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篆刻边款的位置
印章的边款都刻在左侧。
边款的位置:
1、终于左侧
边款经内侧而结束于左侧,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刻法,但往往在刻较长印款时必须经过仔细的计算,这样才能保证结束于左侧。
2、始于左侧
边款左起经外侧,一侧一侧刻下去,直至结束,边款的这种安排较为合理。
3、成对章
边款一侧一侧连续刻下去,直至结束,最好刻成八面或十面。
4、兽钮印
边款应刻在兽头所向一面。
扩展资料:
内容及形式:
1、内容
边款能长能短,没有定式,可以是两三个字的,称为穷款或短跋,也可以是十几个字,乃至数百个字的,称为长款或长跋。
(1)单款:仅刻作者的名字,刊刻的位置不宜居中或太低,一般安排在印章左侧的两边;
(2)双款:除了作者名字外,还刻上此印为谁所作,同时刻有作者表示谦逊的用词;
(3)时间:记述刻印的时间,一般采用农历记时;
(4)地点:记述刻此印时所在地方;
(5)缘由:记述此印为何而作;
(6)技法:记述此印所采取的艺术技法;
(7)录文:以诗词、文章、格言等作为边款的内容。
2、形式
有行书、楷书、隶书、篆书、草书、图文并茂等形式。
章法:
1、长款
一行一行刻下去,每面行数相等,行距匀称,字型大小基本一致,每行的末一字,不要离底线太近;
2、印壁单面款
章法安排,变化较多,一般来说,不宜刻得太满,以留有一些空白透气的地方为好。
3、顶款
可分几行刻满,或刻一侧或上下留空刻中间一条均可,但必须注意印顶和印面的天字方向要一致。
2.篆刻的基本常识
初学篆刻的基本常识 [刻刀]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
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
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
(?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
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
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篆刻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镌刻印章的通称。因印章字体大都采用篆书,先书后刻,故称。
金属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随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现用金刚砂琢蚀,即‘电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镌刻。 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
种类有秦印、汉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回文印、花押印、关防、闲章等。秦汉及魏晋时期,印章由印工镌刻,艺术水准颇高。
隋唐以来,亦 各有其时代特征及风格。北宋米芾、元代赵孟俯、王冕均为篆刻名家。
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类)刻印,因镌刻方便,流行更广。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学日渐发展。
因明清以来,出土文物中印章渐多,参考资料大增,研讨篆刻之风日盛,涌现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种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邓派(邓石如)、赵派(赵之谦)、吴派(吴昌硕)、齐派(齐白石)等。
古‘玺’。先秦印章之通称。
古铃玺印面文字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章法多变,不易辨识。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
大都以铜制作,亦有用银、玉等;浑穆古朴,形式多样。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
古称‘玺’。《后汉书.祭祀志》谓:‘自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
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
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
3.篆刻的步骤方法
步骤一
章法的筹布:亦即打稿,与作品的好坏息息相关。有人说:治印之难,不难於刻,而难於章法。
步骤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时有倾斜,或上蜡磨光时,印面留有蜡,这时要用砂纸整平,以利上石刻制。
步骤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种方法:一为把印稿用毛笔反写在印面刻制;二为用耐水纸反拓上石。
步骤四
刻制与修整:依据印文选用合适的刀法来刻制,刀法可分切刀与冲刀二种。
步骤五
边栏的处理:印文工整,边栏要工整;如印文斑剥,边栏也要写意自然。作边之法有:刻、作、磨等法 。
步骤六
边款:刻印之后,在印章左边刻上作者字号、刻制年月等,谓之边款或具款。
步骤七
边款的拓制:拓款的方法与古铜器的拓法相似。拓款的方法有湿拓、乾拓、油墨拓等。
步骤八
印泥的使用:钤印时,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将印面轻轻击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挤压。
步骤九
钤印:将蘸好印泥的印章,对准应钤盖部位轻轻落下,用力镇压。
步骤十
钤毕:印章用过后,应用棉花擦拭乾净,收存起来备用,并小心勿使碰撞。
篆刻的十宜与十忌
十宜
笔划字多的印,宜排得安详。
笔划字少的印,宜排得沉著。
方笔方形字宜排得丰满。
圆笔圆形字宜排得劲挺。
单笔无所依者宜挺而略带濡涩。
有相同笔划的字宜紧凑而排列的有参差。
多转折的字宜灵活。
字的直话或横画宜刻得浑厚。
朱文一般刻得秀劲。
白文一般刻得质朴。
十忌
笔划方正忌板。
笔化圆转忌滑。
字数少忌散慢。
字数多忌杂乱。
巧忌纤媚。
拙忌狂怪。
笔划瘦忌单薄。
笔划肥忌臃肿。
笔划转折忌露角。
字之起笔、终笔忌尖而锐。
4.书画作品落款与印章常识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1.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
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
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2.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3.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4.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5.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6.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7.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8.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9. 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0. 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1. 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2.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13.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
14.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5.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6. 普通印泥不适用於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17.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5.初学篆刻要注意哪些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学习篆刻之前,必须作好有关准备工作。
1.印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刀口出锋角度不宜太锐或大钝,一般以45度至15度为宜。刀杆一般长约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于之虎口即可。
2、笔、墨、砚用于临摹,起稿,拓款等用。
笔一般应备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较旧,用于摹印、起稿、反书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临写印稿,小者用以拓边款时蘸清水用。
墨油烟墨一锭,或用较好的书画墨汁一瓶(如中华墨汁、曹素功墨汁等)。
砚可备二小块,如不用磨朱砂,一块砚亦可。砚选用一般的青石砚即可。
3、砂纸用于磨印石。
4、印床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的,以便镌刻时省力,
5、印刷印刷用以刷涤印面。
6、棕帚一般称“棕老虎”,用以拓制边款时用。
7、拓包为拓边款时用。
8、印规印规是在铃印时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
9、印筋用以调拌印泥用。
10、玻璃小镜
11、其 他如保护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铃印用的硬橡皮垫板;裁锯印石的钢锯条,擦拭印章的软布(或小毛巾)等等,
印章材料,有铜、石、金、玉、木,牙、骨、砖、有机玻璃制品等。但现在作为篆刻艺术用材,还是以石质材料为主。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
印稿写法
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
运用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臂大动作来完成。
白文刻法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画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画,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画两终端。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朱文刻法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画、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有双刀流失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画、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画,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写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徐使笔画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