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衎未领书,以故规行,寻为吏所讼,翻译文言文
意思是:颜衎没有接到书信,按照过去的规定来做,不久被属吏诉讼
出自:宋史颜衎传
原文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自言兖国公四十五世孙.少苦学,治《左氏春秋》.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再调临济令.临济多淫祠,有针姑庙者,里人奉之尤笃.衎至,即焚其庙.
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符习初镇天平,习,武臣之廉慎者,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习力奏留之.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该段翻译
颜衎,字祖德,兖州府曲阜人.自称是兖国公(颜回)第四十五代孙.小时候学习刻苦,研读《左氏春秋》.五代时梁朝龙德年间科举考试及第,脱去布衣,担任北海主簿,靠政绩而闻名.后又调任临济令.临济有很多私建的神庙,其中有个针姑庙,乡人非常迷信.颜衎到后,立即将其焚毁.五代时后唐天成年间,颜衎做邹平县令.符习当初镇守天平,符习是武将中清廉谨慎的人,用书信告诉所辖城邑的官员不要聚敛财物作为贺礼.颜衎没有接到书信,按照过去的规定来做,不久被属吏诉讼.符习立刻召来颜衎用鞭子打了他,幕僚和下属都认为是羞辱了正直的人,符习很后悔,立即上书推荐颜衎做了观察推官,暂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长兴初年,皇上下令任命颜衎做太常博士,符习极力上奏挽留颜衎.符习退休,颜衎也回家奉养双亲.
后续文言文意思是
不久,房知温镇守青州,又征召颜衎做了幕僚.明知到房知温阴险固执,聚敛的财物多是违法的,颜衎常常极力劝谏,不考虑后果.晋祖进入洛阳,房知温依仗兵力强而非常傲慢,颜衎劝说他向晋祖进贡.房知温能有好的结局,全是颜衎的功劳.房知温的儿子不聪明,颜衎劝说他们用十多万的家财献给晋祖.晋祖很赞赏他们,这也是颜衎的功劳.房知温的儿子房彦儒被任命为沂州刺史,颜衎任命为殿中侍御史.不久颜衎被提拔为都官员外郎,充任东都留守判,后改任河阳三城节度副使、检校左庶子,管理州中事务.
过了半年,收到家中的书信,得知父亲在青州身患重病,颜衎没有奏报就辞去官职回家侍候父亲,不再有当官的想法.过了一年多,父亲病得不能起床,颜衎亲自捧屎捧尿,从没有一点倦怠.晋祖听说后,召他为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接连派使者催促他到朝廷,颜衎推辞说“我没有其他才能,不知道什么人误传让您听说.希望能让我回家,遂了我奉养双养的愿望.”晋祖说:“我本来就了解你,不是其他人推荐的.”不久废除了枢密院,凭着原来的官职参加朝会.过了一年,又上书请求回家侍奉双亲,被授予青州司马.后父亲去世,非常哀痛.不久又被召做了驾部郎中、盐铁判官.以母亲年老为由恳请辞官,晋祖下诏让他保有现在的官职.不多久,又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副使.
开运末年,授予左谏议大夫,暂且代管河南府,又拜为御史中丞.经过战乱之后,朝廷中纲纪混乱,颜衎执政却很有神采.曾经进言说:“刚出任御史的人,又接着兼任边远州郡的幕宾佐吏,再有因为个人的原由和小事请求到外地任职,州郡中缺少参拜的礼节,进出没有风纪法度,担心会渐渐地让州郡轻视,各地官吏失去了遵循.请求从今以后各藩镇的幕僚不能担任御史以上的官职;即使是亲王和宰相出镇,也不能奏请出任幕宾.不是接受皇帝命令下去巡查,不得擅自出京,从此不能管理杂务.”下诏只有征召做幕宾的还和以往一样,其余的都按颜衎的提议.又上表请求回家奉养老母,被改任户部侍郎.颜衎坚决请求辞官,皇帝下诏赞扬了他,然后颜衎与母亲回到老家.
