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师表的文学常识
的作者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
用于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本文前半部分写了诸葛亮向后主提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
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后文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攘除奸凶的决心"。
文中表示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更多请见百科。
余不一一
2.出师表的文学常识
诸葛亮
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
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广开言路;
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严明赏罚;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即亲贤远佞。
核心是“亲贤远佞”
“报先帝”、“忠陛下”
“兴汉室”、“还旧都”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关于出师表的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
《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七年,229年)不合。
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
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
至今尚无定论。 (另一人,我认为《后出师表》不太可能是诸葛恪所做,首先,诸葛恪是诸葛亮之侄,诸葛亮、诸葛瑾兄弟二人虽分事二主,但关系一直很不错,诸葛恪岂敢借叔父之名而作?还有,上文已说,《后出师表》中记载的赵云卒年与正史有出入,那么,处于同一时期诸葛恪,应该知道这些;哪怕他不知道这些,但他既然是伪造,总得考证一下吧,要万一有一个人质疑,那诸葛恪就麻烦了)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出师表评: 这是蜀汉后期诸葛亮安邦定国的一种策略:以攻代守,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出击,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弊大于利。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也导致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天妒英才!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曾隐居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十年。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政治家、军事家。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县西北)用火攻(著名的火烧赤壁)打败曹操,与孙权,曹操瓜分荆州(刘备只占有一小部分),西取益州,后攻打汉中,建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
刘备死,受托辅助后主刘禅。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著有《诸葛亮集》。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
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刘备,后来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一个庸人,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
但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从没有这种心。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 不会夺他的权,夺他的皇位,从没有过。
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他中间来挑拨,没有一个人对刘禅说:"诸葛亮权限大了,对你不利。"或对诸葛亮说:"刘禅那么不中用,应该夺他的天下,自己作皇帝"。
除了刘备托孤时说过这句话外,没有人说过这句话。君臣相信,群臣彼此之间相信,这点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不容易,群臣之间古往今来的很少人做到这一点,皇帝如果不行的时候,权臣权力大的时候,总是发展到篡位夺权。
皇帝如果要是有点力量的时候,相权力大时,总是一定要把他做掉,好的把他贬掉,坏的就杀。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其时蜀汉已从夷陵(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还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
建安十七年。
4.与《出师表》有关的文化常识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
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
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但并未开府,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
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5.出师表的分类整理,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文学常识,
【注释】(1)先帝:指刘备。
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未半:此指没完成帝业。
(未: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
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益州疲敝:指蜀汉力量衰微,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 (4)此:这。
诚:的确。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的臣子.侍,侍奉。卫,护卫。
(6)忘身:不顾自身危难。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
(可以翻译为,大概。)殊遇:优异的待遇。
殊,不一般,特异。追,追念。
(8)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光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
弘,大,宽。 (11)妄自菲薄:随意看轻自己。
妄,随意。菲薄,微薄,轻视。
志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
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
喻:譬如. 失义,失当,违背大义。 以,以至。
塞,阻塞。谏,劝谏。
路,言路。 (13)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 (14)陟(zhì):提升。
罚:惩罚。臧(zàng):表扬。
否(pǐ):批评。 臧否(pǐ):善恶 陟罚臧否:奖善惩恶 (15)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
(16)作奸犯科:干不正当的事违犯法令。作奸,干坏事。
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
为,做。 (17)宣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
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论,判定。
(18)昭:显示。平:公平,明:严明。
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指宫廷内外。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官名,皇帝的亲臣。
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志向,虑:思想。
忠纯:忠诚无二。 (23)简:挑选。
拔:提升。遗(wèi):给予。
(24)悉:全部。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
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25)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 (26)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
均,公正。 (29)晓畅:明达,通晓。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指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
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能力好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
(35)先汉:前汉,即西汉。 所以: 。
的原因 (36)后汉:东汉。
倾颓:倾覆,灭亡,衰败。 (37)桓、灵:指桓帝刘志、灵帝刘宏。
这两个东汉末年的皇帝政治腐败,使刘汉王朝倾覆。 痛恨:伤心遗憾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
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
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 (42)躬:亲自,耕:耕种。
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
(43)闻达:名声远扬。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身份低下。
鄙,见识短浅。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
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
顾,看,看望。 (47)感激:感动奋发 许:答应,许允。
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
夙,清晨。 效:实现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
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
毛,(长)苗。 (54)奖率:激励率领。
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希望。
竭:尽。驽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
驽,劣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