否自然爽利。
4.篆刻有哪些技法
篆刻技法-边款知识和钤印法 在印面以外的五面刻上文字,一般称阴文为「款」,阳文为「识」内容是署作者名号、年龄、刻制日期、地点,也有注明该印师法的来源,表达作者的艺术见解、附刻诗文,甚至配以图案等等,文字各体兼备,形式极为丰富,是印章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刻款如逢桥钮,瓦钮以孔之间两面为左右,兽钮则刻者面对兽尾,刻款位置以左侧为主,刻不下可顺序向前、右、胸前续刻,也有只刻於顶端的。 钤印前必先刷净石屑,蘸匀印泥,使内劲均匀地著力於印面各部位,轻轻揭纸即可。
印章用后宜用软布搓净,软布只可有一面,以免洗 手,印泥嵌入印文宜用竹签挑剔,不可用金属利器刻制。 怎样临刻边款 边款有双刀刻,单刀刻。
白文大都是单刀,朱文用双刀,练习刻款可在石片上或印侧先写后刻,刻完拍墨检查效果,熟练后不妨先将石面拍墨再刻。刻款用刀一如刻印,用上锋角一按即成「点」,从右向左刻去即成「横」(微见右高左低),从上向下刻即成「竖」,在一竖结束时略收刀再重按,即成「钩」,上锋向左斜刻成「撇」,下锋角向上按即成「捺」。
各种字体的刻法均须多琢磨实践,自能触类旁通。 值得指出的是,印谱中名家所刻边款的文句和排列形式,都值得学习借鉴。
初学者如文句组织困难,以只署单款(作者名字)为宜。 怎样拓边款 1、将皂水洗净刻款一侧,均匀地涂上清水或极稀的白芨水。
覆以连史纸或薄宣纸,务使纸面平整。 2、纸面压上它纸吸去部分水分。
3、速以拷贝纸覆盖,隔纸轻刷每个部位,并不断更换拓纸紧贴印石,力求款识文字字口清晰。 4、揭去湿纸,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层浓度合宜的墨(先在废纸上拍去第一层浓墨),在拓纸(紧贴石面的第一层纸)上逐层轻捷拍打,从无字处折至有字处,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匀净为止(墨色浓淡,厚薄可以灵活掌握)。
5、待拓纸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乾时揭下则起皱。 附:如拓纸与石游离,则说明石上油污未洗净,如局部脱起,可用唾沫轻涂脱处吸乾后再反覆补刷。
5.谁了解印章的知识
印章的起源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变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
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
“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
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
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汉。
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印章的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印章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高潮期,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是在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吸收各地文化,综合成我国古代文化的 一个主要源流。反映在印章领域,是制度上的等级性,文字上的统一性和风格上的朴实性。
制度上,秦代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官印制度。文字上,秦代印章一改战国字体各自为政纷繁复杂的状况,以“摹印”篆统一。
风格上,秦印注重实用,无论印文、章法,还是钮式,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秦至二世而忘,历史短暂,但是秦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继往开来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和重要的。
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继承和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使印章的规格、印钮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更趋统一,而且形成了汉印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这种崇高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仰望学习、鉴赏赞叹的典范。汉印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归纳成如下五个方面:制度完备,品类繁多,文字规范,章法自然,技艺精湛。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称得上是印章热的时代。自文彭大力推广灯光冻石起,一时“无不人人斯籀、家家秦汉”,掀起了层层印章热浪。
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谱汇辑、印学理论更是推波助澜,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期。印章艺术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
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 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
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 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
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
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
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
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
6.谁了解印章的知识
印章的起源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变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
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
“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
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
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汉。
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印章的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印章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高潮期,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是在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吸收各地文化,综合成我国古代文化的 一个主要源流。反映在印章领域,是制度上的等级性,文字上的统一性和风格上的朴实性。
制度上,秦代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官印制度。文字上,秦代印章一改战国字体各自为政纷繁复杂的状况,以“摹印”篆统一。
风格上,秦印注重实用,无论印文、章法,还是钮式,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秦至二世而忘,历史短暂,但是秦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继往开来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和重要的。
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继承和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使印章的规格、印钮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更趋统一,而且形成了汉印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这种崇高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仰望学习、鉴赏赞叹的典范。汉印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归纳成如下五个方面:制度完备,品类繁多,文字规范,章法自然,技艺精湛。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称得上是印章热的时代。自文彭大力推广灯光冻石起,一时“无不人人斯籀、家家秦汉”,掀起了层层印章热浪。
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谱汇辑、印学理论更是推波助澜,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期。印章艺术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
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 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
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 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
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
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
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
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