五代汉朝乾佑末年,颜衎母亲去世.皇帝下诏让郓州的高行周资助遣送颜衎入朝,颜衎以腿脚有病为由推辞不去.周朝广顺初年,起用他做尚书右丞,不久做了端明殿学士.周太祖征讨兖州时,驻军城下,派颜衎前去曲阜到孔庙祭祀.攻克兖州后,让颜衎暂且管理兖州.太祖回朝后,又让颜衎暂时管理开封.当时王峻把持朝政,颜衎和陈观都是由王峻推荐的.等到王峻倒台,陈观贬官,颜衎被免去其他职务,只任兵部侍郎一职.显德初年,上书请求辞官,又任命他为工部尚书,退休后回到家乡,朝廷官员都到京城门外给他送行,达官贵人很多,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很荣耀.建隆三年春天,死在家中,享年七十四岁.颜衎的文章缺少文采,然而他诚信正直,又非常孝敬老人尊敬兄长.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
2.宋史吕蒙正传文言知识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
李方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
先是,卢多孙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脱下布衣。指刚出来做官)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谴。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只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蒙正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闻者叹服。
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士庶皆罹剽掠,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赐,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矣。”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
译文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科举考试状元。太平兴国五年,官拜左补阙、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诏令),没过多久,升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宰相)。吕蒙正刚入朝为官时,朝廷中有官员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参与商议政事吗?”吕蒙正表面装着没听见,走过去了。和他一起做官的为他抱不平,问那个说话人的姓名。吕蒙正制止他说:“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
当李防刚被罢相时,吕蒙正当上了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副宰相)。吕蒙正宽厚老实,威望很高,要求自己坚持正道,有不对的事敢直言不讳。谈论政务时,如果所说的有不允许执行的,一定要坚持说不可以。
之前卢多孙当宰相时,他的儿子雍起家就当上了水部员外郎,以后就成为了惯例。到吕蒙正时,他上奏说:“臣成为进士,刚出来只做了九品京官,何况天下有才能的人终老林泉,没有得到俸禄的多了。现在我的儿子刚刚离开襁褓(刚刚长大),就受到如此恩宠,可能会遭到阴间的惩罚。请皇上只让他当臣刚刚出仕时做的官。”从此后宰相的儿子只当九品官,就成了制度。大臣中有收藏古镜的,自己说能照见两百里远的地方,想把镜子送给吕蒙正寻求升官。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只不过有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着能照见两百里的镜子?”听见他这番话的人都惊叹佩服。
曾经有一次,皇上灯节设宴,吕蒙正陪宴。皇上对他说:“五代时民不聊生,官员百姓都遭到劫掠,当时以为再也没有太平的日子了。朕执政后把天下事粗粗办理了,经常感念上天的恩赐,让国家如此繁盛,才知道世事是靠人处理的啊。”吕蒙正离开座位说:“天子脚下,官员和平民都汇集,所以如此繁盛。陈曾经监督成之外没到几里的地方,因为饥饿寒冷而死的人很多,不能笼统地这样说。希望陛下既要看到近处,也要看到远的地方,那就是百姓的幸事了。”皇上脸色大变,不再说话。吕蒙正自然地回到座位上,和他一起做官的人都认为他很正直(或者:和他一起做官的人都正直敢言)
3.文言文 宋史.周敦颐传 周敦颐,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4.《宋史 周起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
生而丰下,父意其,因言日:“此儿必自吾门。”。”
遂鸣。幼聪明如成人。
意为卫州,坐事削官,起乃十三,至讼父冤,父得复官。考中进士,以将作监丞、通判齐州。
擢为著作佐郎、直史馆,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
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
泰山泰,权御史中丞、考制度副使,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民间利害闻。东封回,近臣以颂,自独以安为戒。
进金部员外郎、判集贤院。始置纠察刑狱司,于是命起,起则请诸君已定,事有不合及司理考之,并听讼,从之。
进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于决明研,举无留事。
真宗尝临幸,自请之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在西廊。诏从之。
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及仁宗始,皇帝若曰:“知我好??当贺我有子矣”遂入宫,怀金钱出,寻以赐起。
改勾当三班院兼判登闻检院。从祀汾阴,易行河中府,改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数赐书褒。
三迁右谏议大夫、知并州。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
迁礼部侍郎,为枢密副使。尝与寇准过同玮家饮,既而,客多引去者,突与准皆醉,夜漏上乃归。
明日往见,任事臣谢。真宗笑曰:“天下之无事,群臣饮酒,何过之有?”。”
起素善准。准将降,起为户部郎中、知青州也,又降太常少卿、知光州。
稍迁秘书监,迁扬州、杭二州,又改应天府。复为礼部侍郎、判登闻鼓院。
以疾请知颍州,徙陈州、汝州。死亡,赠礼部尚书,谥曰安惠。
自性周密,凡奏事及其宫者,随即烧草,故其言曰,外人不知者。家藏书万余卷。
能为之。弟张超,亦能作,集古之今书皆是体法,为《书苑》二十卷,历主客郎中。
起子:请食,以孝友闻,殿中丞;延隽,颇善,官太常少卿。
5.文言文常识:禁中
禁中:
1、禁令所及范围之内。《墨子·号令》:“有匿不言人所挟藏在禁中者断。”
2、指帝王所居宫内。《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汉书·孔光传》:“上于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光……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汉蔡邕《独断》卷上:“汉天子正号曰皇帝……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汉蔡邕《独断》卷上:“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唐王昌龄《萧驸马宅花烛》诗:“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新唐书·柳芳传》:“芳始谪时,高力士亦贬巫州,因从力士质开元、天宝及禁中事,具识本末。”清昭连《啸亭杂录·癸酉之变》:“大内太监多河间诸县人,有刘金、刘得才等,其家即素习邪教者,选入禁中,遂与茶房太监杨进忠等传教。”
6.求宋史王迈传文言文翻译
王迈(1184~1248) ,南宋诗人。字实之,一作贯之。自号臞轩居士。今福建仙游县园庄镇(旧称慈孝里)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经历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刘克庄曾以"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诗句相赠。后来他由于应诏直言,被台官弹劾而降职。淳□中,主持邵武军事务,死后追封为司农少卿。
王迈有《臞轩集》16卷,1至11卷为文,12卷以后为诗词。共有文171篇,诗443首,词 5首。他的诗泼辣尖锐,酷似其人,表现出他"刚肠似石那能拗"(《西征□舟清州投宿》)的性格和"忧国怀家睫不交"(《离家》)的思想感情。诸如《元宵观灯》、《感叹时事》、《读渡江诸将传》、《观猎行》、《二月阅邸报》等诗,都很能代表他诗歌内容的特色。王迈的诗清朗俊伟,无论写景抒情或叙事议论都颇真切感人。如为人所传诵的《飞云楼》:"亭前一望水东流,更有雄楼在上头。燕子飞来春漠漠,鸱夷仙去水悠悠。神交故国三千里,目断中原四百州。日暮片云栖古树,昔人留与后人愁。"就眼前景物寄怀古伤今的情绪,耐人寻味。王迈很推尊杨万里的诗,谓"万首七言千绝句,九州四海一诚斋"(《山中读诚斋诗》),但自己的诗风却受江湖派影响较大。他主张"文亦有活法,先使意气张","学丰敷为文,如富出所藏",强调个人情操、修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认为诗人当有磊落的"襟期"(《别永福张景山》)。
7.宋史,郭浩传文言文翻译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以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郭浩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
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知名。积功升任忠州刺史。
钦宗即位,郭浩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后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
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
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中,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
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
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只率领了二百人,捉到金兵让他们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金军于是退去。
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
升任邠州观察使,调任知兴元府。饥民在米仓山聚结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
调任知利州。金步兵骑兵十多万攻破和尚原,进而窥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玠大败金军。
吴玠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与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玠与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户口也没有几家,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
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只有郭浩把积余的十万缗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九年,改任金、洋、房三州节制。
十四年,得到皇上召见,授检校少保。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8.宋史徐元杰传文言翻译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幼颖悟,诵书日数千言,每冥思精索。闻陈文蔚讲书铅山,实朱熹门人,往师之。后师事真德秀。绍定五年,进士及第。签书镇东军节判官厅公事。
嘉熙二年,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奏否泰、剥复之理,因及右辖久虚,非骨鲠耆艾,身足负荷斯世者,不可轻畀。又言皇子竑当置后及蚤立太子,乞蚤定大计。时谏官蒋岘方力排竑置后之说,遂力请外,不许,即谒告归,丐祠,章十二上。三年,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以疾辞。差知安吉州,辞。召赴行在奏事,辞益坚。
淳祐元年,差知南剑州。会峡阳寇作,擒渠魁八人斩之。余释不问。父老或相语曰:「侯不来,我辈鱼肉矣。」郡有延平书院,率郡博士会诸生亲为讲说。民讼,率呼至以理化诲,多感悦而去。输苗听其自概,阖郡德之。丁母忧去官,众遮道跪留。既免丧,授侍左郎官。言敌国外患,乞以宗社为心。言钱塘驻跸,骄奢莫尚,宜抑文尚质。兼崇政殿说书,每入讲,必先期斋戒。尝进仁宗诏内降指挥许执奏及台谏察举故事为戒,语多切宫壶。拜将作监,进杨雄《大匠箴》,陈古节俭。时天久不雨,转对,极论《洪范》天人感应之理及古今遇灾修省之实,辞益忠恳。
丞相史嵩之丁父忧,有诏起复,中外莫敢言,惟学校叩阍力争。元杰时适轮对,言:「臣前日晋侍经筵,亲承圣问以大臣史嵩之起复,臣奏陛下出命太轻,人言不可沮抑。陛下自尽陛下之礼,大臣自尽大臣之礼,玉音赐俞,臣又何所容喙。今观学校之书,使人感叹。且大臣读圣贤之书,畏天命,畏人言。家庭之变,哀戚终事,礼制有常。臣窃料其何至于忽送死之大事,轻出以犯清议哉!前日昕庭出命之易,士论所以凛凛者,实以陛下为四海纲常之主,大臣身任道揆,扶翊纲常者也。自闻大臣有起复之命,虽未知其避就若何,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声涕零,是果何为而然?人心天理,谁实无之,兴言及此,非可使闻于邻国也。陛下乌得而不悔悟,大臣乌得而不坚忍?臣恳恳纳忠,何敢诋讦,特为陛下爱惜民彝,为大臣爱惜名节而已。」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以筵益申前议。未几,夜降御笔黜四不才台谏,起复之命遂寝。
元老旧德次第收召,元杰亦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每裁书至宗社隐忧处,辄阁笔挥涕,书就随削稿,虽子弟无有知者。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谒告。特拜工部侍郎,随乞纳,诏转一官致仕。夜四鼓。遂卒。
先,元杰未死之一日,方谒左丞相范钟归,又折简察院刘应起,将以冀日奏事。是夕,俄热大作,诘朝不能造朝,夜烦愈甚,指爪忽裂,以死。朝绅及三学诸生往吊,相顾骇泣。讣闻,帝震悼曰:「徐元杰前日方侍立,不闻有疾,何死之遽耶?」亟遣中使问状,赙赠银绢二百计。已而太学诸生伏阙诉其为中毒,且曰:「昔小人有倾君子者,不过使之自死于蛮烟瘴雨之乡,今蛮烟瘴雨不在领海,而在陛下之朝廷。望奋发睿断,大明典刑。」于是三学诸生相继叩阍讼冤,台谏交疏论奏,监学官亦合辞闻于朝。二子直谅、直方乞以恤典充赏格。有旨付临安府逮医者孙志宁及常所给使鞫治。既又改理寺,诏殿中侍御史郑采董之,且募告者赏缗钱十万、官初品。大理寺正黄涛谓伏暑证,二子乞斩涛谢先臣。然狱迄无成,海内人士伤之,帝悼念不已,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给其家。赐谥忠愍。
9.宋史 文言文翻译 李舜臣
《宋史·李舜臣传》【原文】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
生四年知读书,八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迹兴废,洞见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绍兴末,张浚视师江、淮,舜臣应诏上书,言:“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宜徙幸武昌。”
又谓:“江东六朝皆尝取胜北方,不肯乘机争天下,宜为今日监。”著《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之。
中乾道二年进士第。时朝廷既罢兵,而为相者益不厌天下望。
舜臣对策,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考官恶焉,绌下第,调邛州安仁县主簿。
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舜臣曰:“此非盗也,何惧为?”亟出慰劳遣之。
教授成都府。时虞允文抚师关上,辟置幕府,用举者改宣教郎、知饶州德兴县,专尚风化。
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
罢百姓预贷,偿前官积逋逾三万缗。民病差役,舜臣劝纠诸乡,以税数低昂定役期久近为义役。
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银坑罢虽久,小户犹敷银本钱,官为偿之。
天申大礼助赏及军器所需,皆不以烦民。干办诸司审计司,迁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
当曾布、吕惠卿初用,必谨书,或谓非执政除免,格不应书。舜臣曰:“治忽所关,何可拘常法。”
他所笔削类此。尤邃于《易》,尝曰:“《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画从中起,乾坤中画为诚敬,坎离中画为诚明。”著《本传》三十三篇。
朱熹晚岁,每为学者称之。所著书《群经义》八卷、《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
子心传、道传、性传。以性传官二府,赠太师、追封崇国公。
【注释】1、少长:稍微年长一点。2、推迹:根据迹象推求;追踪寻迹。
《汉书·刘向传》:“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后汉书·耿弇传》:“冀推迹得之,乃并族其家十余人。”
宋欧阳修《论监牧札子》:“臣以谓推迹而求之,则天池、元池三监之地,尚冀可得。”3、洞见:很清楚地看到。
宋秦观《兵法》:“心不摇于死生之变,气不夺于宠辱利害之交,则四者之胜败自然洞见。”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闻英夷之千里镜,可以洞见四十里。”
4、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5、慨然:感情激昂貌。
汉李陵《答苏武书》:“慰诲懃懃,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后汉书·党锢传·范滂》:“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6、视师:谓督率军旅。《国语·晋语三》:“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
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锡汝斧钺,其往视师。”明唐顺之《祭祖庙文》:“顺之钦承敕命,视师浙直。”
郭希仁《从戎纪略》:“是日余与刘俊生赴店张视师。”7、乘舆:亦作“乘轝(shèngyú)”。
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
汉贾谊《新书·等齐》:“天子车曰乘舆,诸侯车曰乘舆,乘舆等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荡水》:“惠帝征成都王颖……乘舆顿地,帝伤三矢。”
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营室主夫宗庙,乘舆备乎冕裘。”泛指皇帝用的器物。
汉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后用作皇帝的代称。
《史记·封禅书》:“乘轝斥车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汉蔡邕《独断》上:“天子至尊,不敢渫渎言之,故讬之于乘舆……或谓之车驾。”
《新唐书·段秀实传》:“公本以忠义闻天下,今变起苍卒,当谕众以祸福,扫清宫室,迎乘舆,公之职也。”康有为等《上清帝第二书》:“以今事言之,吾所以忍割地弃民者,为保都畿,安乘舆也。”
8、无以:没有办法。9、监:通“鉴”,鉴戒;教训。
10、厌:通“餍”,满足。11、奉行:遵照实行。
《孔子家语·六本》:“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州县官吏日夜奉行,残伤其肌体,散离其父子,破坏其生业,为国敛怨。”
12、文字:文书;公文;案卷。宋范仲淹《耀州谢上表》:“今后贼界差人赍到文字,如依前僭伪,立便发遣出界,不得收接。”
《宣和遗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报与晁盖几个。”《秦并六国平话》卷上:“各路州县接得文字,得知韩王被虏,诸将皆亡,未免具降书投降。”
《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钱大尹看罢,即时教押下一个所属去处,叫将山前行山定来。当时山定承了这件文字。”
13、下第:下等;劣等。汉王充《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于下第。”
《后汉书·献帝纪》:“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晋书·杜预传》:“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
《宋史·蔡幼学传》:“帝览之不怿,虞允文尤恶之。遂得下第,教授广德军。”
14。
10.《宋史 王旦传》文学常识 急需 谢谢
参考译文: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任郑州通判。上表请求普天兴建常平仓,以杜塞兼并的途径。真宗即位,王旦被授予中书舍人的职务。皇帝一向认为王旦贤能,王旦曾经上奏后退下,皇帝目送着他说:“帮助我达到太平的,一定是这个人啊。”过了一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契丹入侵,王旦跟随皇帝出征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忽然得了急病,真宗命令王旦急速返回东京代理留守事务。临行之时王旦对皇帝说:“请求召见寇准,臣有话要说。”寇准被叫来后,王旦说:“倘若十天之内我还没有接到前线捷报,那时应当怎么办?”真宗沉默了很久,说:“那你就立皇太子好了。”王旦返回京师后,直入宫禁,严令任何人不得走漏消息。等到皇帝班师回朝,王旦的子弟、亲属还赶到郊外去迎接王旦,忽听背后人喊马叫,吃惊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王旦,才知道原来他早已回京了。
有一次,宫内发生火灾,王旦闻讯后,立即奔赴现场察看。皇帝很伤感地对王旦说:“两朝的积蓄,我从来不敢任意花费,这一回被一场火灾全烧光了,实在太可惜了!”王旦回答说:“陛下富有天下,损失了一些资财,不必过分忧虑;所最应忧虑的,乃是政令或有不明,赏罚或有不当。我凑数当了宰相,天降如此灾殃,我有责任,应当罢免。”随即上表请求治他的罪。皇帝也表示天降灾殃应由皇帝承担责任,下了罪己诏,并要求朝廷内外臣民多提意见,议论朝政。后来有人说,火灾是由荣王宫失火延烧进来的,并非天灾,请求将有关人员逮捕治罪,应处死的达百余人之多。王旦为此独自奏禀皇帝说:“火灾发生后,陛下已经下了罪己诏,大臣们也都上了奏章承担责任。现在却又要归罪于别人,如何能显示守信?况且火灾的缘起虽然有个过程,既然蔓延到宫里来了,怎能说就不是天灾呢?”有关人员全都得到赦免。
天禧初年,进位太保。寇准多次诋毁王旦,王旦却一直称赞寇准。一日,皇帝问他:“我将把大事托付给你,而你却病得这样。你的病万一好不了,让我把天下事托付给谁呢?”王旦说:“知臣莫若君,英明的君主自然能选择良臣。”再三问他,也不发表意见。皇帝于是说:“你尽管随便说说好了。”王旦振作精神举起朝笏回答说:“依臣愚见,莫如寇准。”皇帝说:“寇准为人,性格过于刚烈褊狭了,你再说说别的人吧。”王旦说:“对别的人是否有谁能胜任宰相,我实在不太了解。我病重困乏,不能过久陪侍皇帝。”于是就告退了。后来王旦死后一年多,最终任用寇准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